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最“好看”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7930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圈里有两种话,一种是鲁迅说过的话,一种是鲁迅没说过的话。怪乎哉?不怪也!谁叫他是民国天团中的头牌呢。民国文人,或娴雅,或大度,或狷介,各擅胜场,但鲁迅是其中最“好看”的。
  鲁迅少年时期,家道已从小康坠入贫困,生活用度皆俭省,但他仍有巧妙的手段让自己好看。
  比如在一张仙台医科学校的合影里,鲁迅虽和大家一样穿制服,但在穿法上玩了点小技巧,外套第二粒纽扣以下解开,露出里面的马甲,不但破除呆板之气平添几分潇洒,更与当今流行的叠穿法遥相呼应。
  需要说明的是,拍这张照片时鲁迅并没胡子,是房东想象他10年后的样子用墨添上去的。奇妙的是,后来鲁迅真的留起胡子来。一开始他的胡子是往上翘的,被朋友嘲弄为崇洋媚外,他想了想,干脆把胡子修剪成隶体“一”字,从此平安无事,也成为个人标志。
  除了叠穿,鲁迅还擅长混搭风。那天他去拍照,照到最后一张时,他把外套一脱,露出内搭的中式立领小衫,中间是大V领菠萝针毛背心,外罩一件渔夫条纹图案的毛衣开衫,背心束在西装裤里,拦腰勒一条极富设计感的皮带,左手轻放腰部,右手夹一支烟,脸微侧……这是一份妥妥的“拍照摆姿势指南”!
  说鲁迅是美男子未免肉麻了点,他的好看更在于精气神。陈丹青就说:“我以为鲁迅先生长得真好看……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
  鲁迅对自己的好看很有自知之明,英国作家萧伯纳和他会面时说:“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面对这样夸奖,鲁迅的回答是:“我老了会更漂亮!”
  鲁迅一生都在不平而鸣,按说这种辩论文章是很枯燥的,但只要有他出场的报纸杂志,必定洛阳纸贵,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恨不得人手一册。
  对于扮猪吃老虎的文人,他说:“文人的铁,就是文章……大做散文,力施搏击,怎么同时又说是手无寸铁了呢?”
  对于那些明里颂扬暗中贬低的人,他说:“好像宣统皇帝忽然龙心大悦,钦许我死后谥为文忠一般。”
  对于一边打架一边大喊要和平的,他说:“有些下贱东西,每以秽物掷人,以为人必不屑较,一计较,倒是你自己失了人格。我可要照样的掷过去,要是他掷来。”
  他骂得最多的还是那些“主子”“阔人”,“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的了……”“一闊脸就变,所砍头渐多……”
  有人说鲁迅睚眦必报、不够宽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看到论敌的谩骂文章,为什么看不到?因为鲁迅的文章更精彩、更吸睛。
  北平市长曾下令禁止男女同学、同泳,鲁迅听到后说:“男女不准同学、同泳,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气,淆乱乾坤,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今后男女出门,各戴一个防毒面具。既免空气流通,又不抛头露面……”
  他的战斗姿态容易被人误解为心胸狭隘,其实他最古道热肠。
  方志敏在狱中写成文稿,托付给从未谋面的鲁迅。鲁迅设法保存并转交了这些文稿,而当时他自己也正遭受通缉。
  对于文学青年,他常捐钱、捐物、解决工作,还常把有困难的友人安置在家里,弄得家里像客栈一样热闹。甚至有个青年找上门去认他做干爹,蹭吃蹭喝,后来还把女朋友和未来大舅子接来同住,最后嫌鲁迅介绍的工作工资太少,拍拍屁股跑了,跑之前还要了一大笔路费。
  周作人听信日本妻子的挑拨与鲁迅反目,把他赶出丽家共同的居所,甚至闹到互掷物品的地步。虽然周作人后来常在报上写文章讥讽鲁迅,但鲁迅仍一如既往地关心他。东北遭日军侵略时,名士组团在报上发抗议书,鲁迅在报上遍寻周作人的名字而不得,相当难过。
  好看的当然还有爱情。他和许广平从师生、战友到最后演变成亲密伴侣,这场“老房子着火”的恋爱浪漫又甜蜜,他们在信中互称“小白象”“小刺猬”……临终前他对许广平报以长久的深情凝视,紧紧地握住她的手,却在遗言中叮嘱:“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是糊涂虫。”
  最重要的,鲁迅还不端、不装,潇洒飘逸的姿态好看得很。
  鲁迅生前已是名士,大家尊他为精神领袖,他却清醒得很,愉快地揭起自己的短来,“我看事情太仔细,一仔细,即多疑虑,不易勇往直前。我又最不愿意使人牺牲,也就不可能有大局面。”
  鲁迅爱喝几口小酒,有次被几个小姑娘灌醉,把手握成拳头让她们打,结果打人的反被他的硬骨头震痛了。他笑得直不起腰,连说:“活该!”
  女师大搞师生聚会,鲁迅被强迫表演节目。无奈之下,他开始表演单人舞,抱着一条腿在场内毫无节奏地乱蹦,持续了半个多小时……
  鲁迅讨厌猫,常和猫打架,更过分的是,他居然还和猪掐过架。在厦门教书时,他看到一头猪在狂吃相思树叶,觉得高雅的相思树叶不能喂猪,便和猪决斗,最后成功把猪赶走。
  一天,鲁迅回到家,很多客人在餐厅等他,他竞从门口开始跳华尔兹,一路跳到客厅才坐下。
  中国的名士,板着睑的居多,让人生畏;主张幽默闲适的也不少,但总像隔着一层玻璃,面目模糊,让人有距离感。唯有眉目深邃如木刻,胸中燃着少年之火,用匕首和投枪招呼敌手,而对自己人百般同情的鲁迅永远活在人间,大智大勇,大爱大恨。
其他文献
1918年的西子湖上,南北方向各划来两条木船,一男一女立在船头,一人着僧衣,一人穿和服。妇人缓缓地说:“明日我就要回国了。”僧人道:“好。”沉默片刻后,她想最后一次挽留眼前人,“叔同……”“请叫我弘一。”“弘一大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爱,就是慈悲。”这就是李叔同与他的日本妻子雪子诀别的场景。  其实李叔同狠心放弃的事与人何止雪子,朋友欧阳予倩就说他做人没有一丝圆融,“自从他演过《茶花女》后,许
1857年9月,“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出生在俄罗斯一个村庄里,他从小活泼伶俐,深得父亲喜爱。可谁也没想到,一场病改变了齐奥尔科夫斯基的一生。  九岁那年,齐奥尔科夫斯基不幸感染猩红热,丧失了大部分听力。失聪让齐奥尔科夫斯基不得不退学在家,还成为小伙伴们嘲笑的对象。那段时间,他不愿和任何人来往,在无声的世界里,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抬头看那片神奇、浩瀚的星空,从而萌生了探索太空的想法。  
普通男生会在送给女神的花束里藏棒棒糖或巧克力,理科学霸就有创意多了,直接甩出一个“不明觉厉”的方程式,然后无比炫技地将方程式图解出来——如果女神还有兴趣追问的话。  与女神漫步于良辰美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说:“今晚月色真美。”而理科学霸会开启“真·教科书级”的抒情模式,暗戳戳地向女神發射爱心。  如果追求女神成功,当两人处于谁也不愿先低头的冷战局面,理科学霸也能动用专业知识博得美人一笑——幽默总是
英国国王乔治四世向来以“高逼格”著称,他精通文学艺术,且儒雅和蔼。照理说,他应该受到民众爱戴才对,可他每次驾车出巡都会引来群嘲。  乔治四世是英国史上最胖的国王,以至于双腿无法支撑自己的体重,需要由六个仆人抬着才能坐上宝座。都成这样了,他还丝毫不注意个人形象,饱餐后用刀叉剔牙,解开裤扣,袒露出底裤和肥硕的双腿,给英国王室丢尽了脸。  乔治四世上台后,有人公然指着他说:瞧这醉醺醺的胖子。散文家兰姆甚
在大家印象中,牙齿松动、掉牙都是老年人的口腔问题,但真相很残酷。某网站进行的一场调查统计中显示,有92%的“90后”表示自己深受口腔问题的困扰。当然,很多人可能表示,现在医疗水平如此发达,种植牙、假牙技术早已成熟,掉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问题是,你的錢包可能从此以后和你说再见。21世纪经济报道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市场的种植牙手术均价为8000元-22000元不等。而要想彻底解决牙齿问题,不少人可能
《左传》中说,水土不好就容易积聚污秽,生活在那里的人就容易瘦弱,得风湿、水肿之类的病。《吕氏春秋》中也说,住在含矿物质较少的水边的人容易秃顶,得咽喉炎、脖子瘤;住在含矿物质过多的水边的人容易脚肿,得腿部疾病;住在水味辛辣之地的人,容易得疽疮、痔疮;住在水味苦涩之地的人,多是鸡胸和驼背。虽然不尽准确,但也表现出古人已意识到水质和人类健康的密切联系。  所以,保护干净的水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是延年益
汉朝将军李广猿臂善射,骁勇无匹,人称“飞将军”。明朝也有一位飞将军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统率千军对抗外敌。  当时,鞑靼可汗吉囊崛起,一统各部,突起发难,兵锋直指明朝九边。顿时,明朝边疆烽火硝烟,鼙鼓如雷。嘉靖在炼丹之余终于想起曾被自己赶回家的一个人、一个鞑靼人的魔咒,于是一声令下,让其出山。那人脱下蓑衣,披上铁甲,上阵御敌。他就是周尚文。  一  周尚文用古人的话说就是个“优将才”,擅长带兵,善于
北宋仁宗朝时,陕西有位名妓叫温琬,每次出门应酬,人家抱琴抱琵琶,她不,身后跟一青衣童子,童子抱笔墨纸砚。席中,兴致好了,便挥毫写几行大字,立时被客人哄抢去收藏了。她坐在一干男人中间,不陪酒,不赔笑,就是纯聊天。聊什么呢?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天文兵法……  据说,她的见识不亚于博学鸿儒,连本朝第一古板的司马光先生也表示很欣赏她。时人有云:“从游蓬岛宴桃溪,不如一见温仲圭。”  在宋朝,做一名有前途的
《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坐着空中飞车在非洲尽情狩猎,乘着潜水艇遨游南极海底,目睹同行者径直横穿鲸鱼之肚。这是吴趼人于1908年出版的幻想小说《新石头记》里的科幻情节。书中,贾宝玉离开清廷所造就的“野蛮社会”,进入了另一个“文明境界”。那里丰衣足食、和平安宁,科技极其发达,耕种机械化,可以人工制造雨雪,生活用具全自动,陆上有空中飞车,地下有“隧车”,海中有“水靴”,人可以在海陆空自由穿梭翱翔。  吴趼人
说起装甲战的开山者,很多人认为是被称为“德军装甲兵之父”的古德里安,理由是二战中他将坦克突袭发挥到了极致,取得了辉煌战绩。殊不知,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将领约翰-富勒就创立了“装甲战理论”并用于战争实践,古德里安不过是照搬而已。  1878年,富勒出生在英国一个牧师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岁考入英国某著名军事学院后又博览群书,极大丰富了自身的军事理论素养,并顺利毕业进入部队。在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