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心者,莫善于情”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u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作文语言华美,文采飞扬被很多老师所推崇,可是没了真情,再华丽也难打动读者的心灵。教会学生运用真情去写作,以真人示人,以真情动人,以真识服人,十分重要。
  【关键词】真情 观察 能力 鼓励
  钟嵘在《诗品序》中强调指出诗歌是人的感情的表现,而人的感情的激动,乃是受现实生活的感触而产生的。写过文章的人都知道真情实感是写作的血液,情感与作文的关系极为密切,无论哪一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只要作者的情感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现行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写出真情实感。可是对于中学生来说,下笔就能将真情流露于笔端也不是件容易事。真情实感到底从何处而来?怎样培养真情实感呢?在平时的学生作文中,矫揉造作,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的现象比较突出。正如有人说的,如今作文人、事可以造假,思想可以造假,甚至情感可以造假。感人的才情和生动的语言固然重要,但一定要为情而造文,而不要为文而造情。要写真情实话,不要假意虚言。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心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笔者有一位学生陈淑杏完成这样一篇作文《斯人已去,芳香永存》:
  望着窗外的蒙蒙细雨,已忘记此时的我正奋斗于书海中,我的思绪透过那一层层雨幕,仿佛回到一年前的那段回忆。
  那天的你就在这样的天气离我们而去,走的太过匆忙,来不及向我们告别,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奔赴那遥远而神圣的天国。那天的你没有再出现在我们面前,跟我们做了永别。
  还记得因为在同一个班而认识了你,跟你成为同学兼好友。每一次遇到你总是笑呵呵地跟我招手,当我经过那条通往我家的巷子。再一次次地遇见你,你与我都恍然大悟,原来这是通向我家的巷子和你回家必经的路道。我们都笑了起来,同时我觉得你是一个很亲切、很可爱的大胖子。有时碰到你吃着零食问我要不要,我总推托不要,因为我不想变得跟你一样肥。当我知道你的绰号叫“阿肥”时,我不停地喊你的绰号,你总是笑呵呵地应道。你与我们度过很多快乐的时光,你是我们的开心果和得力助手。我还记得你曾对我说过,为什么老师教的东西总是忘呢?是不是很笨啊?我总是热心地告诉你,好好听课,好好复习。而你总说记不住。觉得自己的脑袋里生了一个东西,变得好笨。当时的你、我并不知道那句玩笑话会是夺去你生命的最终祸首。你得脑癌晚期时,你并不知道,你还昏迷不醒地躺在病床上,我们抱头痛哭。在那几天里,我们常常祈求上天,希望你能活下来,可是上天还是忽略了我们的祈祷,无情地夺去了你的生命。
  你可曾知道,当我经过那一条巷子,我再一次想起了你,可那条巷子再也没有你的身影以及你那声问候,它们似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了。当我搬家的时候,你与我的那段回忆似乎也一起被抹灭。上天似乎想要关于你的回忆给遗忘了,用雨水冲走你所在人世的那些痕迹,无情地宣告了你的死亡,你已不在的事实。
  但它却不知道我们心里仍有你,忘不掉你,你的笑容我永远都记得。当我们看见毕业照上少了你,同学会上少了你的时候,我们心口那块沉甸甸的石头,那样的遗憾,让我们的心在夏天里下雪。如果说回忆只是徒添心中的伤痕,我们也愿意徒添伤痕,抱着遗憾,回忆种种时光,回忆那种无法释怀的痛。
  不知不觉中,眼镜片上起了一层氤氲,起雾了么?摘下眼镜,泪水从我眼角边滑落,在我脸上留下了淡淡的泪痕。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笔者曾经任教的一所中学。在这篇作文中提及的人和事都是真实的。真情是最能感动人的。朴实的叙述,真挚的抒情,生动的细节描写,言辞尤为真切,略显淡淡的感伤,抒发了作者对已去的斯人,已去的同学的无限怀念,对往昔温馨相处那段美好时光的无限追忆。读罢全文,我们不禁潸然泪下。
  二、引导学生懂得蓄情是作文的基石
  作文承载着思想和情感,依赖于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文贵在情真。它要求作者或描写美丽事物和环境,或铺叙美好亲情和友谊,或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做到“以情动人”。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感情真挚的文章呢?首先要教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让他们在意自己的生活,留意周围的亲人,同学的生活,储备写作的材料。其次,鼓励他们写自己,亲人,同学,激发兴趣。我在教学中做过这样的试验,让学生以“亲情”为话题进行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启发他们写自己的父母亲,回忆父母平时如何关心自己的事,结果很多学生的作文都把平时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写的真实感人,其中一个学生在作文里这样写到:“我每次周六回家妈妈总是做了很多我爱吃的菜,我看到妈妈操劳的脸庞,我为自己在学校不努力学习就感到羞愧,为了让妈妈高兴,我每次吃妈妈做的饭都吃的自己走不动为止”,这种感情多质朴,也多感人,把一个真诚而又质朴的孩子性格刻画出来了,也真诚的表达了孩子对妈妈的感激之情,读来感人至深。生活是写作的动力,只有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调动学生有写作的需要,才会有写作的冲动,才会把不同的体验,自己的苦恼与欢乐表达出来,让作文成为心灵的载体。因为写作应是情感的自由释放。其三,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的写作自由,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表述。卢梭告诫我们:“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热情和感情的;如果用我们的看法、热情和感情去取代,那简直是愚蠢的。”对于初涉文墨的孩子,要首先告诉他们作文应讲求率真,崇尚真诚,同时我们也要以一个孩子所能有的精神感悟为底线。叶圣陶早就指出:“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而“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等等问题”。显然,一切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谋篇布局的本领,如果与情感比较起来,显然应该放在其次的位置。培养学生写周记,写日记的习惯,教会他们懂得思考和感悟生活中的美和真情至关重要。
  三、指导学生领悟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情是文章的灵魂,贯穿于写作的始终,是文章的必备血脉,作文如果没有感情,就像人失去了流动的血液一样失去了生命。目前,在学生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观点是强加的,感情是浮泛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作文难以打动人,难以获得高分。记得前不久我布置了一道话题为“情”的一篇文章,另人惊奇的是写的好的并不是那些文采比较好的、语言功底比较强的同学,反而最终写得最打动人的是一些普通的同学。这位同学饱含深情地写了一篇名为《我的傻妈妈》叙述了妈妈很傻,家里冬天猪要下猪崽,妈妈就搬到猪圈里住,我进到猪圈里熏的我直吐,妈妈却睡在哪里,看着小猪崽。他用正话反说的手法,把对妈妈的不理解写的情真意切,文中还写到:“收麦时有些人把成捆的麦子丢在路边不管,妈妈拉麦时就一捆一捆的装在车上,拉回连队,很多人都说妈妈傻,而我也认为妈妈傻,因为不是自己家里的麦子,是连队的,妈妈也不是干部,是个普通的农民,真是管闲事”。语言朴实,但却令人动容。可见,文章贵在真情,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话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
  四、指导学生要有选择“真”的能力和有表现“真”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亲见亲闻、亲身经历之事,特别在心中留下过深刻印象的人和事,叙述起来往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譬如《我与地坛》,差不多所有读过得人都会被深深感动,原因正在于文章的真实。那是史铁生所亲历之事,那是他在母亲去世后的心灵忏悔,每一个细节都历历在目,每一个场景都刻骨铭心,能不感人么?但并不是所有的“亲见亲历”都能感人,都具有写作的价值,这就要求在自己的记忆仓库里,寻找与作文中心相关的材料。好文章是事实真、感情真、思想真,但有时“真”文章却不一定是好文章。只有讲究修饰,讲究文才,真实的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所爱、所憎,不虚、不夸、不饰,直抒性灵,才堪称真情文章,达到“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大境界。我们平时让学生从身边写起,学会运用多种修辞和多种句式,让自己的表达能力增强,让思想活起来。
  如今,新的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应该是明智之举和疗疾之药。惟有“情动于中”,方能“形之于言”。生活充实,才会抒发出真实而深厚的情思来。有了情,他们对生活原先不敏感的心就会变得敏感起来,就会在心底里涌动起喜怒哀乐。这样即使不去刻意雕琢言辞,安排技巧,作文也会尽显真情的迷人魅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周王学校)
其他文献
一、课文分析  《诗人谈诗》是一篇篇幅短小、结构严谨、见解独到的诗歌评论,在理解文章前首先要研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如何在诗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这首诗的意境,这是教学本文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尝试通过朗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学会在赏析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品味诗歌中蕴含的诗意,培养高雅的审
【内容摘要】本文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谈了几点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一是针对教材,因文提问;二是面向“主体”,因人而问;三是改变课堂提问专利,启发学生“会问”。一“问”而牵动全文,一“问”激起思维浪,用有效提问来打开学生的心扉,保证完成课堂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有效 提问 中心 写法 质疑  引言  《礼记·学记》曰“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课堂提
做班主任多年,许多困惑萦绕心头。自从2009年接受了本校一个打散重组的初三班级的班主任工作,这些困惑让我反应强烈,工作“疲于奔命”。  困惑一:“5 2=0”,在教师辛勤教育下,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个学生都能在校认真完成学习,学习状态好。但周末放假两天后,许多学生回来学习问题百出,作业未完成的,作业瞎写的,所学知识没有复习的,甚至有的学生除了带一个人来,什么学习任务都未完成。  困惑二:良好的学习习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得不断深入,职教政治课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场所,是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主体意识增强的重要空间。有效政治课堂教学对中职人成长至关重要,不可忽视。  【关键词】新课改 职教 政治 有效教学 实践思考  政治课是一门德育功能很强的重要学科,它在向学生宣传理论知识的同时,承担着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这种特殊的功能要求政治课教学必须承担起对学生人格培养的重任。那么,
【内容摘要】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探究”被越来越多的引入课堂,但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其实,在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个性化的阅读。
【内容摘要】分层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个体差异,促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基础、智力发展和学习状况分成不同的学习层次,实施分层教学,促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数学 分层教学 实践  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同的学生来自不一的家庭,他们各自在智力发展、学习基础以及学习状况等方面是有差别的,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实施
【内容摘要】创新文本解读是创新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文章通过对《祝福》的分析,认为创新文本解读需要三面“镜子”:三棱镜——文本与当下、人性的关联;显微镜 ——从细节分析入手,解读文本微观思想感情世界;哈哈镜——抓住文本与现实的差异,看出作者的匠心。而三面镜子的核心就是“现实”和“人性”,只有使文本与“现实”和“人性”的通道敞亮,文本才有可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关键词】三棱镜 显微镜 哈哈镜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这就说明不仅是课堂教学本身,还有山川之秀美、人文之深邃、生活之丰富,甚至是具有教育教学素养的教师本身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农村高中语文教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大多以教材为主要教学资源,缺乏相应的课外学习资源。  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努力开发必要的农村语文教学资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就要求教
又是新的学期,又是一本新的语文书。那书并不厚重,将初中三年的语文书累起来,还没有四大名著中的两部厚。难道,我们的语文就如此又浅又薄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应重新审视语文书的地位——它应该是冰山的一角,根据冰山,我们才能触摸到那海面之下巨大厚重的根基;它应该是一口深井,但大海才是井水的源头,品尝井水,我们才能感受大海广袤的气魄;它应该是一扇窗,推开语文书这扇窗,我们才能触摸到
绽放的腊梅傲立在冰天雪地中,那是在教我们坚强;温柔的水珠能滴水穿石,那是在教我们坚持;缓慢的乌龟能胜过兔子,那是在教我们努力。  ——题记  生命在于坚强  今天看书——正巧又学了《海燕》——找到了一句非常适合海燕的话:生活不是等待暴风雨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这句话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学习什么?当然是学习海燕的品质;思考什么,当然是思考以后怎么做!  成功的要诀取决于坚强,如果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