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课堂,它以文本、图象、动画、声音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情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气。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盲目现象,值得我们深思。那么,我们如何去扬长避短,科学地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呢?
一、要把握创设情境的“效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根据文本的特点,设置能打开学生思考阀门的学习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更能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值得提倡的。但必须明确能够达到的效果。毕竟,我们的课堂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辅助教学,我们应当遵循其教学规律,做到将信息技术手段和传统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考虑与整个教学计划的协调性,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去处理教材重点、难点,才能扬其所长,才能相得益彰。如果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仅教师准备的时间、精力不济,而且会导致其辅助手段的简单化、表面化、庸俗化。堆砌声色图象,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不能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在课堂教学中也形成不了“亮色”。故而施教者应把握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的“效度”,让它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要把握启发思维的“广度”
利用形象生动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必须要一定的“广度”。既不能用一览无余的画面代替学生丰富多采的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使学生失去参与审美活动的机会、失去了“披文入情”的情感体验、和文学欣赏的“共鸣”。也不能以过多的画面发散学生的想象,而失去了与文本联系。如一位教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对圆明园的图片进行了一一展示,让学生想象圆明园辉煌的景观,结果学生的想象反而受到局限。因为文学欣赏的过程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艺术形象的创造也是审美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陶冶读者情操、提高艺术素养的重要环节。把生动的课文艺术形象化成简单的图画、照片、视频,欣赏者一目了然,那么多美的艺术形象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犹如一杯白开水。文学欣赏又具有其差异性,一切文学作品,特别是内涵特别丰富与复杂的作品的阐释与理解,必然是多方面的,多角度并且永无止境的,绝不是单一的,凝固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况且教师提供的图像视频只是一家之言,还不一定能正确体现作品的内容。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这篇课文中对圆明园的辉煌景观的描写,正是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好时机,教师展示的课件反而把学生想象的空间变小了。
三、要把握拓展延伸的“深度”
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既是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应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内容的宽泛性要求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是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而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具有丰富性与交互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能极大地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时间和信息量,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同时在信息素养方面也得到锻炼提高。一位教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以课文为阅读基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发展,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在品味荷叶的美后,告诉学生荷叶是夏天的一首小诗、一个绿色的音符,它曾让许多诗人诗兴大发,并将借助网络搜集到的文人墨客赞美、吟诵荷叶的诗文向学生推荐。学生在丰厚的、视野开阔的情境中自主学习语文,在网络中阅读、欣赏,进行实践与探索,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和趣味性。但是,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拓展延伸,必须把握一定的“深度”。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少年闰土》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鲁迅小说《故乡》中三十年后闰土的外貌特征等图片,进行对比……虽然《少年闰土》节选于《故乡》,但《少年闰土》文本的本身是展现给学生一个机智、勇敢、富有知识的英雄少年的形象。这样的拓展延伸不但起不到深化文本的积极作用,反而使学生模糊了少年闰土的小英雄形象。
四、要把握展示时机的“活度”
课件制作是预设的产物,这是课件的制作的过程决定的。因为制作课件都是执教者将自己预设的教学过程分成若干步骤,再用固定的程序将其链接起来,完成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难以改动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就只能按部就班的进行演示,即使教师对某些内容可适当调整,但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由电脑所控制,教师不可能随机应变。而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并不是机器和工件,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需要教师灵活地把持掌握,常常会有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去应付。因此,制作好了课件在什么时机展示就必须有一定的“活度”,否则,适得其反。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不是教学目的。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好好地总结,科学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手段,从而使我们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逼真,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作者单位:安溪县祥华中心学校 福建】
一、要把握创设情境的“效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根据文本的特点,设置能打开学生思考阀门的学习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使得后续的探究有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过程更能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值得提倡的。但必须明确能够达到的效果。毕竟,我们的课堂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辅助教学,我们应当遵循其教学规律,做到将信息技术手段和传统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因此,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考虑与整个教学计划的协调性,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去处理教材重点、难点,才能扬其所长,才能相得益彰。如果整个教学过程都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仅教师准备的时间、精力不济,而且会导致其辅助手段的简单化、表面化、庸俗化。堆砌声色图象,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不能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在课堂教学中也形成不了“亮色”。故而施教者应把握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的“效度”,让它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要把握启发思维的“广度”
利用形象生动的信息技术手段,对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必须要一定的“广度”。既不能用一览无余的画面代替学生丰富多采的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使学生失去参与审美活动的机会、失去了“披文入情”的情感体验、和文学欣赏的“共鸣”。也不能以过多的画面发散学生的想象,而失去了与文本联系。如一位教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对圆明园的图片进行了一一展示,让学生想象圆明园辉煌的景观,结果学生的想象反而受到局限。因为文学欣赏的过程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艺术形象的创造也是审美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陶冶读者情操、提高艺术素养的重要环节。把生动的课文艺术形象化成简单的图画、照片、视频,欣赏者一目了然,那么多美的艺术形象也会变得索然无味,犹如一杯白开水。文学欣赏又具有其差异性,一切文学作品,特别是内涵特别丰富与复杂的作品的阐释与理解,必然是多方面的,多角度并且永无止境的,绝不是单一的,凝固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况且教师提供的图像视频只是一家之言,还不一定能正确体现作品的内容。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这篇课文中对圆明园的辉煌景观的描写,正是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好时机,教师展示的课件反而把学生想象的空间变小了。
三、要把握拓展延伸的“深度”
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既是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陶冶情操、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应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素养。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内容的宽泛性要求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是一对比较突出的矛盾。而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具有丰富性与交互性的特点,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能极大地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时间和信息量,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同时在信息素养方面也得到锻炼提高。一位教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以课文为阅读基点,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发展,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在品味荷叶的美后,告诉学生荷叶是夏天的一首小诗、一个绿色的音符,它曾让许多诗人诗兴大发,并将借助网络搜集到的文人墨客赞美、吟诵荷叶的诗文向学生推荐。学生在丰厚的、视野开阔的情境中自主学习语文,在网络中阅读、欣赏,进行实践与探索,充分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和趣味性。但是,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拓展延伸,必须把握一定的“深度”。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少年闰土》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鲁迅小说《故乡》中三十年后闰土的外貌特征等图片,进行对比……虽然《少年闰土》节选于《故乡》,但《少年闰土》文本的本身是展现给学生一个机智、勇敢、富有知识的英雄少年的形象。这样的拓展延伸不但起不到深化文本的积极作用,反而使学生模糊了少年闰土的小英雄形象。
四、要把握展示时机的“活度”
课件制作是预设的产物,这是课件的制作的过程决定的。因为制作课件都是执教者将自己预设的教学过程分成若干步骤,再用固定的程序将其链接起来,完成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难以改动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就只能按部就班的进行演示,即使教师对某些内容可适当调整,但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由电脑所控制,教师不可能随机应变。而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并不是机器和工件,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需要教师灵活地把持掌握,常常会有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去应付。因此,制作好了课件在什么时机展示就必须有一定的“活度”,否则,适得其反。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并不是教学目的。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好好地总结,科学高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手段,从而使我们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逼真,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作者单位:安溪县祥华中心学校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