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蒋国与期思地理小考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Wang9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周中后期,蒋国是豫南主要封国之一,一是其爵位比周边其他封国要高,为伯;二是其地理位置相对重要,它不仅是史灌河流域重要的农业区,还扼守淮河中游进入大别山的门户。由于历史记载中蒋国始封与国灭后楚建期思县其间有矛盾之处,笔者因编志需要,参照文献记载与考古成果略作浅析。
  
  西周初期蒋国的分封与迁徙
  
  明嘉靖《固始县志·沿革》载:“蒋氏出自姬姓,周公第三子伯龄封于蒋。”“龄”应是周公第三子之名,“伯”为其封爵。至于是始封还是迁徙,县志中并未言及,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县内研究人士大都认为,固始历史域地就是蒋国的始封地,有的材料中还言之凿凿说期思有伯龄墓。
  但这一说法却存在很明显的矛盾,西周初年,武王刚刚完成伐纣,与东夷族在豫东平原战火未熄,固始历史域地所在的淮河中游南岸还在南淮夷的偃、舒等氏族的控制之中,并不在西周的势力范围内,伯龄不可能受封于此。况且,与蒋国同时受封的其他“周公之胤”凡、邢、胙、祭、茅都分布在西周东都洛阳以东黄河两岸,蒋怎能独在淮南?据马世之先生《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考证,蒋国始封地应在今河南获嘉县蒋村,时间在成王后期,后于昭王、穆王时期南迁至今尉氏县蒋城,在宣王之世征服了南淮夷(含固始历史域地)后,为了加强对南淮夷旧地的控制,将蒋国南迁至今淮滨县境。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学者李学勤先生在他最近主编的《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丛书《西周史与西周文明》一书中阐述,根据考古发现的《召伯虎簋》、《兮甲盘》等青铜器铭文可知,宣王在征服了淮夷和南淮夷后,任命兮甲(即《诗经·小雅·六月》之吉甫,尹吉甫)主管成周、包括南淮夷在内的财政收入,并授权其如果南淮夷不按规定交纳贡赋、提供力役,可以兴兵讨伐。由此说明,宣王在征服南淮夷初期,还未在其旧地实行分封,因而宣王在淮南的分封,只能在他执政后期或更晚。
  综上所述,蒋国始封之地并非在今淮南地区,而是随着西周政治版图的拓展而南迁的,固始历史域地是其最后一站,说伯龄墓在淮南地区几乎没有可能。
  
  蒋国与期思县治所辨析
  
  蒋国迁至淮南后,约于公元前617年前被楚所灭,楚于其旧地置期思县。有关蒋都所在地与楚期思县初治地,目前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蒋国都城在今蒋集境内兴隆集一带,楚初建期思县亦治于此,后于秦汉时期再迁至今淮滨县期思镇地;二是蒋国都城在今淮滨期思镇,期思治所亦在于此,并无迁徙。笔者认为前一种说法更近史实。
  较早记录这段历史的是晋初杜预。他在《春秋释例·卷六·楚地》“(文十年)期思”条下记:“弋阳(郡)期思县东北,有期思城。”这个期思城,即古蒋都及期思县初治之地。《续汉书·郡国志》:豫州汝南郡“期思”:“有蒋乡,故蒋国”,《后汉书·郡国志》记同此。《大清一统志》卷一七六光州古迹“蒋乡”,也记在“固始县东北”。
  近年的固始考古也证实了上述记载。蒋集境内的兴隆集遗址,长500米,宽300米,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上发现鼎腿及豆、尊等陶片,还有战国时期铜剑、汉代铜镜,汉代及以前古井多处,当地人称之“锦绣城”,为商至汉代文化遗址。
  有关古蒋都应在固始县东北即今蒋集一带一说,近年又有不少学者和研究人士提出。武汉大学历史地理学家石泉和他的学生徐少华,分别在《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中有此论述。李玉洁在《楚国史》中也认为:“蒋,姬姓,古期思县,今河南固始县东。”周振鹤主编的《汉书·地理志汇释》“期思”条引王先谦“补注”:“《一统志》,故城在今固始县西北,蒋乡在县东。”他所引文的前提也是“《续志》,有蒋乡,故蒋国”。因而他“补注”中所言“故城”只能是期思故城,而“蒋乡”旧地当另有蒋都故城。
  关于“期思之水”与“雩娄之野”
  《淮南子·人间训》中说:“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有些志书史料在引用《淮南子》这句话时,硬说雩娄是期思辖下的“乡”,不知何据。但仅按原文字面理解,期思和雩娄之间也不应有统属关系,只能为平等关系。因历史上雩娄的情况载存很少,故为后世留下不少疑点。参见王先谦《汉书补注》“雩娄”条:“楚东邑、与吴界”,而“期思”条仅言“春秋楚地”,未言所属关系。杨守敬在《水经注疏》中则认为“雩娄当作县故楚地”。另从西汉固始历史域地设县所属郡国分析,当时固始历史域地内置有六县,分属汝南郡二:浸县、期思县;六安国三:蓼县、阳泉县、安丰县;庐江郡一:雩娄县。由此推知雩娄与南境较有历史渊源,因而秦汉因之,应与期思无隶属关系。
  按上述记载作地理分析,春秋时期思之地应在今固始西部以及西北部、西南部地区,而雩娄则在今固始东部、东南部及东、南邻近地区,孙叔敖所修的“期思—雩娄灌区”遗迹都分布于今固始中东部地带,也可证明这一点。
  ———————————————
  作者单位:固始县史志研究室
其他文献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元素和核心载体,是学生学习的跑道;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教师施教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主场所。因此,学校的常态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最关键的地方。  学校课程自主创新发展历程  学校课程是在学校育人目标统领下的学校各类课程的整体构成,以促进学校特色品质发展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标志。学校课程建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生长点。  自2001年《国家基础
在综合性大学中书法已经成为很多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在提高自身基本素养的同时提升书法技能和审美能力.在书法学习氛围浓厚的情况下,面对不同学科专业大学生,如何设计和实施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交大附中逐渐形成了“学生在成长中体验快乐,教师在成功中体验幸福”的核心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应对新课程与高考改革,稳中求变,锐意进取,逐渐形成具有交大附中特色的工作思路与模式。  价值引领 聚焦课程  面对新课程与高考改革,学校积极探索,把“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对多元课程的需求”“促进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型”和“提升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师学科素养”作为学校发展中聚焦
面对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越来越多的艺术品投资渠道以及更多专业机构的进入,这个市场的成熟与不完善等问题便纷纷浮上水面,无论是文交所“门槛”高低之争,还是艺术基金高益率的真
2012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够精确编辑基因的新办法,这种被命名为CRISPR的技术让许多诱人设想的实现成为可能,比如说,科学家想要利用这一技术去治愈遗传性疾病或者去发明新的
<正>自任编辑一职,工作中过手编发诸多课题论文,从中看到的一些现象颇令人担忧。其中比较突出的两个问题都与地方申报立项的艺术基金课题有关:一是艺术课题空心化,二是以同一
邝氏,是我国汉民族中少见的姓氏之一。邝氏人口虽然不多,但她却是客家家族的典型个例。考察邝氏家族的崛起和迁徙史,使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客家民系形成的轨迹及其文化传承。    一    邝乃古姓,罗泌《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邝,古国,有邝氏。”《姓苑》:“邝氏,广东南海、高州多此族。”据陕西汉阴发现的乾隆二十六年《邝氏族谱》记载,邝与旷,二氏同出一宗,其先祖本黄姓,乃伯益之后。东汉时,有河阳侯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前身是一百多年前成立的中国第一所国立师范大学的附属小学。建校之初,学校就确立了“吸纳世界最新学理加以实验,为全国小学改进之先导”的办学定位。时至今日,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实验一小,依然走在教育发展的前沿,一代代“实验一小人”始终执着于“实验、创新”的精神。  在当下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的浪潮中,实验一小再次创造性地将“周课表”变为“月课表”,从课程构建的深层次和整体育人的视角,以全面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