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在2010年7月29日,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省委领导对市域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山西省要建立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节点、大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构建“一核一圈一群”城镇化体系框架。2012年底,山西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完善城乡一体化机制,统筹推进城镇化建设与扩权强县强镇、扶贫攻坚,不断提高山西省城镇化水平”。“一核”包括要建立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和阳曲县城构成的太原都市区,“一圈”是以太原作为一个中心地带,向四周辐射,辐射范围包括阳泉、忻州、离石等城镇共同组成的都市圈,“一群”是指在山西晋北部地区,形成以大同、朔州为核心的城镇群,但在这种规划蓝图之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虽然在当前山西省的城镇化水平高达55%,但是在城镇化的整体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目前从整体上看城镇化规模初具规模,但是从其内部的各种软硬件水平还未完善,更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城镇化水平看似不断扩大,但是“人本身”的城镇化水平优势不明显、不突出。
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但城镇化质量较低。近几年,山西的总体经济发展趋势向前,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城镇化水平也随之快速上升,(见表1)。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14年,山西省的城鎮化人口达到了1962万人,城镇化率已达53.79%,和2014年的全国城镇化率比较,相差仅1%,二者较为接近,和2009年的山西省城镇化率相比较,高出其7.8%个百分点,平均年增长在1.3个百分点左右,远远高于全国年均增长速度的1.07个百分点。(见图1)
这说明山西省的整体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尤其在2012年城镇化发展水平已经过半,山西省正在逐渐步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阶段。但存在的问题,城镇化质量不高,其中包括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会出现煤炭行业投资过度,城镇人口老龄化严重和劳动力人口短缺,在小城镇中基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教育公平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或者在供需问题上,以2014年为例,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4069元,农村居民为8809元;城镇人均的消费性支出是14637元/年,农村居民为6992/年,两方面相差幅度较大,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抑制或制止,那么,这将不利于城镇化更快、更好进一步的和谐发展,最终会导致环境承载力下降和人们生活质量降低,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山西省主要是能源大省,其中主要依靠的是煤炭行业发展,带动整个经济发展,但就目前而言,整個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包括国家正在提倡绿色资源,而煤炭能源显然不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加上外国煤炭行业的竞争优势,山西煤炭行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岌岌可危,这就会导致大部分煤炭行业所在的城镇的产能过剩,在前几年煤炭行情走俏时,盲目扩张企业规模,导致出现难以预见的问题,此时由于国家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调整,尤其在供给策结构调整,就会提倡去产能,降低一部分煤炭行业的产出计划,这样就会带来煤炭行业的从业人数下降,福利待遇降低甚至一部分人失业,尤其在短期内就会给一部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不利于山西城镇化发展。
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在最近几年,山西省的城镇化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的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在全国的城市化水平的排名中一直处在中等位置,与同一时期的其他省份尤其是东南部地区的沿海省份相比较,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距,为此,为了加快整个山西省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并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推动力,也是加快山西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第一,坚持“四化同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发展。我们要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基点,大力提倡在农业、工业和小城镇小规模管理过程中使用,坚持运用工业化取得的成果来带动和推动城镇化发展,尤其要增强小城镇本身对工业化的容纳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规划其发展方向,利用当地优势吸引技术人员,只有这样使二者充分结合,才能更好的发展城镇化。对于当地人民来说,是我国基数最为庞大的群体,所以,要进行城镇化建设,首要的是要发展和农业相关的技术,通过解决农民粮食问题,使农民基本生活需求满足,从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最终才有利于山西省城镇化发展。还要减少第一产业的投入比重,以积极的态度谋求第一产业尤其是煤炭行业的转型,增加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和旅游业的投入,同时以新带旧,在创造新产业的同时,也会增加城镇人口就业机会,城镇人口消费能力才会提升,才会是城镇化发展有一个更健康的发展方向。第二,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改善城镇生活环境。作为“一核一圈一群”这个规划的提出者,山西省委、省政府致力于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交通体系,尤其近来来太原南站和市内几座高架桥的建立,对太原整个交通起缓解作用,在太原外围建立的公路,大大方便了太原市民和周边人民的出行,大西高铁的建立,加强了太原与中西部城市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太原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整个太原交通呈现一种“大”字型的交通框架,这样便于太原发挥省中心的辐射力和集聚力。如要要想整个山西省城镇化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首先必须重视太原的发展,也要支持率先发展太原,尤其在经济结构,环境竞争力、城市功能上担负起省域经济的核心功能。在太原小店区高兴技术开发区太原市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建立大型的工厂和新型的现代产业园区,蒙牛企业的入住,逐步促进太原城镇化进程,还要重点建设和扶植太原的教育,对一些朝阳产业大投资,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立志把太原建设成中部地区的先进城市。第三,充分发现小城镇文化资源,建设别具一格的文化城镇。中国是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四大古国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山西作为中国的一个中部地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从文化方面探求适合其发展的文化底蕴。山西省各地致力于旧城改造无可厚非,但应该更要从本质上去发现一些合乎自身发展的传统文化特色,包括要着重保护历史文化古迹,民族文化风貌以传统习俗的延续是要继续发展的,在新城区建设的过程中,可适当加入一些传统文化,使得城镇自身额发展和在大自然相融合,和人文发展相协调,还可根据现在化的需求,建立一些历史文化街道,使其成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简介:史华琳(1991—),女,汉族,山西阳泉市人,单位: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但城镇化质量较低。近几年,山西的总体经济发展趋势向前,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城镇化水平也随之快速上升,(见表1)。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2014年,山西省的城鎮化人口达到了1962万人,城镇化率已达53.79%,和2014年的全国城镇化率比较,相差仅1%,二者较为接近,和2009年的山西省城镇化率相比较,高出其7.8%个百分点,平均年增长在1.3个百分点左右,远远高于全国年均增长速度的1.07个百分点。(见图1)
这说明山西省的整体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尤其在2012年城镇化发展水平已经过半,山西省正在逐渐步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阶段。但存在的问题,城镇化质量不高,其中包括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会出现煤炭行业投资过度,城镇人口老龄化严重和劳动力人口短缺,在小城镇中基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教育公平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或者在供需问题上,以2014年为例,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4069元,农村居民为8809元;城镇人均的消费性支出是14637元/年,农村居民为6992/年,两方面相差幅度较大,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抑制或制止,那么,这将不利于城镇化更快、更好进一步的和谐发展,最终会导致环境承载力下降和人们生活质量降低,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山西省主要是能源大省,其中主要依靠的是煤炭行业发展,带动整个经济发展,但就目前而言,整個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包括国家正在提倡绿色资源,而煤炭能源显然不符合国家发展规划,加上外国煤炭行业的竞争优势,山西煤炭行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岌岌可危,这就会导致大部分煤炭行业所在的城镇的产能过剩,在前几年煤炭行情走俏时,盲目扩张企业规模,导致出现难以预见的问题,此时由于国家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调整,尤其在供给策结构调整,就会提倡去产能,降低一部分煤炭行业的产出计划,这样就会带来煤炭行业的从业人数下降,福利待遇降低甚至一部分人失业,尤其在短期内就会给一部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不利于山西城镇化发展。
大力支持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在最近几年,山西省的城镇化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的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在全国的城市化水平的排名中一直处在中等位置,与同一时期的其他省份尤其是东南部地区的沿海省份相比较,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距,为此,为了加快整个山西省经济的发展,必须重视并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推动力,也是加快山西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第一,坚持“四化同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发展。我们要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基点,大力提倡在农业、工业和小城镇小规模管理过程中使用,坚持运用工业化取得的成果来带动和推动城镇化发展,尤其要增强小城镇本身对工业化的容纳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规划其发展方向,利用当地优势吸引技术人员,只有这样使二者充分结合,才能更好的发展城镇化。对于当地人民来说,是我国基数最为庞大的群体,所以,要进行城镇化建设,首要的是要发展和农业相关的技术,通过解决农民粮食问题,使农民基本生活需求满足,从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最终才有利于山西省城镇化发展。还要减少第一产业的投入比重,以积极的态度谋求第一产业尤其是煤炭行业的转型,增加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和旅游业的投入,同时以新带旧,在创造新产业的同时,也会增加城镇人口就业机会,城镇人口消费能力才会提升,才会是城镇化发展有一个更健康的发展方向。第二,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改善城镇生活环境。作为“一核一圈一群”这个规划的提出者,山西省委、省政府致力于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交通体系,尤其近来来太原南站和市内几座高架桥的建立,对太原整个交通起缓解作用,在太原外围建立的公路,大大方便了太原市民和周边人民的出行,大西高铁的建立,加强了太原与中西部城市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太原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整个太原交通呈现一种“大”字型的交通框架,这样便于太原发挥省中心的辐射力和集聚力。如要要想整个山西省城镇化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首先必须重视太原的发展,也要支持率先发展太原,尤其在经济结构,环境竞争力、城市功能上担负起省域经济的核心功能。在太原小店区高兴技术开发区太原市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建立大型的工厂和新型的现代产业园区,蒙牛企业的入住,逐步促进太原城镇化进程,还要重点建设和扶植太原的教育,对一些朝阳产业大投资,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立志把太原建设成中部地区的先进城市。第三,充分发现小城镇文化资源,建设别具一格的文化城镇。中国是有着5000年文明历史的四大古国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山西作为中国的一个中部地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从文化方面探求适合其发展的文化底蕴。山西省各地致力于旧城改造无可厚非,但应该更要从本质上去发现一些合乎自身发展的传统文化特色,包括要着重保护历史文化古迹,民族文化风貌以传统习俗的延续是要继续发展的,在新城区建设的过程中,可适当加入一些传统文化,使得城镇自身额发展和在大自然相融合,和人文发展相协调,还可根据现在化的需求,建立一些历史文化街道,使其成为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简介:史华琳(1991—),女,汉族,山西阳泉市人,单位: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