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化背景下,话语和符号资源逐渐向多模态化转变,多模态读写能力成为学生今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备能力。探索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多模态读写能力和自主性学习,使之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英语教学;多模态识读能力
【作者简介】孙瑞媛,女,硕士,邢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话语分析,英语教学;徐丽欣,女,硕士,邢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2018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研究与实践》(SZ18047)。
一、引言
由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近年来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从网络获取学习资源也普及起来。网络资源很多都是以多模态形式呈现的,而传统的识读模式以语言为主,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沟通需求。现代化社会对学习者的识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需求,由此决定了外语教学向多模态化转变,使学习者学会有效地获得和理解各种信息,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
二、多模态话语理论
模态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用于表达和交流意义的社会文化资源,例如语言、图像、音乐、手势等。人类的社会实践根据其意义的实现方式可分为两类:单模态和多模态(李战子,2012)。语言并不是传递话语的意义的唯一方式,话语中的很多信息都是图像、动作、声音等非语言因素来传播的。多模态是指不同的符号资源在一个特定的文本中被调动起来,通过各种方式共同构建意义(Baldry, Thibault,2006:21)。
1996 年,Kress 和van Leeuwen 提出了“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 ”这一概念。 他们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应用到视觉模式分析,形成了以社会符号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根源的多模态话语分析(Kress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英语教学;多模态识读能力
【作者简介】孙瑞媛,女,硕士,邢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话语分析,英语教学;徐丽欣,女,硕士,邢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2018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研究与实践》(SZ18047)。
一、引言
由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近年来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从网络获取学习资源也普及起来。网络资源很多都是以多模态形式呈现的,而传统的识读模式以语言为主,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沟通需求。现代化社会对学习者的识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需求,由此决定了外语教学向多模态化转变,使学习者学会有效地获得和理解各种信息,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
二、多模态话语理论
模态是人类社会实践中用于表达和交流意义的社会文化资源,例如语言、图像、音乐、手势等。人类的社会实践根据其意义的实现方式可分为两类:单模态和多模态(李战子,2012)。语言并不是传递话语的意义的唯一方式,话语中的很多信息都是图像、动作、声音等非语言因素来传播的。多模态是指不同的符号资源在一个特定的文本中被调动起来,通过各种方式共同构建意义(Baldry, Thibault,2006:21)。
1996 年,Kress 和van Leeuwen 提出了“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 ”这一概念。 他们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应用到视觉模式分析,形成了以社会符号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根源的多模态话语分析(K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