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如《画家和牧童》分角色表演),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如《赠汪伦》问题研究),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如《匆匆》的文本对话)。总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我们许多参赛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连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哪怕有一个学生没读完,老师也会耐心地等待他读完,甚至把话筒对着他,把他(她)的朗读声扩出来予以鼓励。这真正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那么,怎样才能使人文性真正走进课堂呢?本人在多年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尊重学生的真情体验,做到耐心
日常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书时,常常是少数学生还没读完,这些学生就只得放下书来,就是有个别学生读兴正浓,想坚持把书读完,也在周围学生“善意”的提醒下闭嘴了;也有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连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不放过,特别是在听一些专家、名师的课时经常可以看到,哪怕有一个学生没读完,老师也会耐心地等待读完,甚至把话筒对着他,把他的朗读声扩出来予以鼓励。两相对比,真是令人汗颜!后者这才真正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二、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做好服务
小学生的特点是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我们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想方设法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他们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大部分教师虽然也能采用一些方法,如游戏、运用多媒体,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常常简单化,单一化,往往用教师的权威强制学生参与学习。就拿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这件事来说吧,日常教学中,只是教师强制性地指名拼读,指出容易读错的字音和难辨的字形。其实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学生合作互查,开火车查,哪个生字爱错找出来再查,教师报学生举字卡查——就是教师报,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可以直接报生字的,可以报偏旁的,可以报字的结构的,也可以报字谜的……总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多种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将检查寓于玩字卡的游戏当中,学生学得既主动,又愉快。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是干脑力劳动的,如果不尊重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如果不动脑为學生做好服务,我们真的将愧对“教师”这一称号了。
三、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做好引导
有一次,我正在上一堂公开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课文时,正读到司马迁说的一段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正读到动情的时候,或然有一个女同学王倩站起来问:“老师,泰山在哪里?泰山有多重呀?人死后能有泰山那么重吗?”突然冒出这么些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一下子懵了,根本没去细想,就回了一句:“现在我们是在读课文,你要认真听老师读,不要开小差,这些问题我们以后再讨论!”课上完后,我还暗自庆幸自己有灵活的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没有因学生的质疑而出纰漏,课上得还算成功。现在想起来,怎一句“以后再讨论”能了得!那个学生所问的意思是,一个人能有多重,怎么会死后比泰山还重呢?泰山可是一座大山呀!显然,他是不理解这里“重”字的含义。多爱动脑、爱问的好学生呀,多聪明的一个孩子,多好的一个施行“自救教育”的问题呀,却被我三言两语打发了,忽略了,说到底,这是语文的人文性被我忽略了!就是这种醒悟,我还是从听了一些名师、专家的课中,看到他们耐心地、巧妙地解答了学生提出的“意外”的问题艺术时领悟到的,从中我明白了,教师要上好一节课,不仅要备好课,而且要有丰富的知识面。
还有一次,上《詹天佑》这篇课文,讲到“……有中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家乡江西婺源,人杰地灵……”时,学生高像阳插嘴:“不对,詹天佑是广东人!”我脱口而出:“高像阳,捣乱呀,你?”“詹天佑就是广东人!”他不服气地嘀咕着。因他每次语数英考试老垫底,平时又不大守纪,大家见我不屑的样子,也七嘴八舌地说他:“是吗?真讨厌!”“他就是广东人,我听我爸爸说的。”高像阳的眼泪也快流出来了。我见了,犹豫了:“也许他这回说的是对的?”我疑惑地上完了这节课。回到办公室,正好办公桌上有刚到的《小学语文教师》,我随手翻开看看,真是无巧不成书,里面正好有一篇《詹天佑是何地人》的文章,看完后,我才知道,高像阳真的不是捣乱,詹天佑祖籍是今江西婺源,但他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并在那儿度过了童年时代。这次是我戴“有色眼镜”看人,错怪他了。直到现在,他那种委屈的眼神,仍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眼神分明在抗议着老师对他的不公啊!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好的差的都一视同仁,让他们都在课堂上有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得到尊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和谐,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啊!
从教二十几年了,回忆一下,真的是该仔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真的是到了要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某些观点的时候了,也许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总觉得学生如果听说读写的能力没上去,那就是我们这些语文老师的失职,因此,我们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去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而很少去注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虽然我们也学习过,但仍然没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为那只不过是新课改的一个举措,只不过是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复归的一个昭示,评价体系没发生根本的改变,考试还是考学生语文工具性掌握得怎么样,谁还去考人文性掌握的怎么样?这也没法考呀?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试想,课堂上哪有人文光芒的闪烁?
反思自己,再不学习,再不洗脑,在课改中“冲浪”,非但不能成为弄潮儿,反而会灌水、会淹死,这不是危言耸听。让人文性真正走进课堂,这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一、尊重学生的真情体验,做到耐心
日常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书时,常常是少数学生还没读完,这些学生就只得放下书来,就是有个别学生读兴正浓,想坚持把书读完,也在周围学生“善意”的提醒下闭嘴了;也有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连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不放过,特别是在听一些专家、名师的课时经常可以看到,哪怕有一个学生没读完,老师也会耐心地等待读完,甚至把话筒对着他,把他的朗读声扩出来予以鼓励。两相对比,真是令人汗颜!后者这才真正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二、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做好服务
小学生的特点是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我们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想方设法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他们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大部分教师虽然也能采用一些方法,如游戏、运用多媒体,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常常简单化,单一化,往往用教师的权威强制学生参与学习。就拿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这件事来说吧,日常教学中,只是教师强制性地指名拼读,指出容易读错的字音和难辨的字形。其实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学生合作互查,开火车查,哪个生字爱错找出来再查,教师报学生举字卡查——就是教师报,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可以直接报生字的,可以报偏旁的,可以报字的结构的,也可以报字谜的……总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多种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将检查寓于玩字卡的游戏当中,学生学得既主动,又愉快。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是干脑力劳动的,如果不尊重我们的服务对象学生,如果不动脑为學生做好服务,我们真的将愧对“教师”这一称号了。
三、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做好引导
有一次,我正在上一堂公开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读课文时,正读到司马迁说的一段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正读到动情的时候,或然有一个女同学王倩站起来问:“老师,泰山在哪里?泰山有多重呀?人死后能有泰山那么重吗?”突然冒出这么些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一下子懵了,根本没去细想,就回了一句:“现在我们是在读课文,你要认真听老师读,不要开小差,这些问题我们以后再讨论!”课上完后,我还暗自庆幸自己有灵活的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没有因学生的质疑而出纰漏,课上得还算成功。现在想起来,怎一句“以后再讨论”能了得!那个学生所问的意思是,一个人能有多重,怎么会死后比泰山还重呢?泰山可是一座大山呀!显然,他是不理解这里“重”字的含义。多爱动脑、爱问的好学生呀,多聪明的一个孩子,多好的一个施行“自救教育”的问题呀,却被我三言两语打发了,忽略了,说到底,这是语文的人文性被我忽略了!就是这种醒悟,我还是从听了一些名师、专家的课中,看到他们耐心地、巧妙地解答了学生提出的“意外”的问题艺术时领悟到的,从中我明白了,教师要上好一节课,不仅要备好课,而且要有丰富的知识面。
还有一次,上《詹天佑》这篇课文,讲到“……有中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家乡江西婺源,人杰地灵……”时,学生高像阳插嘴:“不对,詹天佑是广东人!”我脱口而出:“高像阳,捣乱呀,你?”“詹天佑就是广东人!”他不服气地嘀咕着。因他每次语数英考试老垫底,平时又不大守纪,大家见我不屑的样子,也七嘴八舌地说他:“是吗?真讨厌!”“他就是广东人,我听我爸爸说的。”高像阳的眼泪也快流出来了。我见了,犹豫了:“也许他这回说的是对的?”我疑惑地上完了这节课。回到办公室,正好办公桌上有刚到的《小学语文教师》,我随手翻开看看,真是无巧不成书,里面正好有一篇《詹天佑是何地人》的文章,看完后,我才知道,高像阳真的不是捣乱,詹天佑祖籍是今江西婺源,但他出生于广东省南海县,并在那儿度过了童年时代。这次是我戴“有色眼镜”看人,错怪他了。直到现在,他那种委屈的眼神,仍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那眼神分明在抗议着老师对他的不公啊!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好的差的都一视同仁,让他们都在课堂上有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得到尊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和谐,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啊!
从教二十几年了,回忆一下,真的是该仔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真的是到了要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某些观点的时候了,也许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总觉得学生如果听说读写的能力没上去,那就是我们这些语文老师的失职,因此,我们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去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而很少去注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后,虽然我们也学习过,但仍然没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为那只不过是新课改的一个举措,只不过是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复归的一个昭示,评价体系没发生根本的改变,考试还是考学生语文工具性掌握得怎么样,谁还去考人文性掌握的怎么样?这也没法考呀?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试想,课堂上哪有人文光芒的闪烁?
反思自己,再不学习,再不洗脑,在课改中“冲浪”,非但不能成为弄潮儿,反而会灌水、会淹死,这不是危言耸听。让人文性真正走进课堂,这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