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思考

来源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k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体育课程思政”是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和新思路,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目前“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建设要求进行了一定解读和思考。研究认为,“体育课程思政”是体育课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步骤,是实现体育迁移价值的最直接途径。要求做好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做好课程评价设计工作。在课程目标里,注重提高学生德育、智育、美育三方面教育工作,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统筹各种教育资源,达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体育课程思政;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20)03-0069-04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a new requirement and new think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to interpret and think about the connotation and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the necessary step for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o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most direct way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physical education migration. It is required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top-level design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mprov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do a good job in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design. In the course goal,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mproving the moral education, intellectu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of students, design different teaching forms, coordinate various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Key words: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课程思政”概念以来,全国各地高校都在纷纷开展有关“课程思政”的有益尝试,不同学科在探索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育课作为普通高校課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使命,如何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充分发挥体育课在普通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做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等问题还应该进一步思考。本文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以及建设实践进行有益探讨,旨在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课程思政”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思政课程”的教育尝试,早在2004年开始,上海就开始了学校思政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工作,形成了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整个教育体系的“上海经验”,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31号文《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又再次将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提上日程,至此,全国范围的“课程思政”建设序幕正式开启[1-3]。
  1 “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
  正如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谈到的:课程育人是高校育人的主要方式,要让所有教师深刻领悟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2],这就要求所有教师在课程教育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充分融入授课内容中,上好每一堂课,将每一堂课都当作育人的重要阵地,既不要照搬“显性”思政课程的教育理念,防止单一内容的反复讲授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深刻挖掘不同专业内容教学内容中的隐性思政资源,做好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政理念的充分融合。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不但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也承担着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健康水平的重任。在建设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国家战略下,对高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普通高校中,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不重视、体质测试成绩不合格等,出现理想信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奋斗精神与抗压能力缺乏等现象,与教育强国与体育强国战略实施差距甚远,亟需“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2 开展“体育时政课程”的重要意义
  2.1 “体育课程思政”提出是体育课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步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体育精神是最适合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题材。从1910年“奥运第一人”张伯苓先生首次提出奥运理念,到2008年中国成功承办奥运会,正是由于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与追求才有了100多年的坚守。同样,中国女排姑娘在赛场表现出的爱国、责任、奋斗、勇敢、合作的精神,才有了从1984年首获奥运会冠军,到2019年再次卫冕世界杯冠军的佳绩,这些事例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体育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是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正确的理念信念养成的重要内容。
  2.2 “体育课程思政”融入式教育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品德修养
  责任意识与规则意识的缺乏是目前大学生品德修养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体育课程中对体育规则的讲授、对体育礼仪的要求客观上蕴含着提高学生品质的思政元素。蔡元培先生早就提过“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理念,体育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法律法规意识,如篮球课教学过程中,对走步、推人、打手、阻挡等动作的认定以及足球教学中对越位、手球等规则的讲解,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法律规则意识,使其形成良性的竞争意识,贯穿于学生全人生教育过程。
  2.3 “体育课程思政”是实现体育迁移价值的最直接途径
  “体育迁移价值”理念来自于清华大学知名体育老师马约翰教授,他在“无体育不清华”的清华校园文化中,充分肯定了体育课程在学生人格、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体育运动对青少年性格、品质、智力等方面具有正面迁移的影响”[4],这一论断与体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学校是体育社会化的重要机构,大学教育承担着学生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责,而体育课程作为体育价值迁移的重要媒介,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学生在课程教育中学到的理念与方法将直接作用于其今后的社会生活,而“体育思政课程”将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将体育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效结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促使学生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形成。
  3 “体育思政课程”内容设计要求
  3.1 做好“体育思政课程”的顶层设计
  目前高等院校中体育教学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体育课程在普通院校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中不受重视的情况长期存在,在教育资源安排和课程形式中受到了诸多限制,教师只能关注完成教学目标,而无法关注体育德育教育和体育精神的传授,另一方面,教学理念侧重于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过于注重成绩达标,而忽视了教育工作的核心。作为体育思政课程而言,就应该从立德树人角度,加强“大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要求学校组织多个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工部、体育部门、学生代表等召开课程设计座谈会,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要素进行全方位顶层设计,要将专家访谈与学生座谈充分结合,避免理念与实际脱节现象,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课程活动资源,深刻挖掘体育思政课程的关键要素,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外体育锻炼、校内体育社团、校内体育竞赛等多个课程资源,将不同的思政教育资源融入体育课程中去,发挥体育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把思政教育理念落实到每一堂体育课程。
  3.2 提高教师对“体育思政课程”的认识和能力
  一线体育教师是“体育思政课程”的执行者,不仅是学生体育专业技能的传授者,也是体育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引路人。要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思政教育意识,提高其政治站位和主动培养人才的自觉意识,明确“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一线体育教师对“体育思政课程”的再认识和再定义能力,调动其主动思考如何将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效结合的途径与形式,同时有意识的培养其講授体育思政课程的能力,可以组织学校专业思政课程教师对一线体育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与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安排一定课时的思政课程学习任务,硬性规定与弹性规定相结合,促使其落实体育思政课程建设工作[5]。
  3.3 做好课程教学评价设计工作
  “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可行性关键在于相应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体育思政课程”建设的需要,我们要积极思考,结合《国家学生体质监测标准》以及思政课程特征建立专门的“体育思政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体育思政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主体在于德育评价体系的建立,我们要充分结合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重新设计德育评价指标,将“知行合一”放在德育评价指标中去,对学生的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诸方面进行评价,检验“体育思政课程”的实际效果,根据实践效果不断对体育思政课程进行调整,使其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体育课程思政”是按照“思政课程”的教学理念,将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程相结合的新型体育课程,是原有体育课程的补充和调整,是将体育课堂教育工作与“立德育人”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将思政教育理念与体育专业教育理念充分融合的“隐性”思政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对原有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进行重新调整。
  4.1 课程目标
  按照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对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五个方面: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体育思政课程”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特色,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习总书记对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一系列讲话精神,结合课程内容和特点,在原有的教学目标基础上,补充设置了如下(见表1)的课程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重新设计的体育思政课程目标是对原有体育课程目标的补充和完善,既符合国家体育教学相关政策要求,又是对体育课程目标的重新思考,将体育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掌握一定体育技术和健康知识的同时,对体育的外延价值深度认识,发展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良性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4.2 体育思政课程设计
  如表2所示,不同专业性质高校对体育思政课程的定位和理解不同,主要包括对体育美育、德育和智育的教育方面:
  4.2.1 体育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是贯彻体育课程的重要理念,主要侧重点在于提高学生对体育之美的认知,通过慕课形式,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体育精神的宣导片、代表性体育赛事、职业运动员训练视频等,扭转普通高校对体育应试教育的错误定位,提升学生对体育美的感觉、鉴赏与创造能力。
  4.2.2 体育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历来是体育课程教育的重点,主要分为三个内容板块进行设计:
  (1)引导型德育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展开体育思政教育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
  心理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体育思政课程”心态,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能正确认识体育课程中的技能学习与考核,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避免消极和应付情绪产生。
  体育专业知识课程,主要了解该体育课程技术动作要领、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以及错误动作有可能带来的身体损伤等,这是体育课程中的必要步骤,提升学生对体育专业程度的认知。
  自我定位与认知,帮助大学生正视自身在体育锻炼中的不足,发掘自身的体育潜能,找到适合的体育锻炼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信心。
  (2)基础型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日常授课过程所体现,考验的是教师的授课技巧、授课方法以及授课效果,分组授课实践教学。分组教学是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在“体育思政课程”教学中,分组的标准产生了一定变化,“体育思政课程”的分组标准主要是根据引导德育教育的结果来进行,每组中安排1~2名体育德育教育表现优秀的学生来组织安排,采取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形式,发挥教育的辐射作用和先锋带头作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潜移默化的达到教育目的。
  游戏实践教学。体育游戏历来是大学生最喜爱的体育课程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安排适当的游戏内容,使学生在参与游戏过程中不自觉的形成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的良好品质,培养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
  (3)提高型德育教育。是对大学生体育德育教育的更高要求和强化培训内容。
  案例教学。在目前的体育课程中安排1~2次案例教学内容,挖掘身边或代表性院校中的具体案例进行专题案例教学,可以是正面的引导案例,也可以从反面来引起学生对体育德育教育的思考,提升学生分析实事、了解实事的能力,增强对“体育思政课程”的政治敏感度。
  比赛实践教学。校内比赛是检验大学生体育思政教育中德育教育成果的最直接形式,比赛中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观众素养等可能出现或多或少的德育教育隐患,运动员不尊重对手、裁判員恶意执裁、教练员挑战规则漏洞、观众不文明观赛等有可能出现,如何对大量可能出现的德育教育隐患进一步认识和判别,以及如何应对和积极思考解决途径与方法是考验大学生对体育德育教育的直接检验形式。在比赛实践教学中,全部由学生担任赛事各个环节的负责人,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观众都由学生自发选择和产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赛事选择、赛事组织、赛事管理等工作中来,直面比赛实践,提升学生对体育思政教育的强化认识。
  4.2.3 体育智育教育 主要通过课外体育社团、校内体育俱乐部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增强学生对体育规则、礼仪等知识的了解,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着力培养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大学生自觉锻炼、终身锻炼的运动习惯,开发一批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适合大学生的体育运动项目,提高“体育思政课程”的价值。
  5 结 语
  “体育思政课程”是对体育课程建设与思政课程结合的一种尝试,是国家“大思政”课程理念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不同课程都在进行着有益的尝试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思政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工作,涉及到教学目标的再定义、教学内容的再设计、教学方法的再更新、教学评价的再调整等内容,需要统筹各种教育资源,要求课程建设的所有参与者都能提高认识、积极主动的思考如何建设合理的“体育思政课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其达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9.
  [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9-11.
  [3] 习近平.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9-3-19.
  [4] 张斌,古晨.体育的迁移价值及影响它的教育因素—读马约翰《体育的迁移价值》[J] .体育文化导刊,2005,27(6): 62-63.
  [5] 王秀阁.关于 “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 “课程思政”的思考[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3): 188-190.
  [6] 王世友,等.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1): 73-79.
  [7] 董艳国,等.大教育观视域下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5): 71-75.
  [8] 韩冰.建国70年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5): 75-80.
其他文献
<正> 我的老师我于一九二一年出生于四川省重庆市。祖父是一位中医,父亲也深知医理。在我懂事以后,父亲就在谋生之余,教我读《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汤头歌诀》、
本文通过世界首创的IGBT直接高压变频器在煤矿主斜井三驱皮带机上的应用,以实际数据分析对比,说明了煤矿主井皮带机变频改造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说明了皮带机变频应用是煤矿
改进师德建设是新时期社会道德对师德师风更高要求的表现,也是教育工作必须长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改进师德建设,要从教学能力培训上入手,把教学能力与师德师风结合起来,落
<正>1城区水资源概况阜新市城市区水资源总量为3 401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 189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1 186万m~3。2009年市城区总用水量为8 714万m~3,占全市总水量的20.0%
清代云南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可视为“以汉化夷”治边方略指导下的重要产物,为“以汉化夷”的顺利、全面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以汉化夷”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文化工程,是一个持
唤醒教育强调以人为核心,通过唤醒人的内在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语文教育因为具有人文性并以唤醒人的潜在意识为目标,所以语文教育不可能只是一个单纯的语文技能训练的过
采用全流程系统取样的方式,对120 t BOF-LF-VD-CC工艺生产20CrMnTi齿轮钢中氧含量和夹杂物特性的演变规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铝脱氧和高碱度[(CaO)/(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