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素养,各家也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笔者在小学任教多年,对这个问题也思考了多年,我觉得能不断提高学生素养,而且这个提高过程伴随学生一生,这件事唯有读书。笔者将开展学生读书活动概括为四句话:激发兴趣,引导积累,强调背诵,写作实践。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人的本性总是趋利避害的,对明知道痛苦难受的事情会有一种抵触的心理,我们总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样的话,宣扬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不知道会吓退多少人,让不懂事的孩子一开始就把学习和痛苦挂上了钩,时间长了,孩子就对学习产生了抵触进而厌恶学习,视读书和学习为畏途。犹太人把书上涂上蜜让一岁的孩子去舔,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是甜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把书和快乐联系在一起。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开展 “共读一本书”活动和“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推介活动。“共读一本书”就是家长、学生、老师共读一本书。孩子们发现自己父母,身边的同学老师都在读一样的书,议论相同的内容,他对这本书的兴趣就会大增,这就形成了“要想走的远,大家一起走”的氛围。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推介活动是学生从家里拿来自己最喜欢的书,并向同学们推荐这一本书,同学们通过介绍选择是否看这本书,看过以后觉得好的话,就把自己的一颗星给他,班级和学校依据每个学生得星的多少,评选出“好书推荐之星”。在这个过程中,有三点好处:一是孩子们为了得到同学的认可,就会多读书,认真读书,在选择能够受大家喜欢的书的同时,还要对书的内容进行提炼,在给同学介绍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展现出这本书的看点来;二是听了自己同学的热烈推荐,很多同学就想对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一睹为快,从而激发了阅读热情;三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图书数量不足的缺陷。
二、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积累和阅读展示
革命老人徐特立曾经说过,“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设计一份专门的读书积累卡,积累卡里有字词、句子的积累,也有对阅读书籍的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感悟,帮助学生对所读的书进行深入的思考。另外低年级学生要采取“零任务”或者是“微任务”的方法,避免过早的让他们为了完成积累卡而读书,保护读书兴趣。在读书成果展示上我们要求学生制作读书卡,一种比手抄报形式更灵活、更随意的形式,每周一张读书卡,班级选择优秀的作品布置自己的教室。
三、开展“童蒙养正”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教育要慎始,开始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决定了人生的方向。诵读国学经典是最好的养正手段。《论语》、《道德经》、《易经》等等这些经典传颂至今,历经千年时光,没有被历史淘汰淹没,反而历久弥新,非常有生命力,就说明这是真东西,是人间正道。
“至十三岁前,物欲微薰,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童蒙蕴养正见,正宜此时。”十三岁以前这阶段的儿童,正是小学阶段的孩子,因其知识未开,理解能力薄弱,然也因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纯净,正是一生当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小孩子记忆力好,可以多背诵;二是理解力差,没必要给他进行解释,总结一句话就是“多读书、不求甚解”。台湾王财贵教授,他二十年的时间都致力于推动儿童背诵经典这件事,他的理论就是让小学的孩子尽可能多背诵经典,老师不去做解释。他把背诵经典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本书,读熟了,读通了,中国没有不能读的书了。中国人只要这四本书读熟了,就能够读经史子集,一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教养也够了。如果还有余力,再读第二等的书:《易经》、《诗经》、《老子》、《庄子》。如果还要更丰富,就是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
四、写作实践
在注重学生背诵和积累的同时,在小学阶段学生也要有练笔,但总体上要主张学生少写多看,一至四年级的时候在“厚积”上下功夫,不布置过多的写作练习,不反复的训练学生概括文章大意啊,体会了什么思想感情啊之类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不会有多深刻多精辟的理解,也表达不出多细腻的感情,只能是朦朦胧胧的感觉和体会。到了五六年级,就可以让学生“薄发”了,通过小练笔啊,课前三分钟展示等等,训练孩子说和写的能力。这个时候经过了四年的积累,他的思维也有了变化,有可写的东西,可说的东西了,再加以点拨,自然水到渠成。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人的本性总是趋利避害的,对明知道痛苦难受的事情会有一种抵触的心理,我们总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样的话,宣扬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不知道会吓退多少人,让不懂事的孩子一开始就把学习和痛苦挂上了钩,时间长了,孩子就对学习产生了抵触进而厌恶学习,视读书和学习为畏途。犹太人把书上涂上蜜让一岁的孩子去舔,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是甜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把书和快乐联系在一起。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开展 “共读一本书”活动和“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推介活动。“共读一本书”就是家长、学生、老师共读一本书。孩子们发现自己父母,身边的同学老师都在读一样的书,议论相同的内容,他对这本书的兴趣就会大增,这就形成了“要想走的远,大家一起走”的氛围。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推介活动是学生从家里拿来自己最喜欢的书,并向同学们推荐这一本书,同学们通过介绍选择是否看这本书,看过以后觉得好的话,就把自己的一颗星给他,班级和学校依据每个学生得星的多少,评选出“好书推荐之星”。在这个过程中,有三点好处:一是孩子们为了得到同学的认可,就会多读书,认真读书,在选择能够受大家喜欢的书的同时,还要对书的内容进行提炼,在给同学介绍的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展现出这本书的看点来;二是听了自己同学的热烈推荐,很多同学就想对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一睹为快,从而激发了阅读热情;三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图书数量不足的缺陷。
二、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积累和阅读展示
革命老人徐特立曾经说过,“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设计一份专门的读书积累卡,积累卡里有字词、句子的积累,也有对阅读书籍的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感悟,帮助学生对所读的书进行深入的思考。另外低年级学生要采取“零任务”或者是“微任务”的方法,避免过早的让他们为了完成积累卡而读书,保护读书兴趣。在读书成果展示上我们要求学生制作读书卡,一种比手抄报形式更灵活、更随意的形式,每周一张读书卡,班级选择优秀的作品布置自己的教室。
三、开展“童蒙养正”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易经·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教育要慎始,开始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决定了人生的方向。诵读国学经典是最好的养正手段。《论语》、《道德经》、《易经》等等这些经典传颂至今,历经千年时光,没有被历史淘汰淹没,反而历久弥新,非常有生命力,就说明这是真东西,是人间正道。
“至十三岁前,物欲微薰,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童蒙蕴养正见,正宜此时。”十三岁以前这阶段的儿童,正是小学阶段的孩子,因其知识未开,理解能力薄弱,然也因涉世未深,心性依然纯净,正是一生当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小孩子记忆力好,可以多背诵;二是理解力差,没必要给他进行解释,总结一句话就是“多读书、不求甚解”。台湾王财贵教授,他二十年的时间都致力于推动儿童背诵经典这件事,他的理论就是让小学的孩子尽可能多背诵经典,老师不去做解释。他把背诵经典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本书,读熟了,读通了,中国没有不能读的书了。中国人只要这四本书读熟了,就能够读经史子集,一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化教养也够了。如果还有余力,再读第二等的书:《易经》、《诗经》、《老子》、《庄子》。如果还要更丰富,就是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
四、写作实践
在注重学生背诵和积累的同时,在小学阶段学生也要有练笔,但总体上要主张学生少写多看,一至四年级的时候在“厚积”上下功夫,不布置过多的写作练习,不反复的训练学生概括文章大意啊,体会了什么思想感情啊之类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不会有多深刻多精辟的理解,也表达不出多细腻的感情,只能是朦朦胧胧的感觉和体会。到了五六年级,就可以让学生“薄发”了,通过小练笔啊,课前三分钟展示等等,训练孩子说和写的能力。这个时候经过了四年的积累,他的思维也有了变化,有可写的东西,可说的东西了,再加以点拨,自然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