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比赛的“四好”“三注意”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d_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四好”
  1.选好内容。选好比赛项目是开展体育教学比赛的前提。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教学比赛时,应根据教学进度选择可行的比赛内容,学生对所学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是评判能否进行比赛的重要标准之一。应选择能被学生普遍接受、学生认为有趣的内容。对一些传统竞技项目,应在组织上大胆创新,增强趣味性,让学生体会到新奇的感觉。如,田径教学中的跑、跳、投等;球类教学中的传接球、投篮、射门等内容。
  2.用好方法。用好比赛方法是进行教学比赛的基础。比赛前,教师要根据比赛内容与项目特点采用符合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的方法精心设计。方法的选择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技能的巩固与自如运用。可将分组练习、情境教学、比赛法、游戏法与个人挑战赛、小组对抗赛、团队展示赛、技能提升賽等比赛形式组合运用,力求比赛方法与组织形式多样化。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随机分组时,往往还未开始比赛,就能评判出胜负,这时学生就失去了比赛的兴趣。此时,只要采取强弱搭配、男女搭配等形式做到均衡分组,就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兴趣。
  3.设好过程。设计好的比赛过程是成功进行教学比赛的重要保证。教学比赛前,应制订安全预案,科学规划比赛场地,合理安排比赛器材,正确使用新颖的自制体育器材。在比赛前,也应事先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对这部分学生要提前做好安排。在比赛中,要密切观察每名学生比赛时的精神状态、动作完成的质量、与同伴合作的态度、对待胜负的表现、对比赛规则的执行情况等,根据现场实际,教师及时做出有效判断并给予纠正和指导。尤其是在教学比赛中学生出现的易犯错误动作,教师一定要及时纠正。对于特异体质学生(如,肥胖、瘦小等)和消极、畏惧比赛的学生,应多鼓励,“对症下药”地引导他们参加适合的运动项目,让他们多参加团队性的比赛或单独分组进行个人间的达标赛等。
  另外,积极培养体育骨干与小裁判。让这部分学生充当体育教师的小助手,赛前让他们了解比赛的内容、规则、注意事项,赛中让他们协助教师共同执裁比赛。学生和体育教师共同组织和参与的比赛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才能做到公平、公正。
  4.做好评价。好结果决定着今后教学比赛的持续开展。每次教学比赛后,均要做好评价和奖励,对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的精彩表现给予鼓励与表扬,要不断发现他们在比赛过程中的亮点。每名学生在每次比赛中的成绩可转化为积分进行累计,学期末列入个人总成绩评价表中。设置年(班)级之间的教学竞赛奖或在比赛中发放一些小礼物、小奖状等作为奖品。同时,做好比赛总结,对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
  二、“三注意”
  1.注意要面向全体学生。体育教学比赛不是少数人的精英运动会。体育教学比赛是以检验教学为主,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在组织体育教学比赛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不同水平、不同体质学生的整体情况和心理、生理需求,使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其中,尽量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对于运动水平较低的学生可降低难度,对于运动水平较高的学生可提高难度等,通过适当地调整距离、时间、高度、次数与组数等,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
  2.注意制订简单易行的规则。小学阶段开展的教学比赛规则不能过于专业化、成人化,要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及目标制订规则,以体育教师和体育骨干都能执行、做好为宜。对于烦琐复杂不宜操作的“专业问题”可依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处理,通过简化、降低规则执行标准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比赛中。
  3.注意比赛中的突发事件。在体育教学比赛中,对有争议的判罚要有心理预期,如,因规则的简化而引发的比赛争执,体育教师必须及时做出合理的判决,并结合现场比赛情况进一步向学生进行规则的讲解和说明。对教学比赛中学生发生的不遵守规则、违反体育精神的行为及时做出判罚。如,打架、骂人等行为,让学生明确文明的行为和健康的体魄应同行齐进;对突发运动损伤能做出正确、及时的处理。如,肌肉痉挛、“岔气”、擦(扭)伤等,体育教师要用专业知识准确做出处理,并对比赛的延迟能做出及时地调整;对干扰比赛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制止,使其养成文明参赛与观赛的习惯。
  没有教学比赛的体育教学不是完美的教学,作为体育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搭建比赛平台,让学生感受比赛过程,激发潜能、展示自我、磨炼意志、体验抗挫折的能力,从而培养健康的体质、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比赛中养成终身运动习惯和意识。
其他文献
为了激励学生们更加热爱体育练习,我给上课表现出色或者认真练习的学生发小星星贴画以示鼓励。  学生A个子不高,长相平凡,不调皮,学习成绩也一般。她坐在班级的第一排,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甚至不知道班上有这么个学生。  好几次,班上很多学生表现都很出色,也包括学生A。在发贴画的时候,我把5个名额都发给了那些平时顽皮但当堂课表现优秀的学生。直到有一天,一名女生跑过来跟我讲:“老师,为什么A没有小星星啊?
最喜欢当代学者余秋雨先生对为何读书给出的理由:摆脱平庸。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读),笔者将从中汲取“思想活水”和迸发的再思考(思)与教学实践(行)、提炼升华(写)有机结合。这不仅能有效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综合学识和素养的提升,而且还能为体育教师带来教育幸福。  一、站上讲臺:始于读书  刚参加工作时,笔者对教育充满憧憬,但仅凭一腔热情自信地“站上讲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于一名刚“站上讲台”不
编者按: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并明确指出,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游戏活动,培养体育兴趣爱好,促进运动机能协调发展。幼儿的体能、技能、机能等是随着其年龄增长或通过其参与体育运动逐渐形成的,那么,如何帮助幼儿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提升运动能力并培养其运动兴趣是幼儿体育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此,中国教育科学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指出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趣味性是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趣味性可以比喻为体育教学的“根”,有效性就可比喻为体育教学的“本”,趣味性这条“根”贯穿于课堂的始终,将各个环节连在一起,最终是为实现有效性这个“本”而服务。为了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笔者采用以下几种提高趣味性的方法和策略。  一、根据学生年
一、教案背景  近日,笔者有幸参加金华、台州、湖州、温州体育与健康教学研讨活动初中组篮球展示交流课《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技术方法1》。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动作要领是“蹬地、转体、探肩、加速”,本课的重点是换手、转体;难点是探肩,变向突破。  为此,围绕课的重难点,巧妙借助体操垫的不同摆放,围绕着“人——球——垫”进行教学,从第一步到最后一步流程环环相扣,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学一学、练一练”,有效落实教学
“雪地走”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参赛者脚穿三寸高底的“寸子鞋”,身着旗袍,行进中双脚不得同时离地,快速向终点奔走。笔者通过制作简易“满族鞋”,将“雪地走”项目巧妙融合在游戏中,既能填补体育器材的短缺,又能丰富学校体育特色文化。  一、制作方法  (一)准备材料  结实的绳子、废弃条幅、绸带。圆木桩完全晒干后,切割成直径为0.12m、高为0.1m和0.5m的木桩各12对(图1)。  (二)制作方法  
有专家认为,痛经80%的原因都是因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乍一听很严重,毕竟子宫一旦生病了可能会影响生宝宝,再加上还有人说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可能发生癌变,这就更让人担心了。那么,你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吗?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女性特有的疾病。有活性的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内膜以外的位置而形成的疾病就是子宫内膜异位症,通俗地说就是本来应该在女性子宫里的内膜不在子宫里,而是跑到了子宫以外的地方。多发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学生的假期延长,为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各个学科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线上教学。但缺少面对面的师生互动和教师的监管,居家学习和锻炼更需要学生自我约束、主动探究。笔者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和疫情期间的教学实践,尝试采用“六自”学习的方式(图1),激发学生自主锻炼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六自”学习方式的实施思路  “六自”学习
“浸润式”培训是指将新入职的体育教师浸润在一个学术专业和教师专业发展高地,使其在优质体育特色学校中得到全方位熏陶,接受优秀体育教科研团队规范化、精准化的专业指导,高效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培训时间为全脱产一年。浙江省桐乡市新入职体育教师“浸润式”培训精准、扎实、高效,提供了一个培训的借鉴样板。主要培训操作如下:  一、“三式”环境驱发展动力  (一)激情跨入“幸福式”外显环境  按照学科在规定地点、规
根据微课使用场景的不同,一般可将其分为课内与课外2种,其中微课在课内使用较多。为发挥微课对学生课外学练的积极作用,笔者积极探索实践路径。  一、课前运用,利用前置性学习  体育微课引导学生前置性学习,让学生的课外学习与课内学习产生更紧密的连接。要使体育微课充分发挥出前置性学习的积极作用,需做好以下几点。  1.正确示范,提前预学有概念  借助微课开展前置性学习,一般适用于新授课。为使学生对新技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