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爱国在2006年第6期《档案学通讯》上撰文指出,在档案馆信息资源整合和馆藏建设中,应该关注三个层面的问题,即体制、制度与方法。具体分析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认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馆藏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加强档案馆基础建设。同时必须提高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能力。
2、关注档案馆信息资源整合和档案馆藏建设的方向和导向性问题。以档案馆服务机制创新带动档案资源的整合与馆藏建设。
3、当前应该把档案资源的整合和馆藏结构的设计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档案的收集。结合档案资源优势,整合相关资源,推动如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的开展。
4、关注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的结构问题,要认真研究资源结构、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档案资源整合也需要相关信息管理理论的指导,档案信息成果、甚至营销推广都非常重要。
5、树立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在档案法和国家相关法规赋予的档案行政管理权限的范围内,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的作用要大于档案馆,这是非常自然的。必须保证国家综合档案馆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主体地位,防止档案资源的人为分隔。同时,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
6、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消费是社会对档案信息权利的科学合理利用的结果。社会档案信息需求的变化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主导档案馆藏建设。档案馆服务的方式、服务的范围、服务的态度、服务的时间的变化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档案资源的建设。
7、档案馆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的为行政、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更有为社会历史文化研究服务的功能,而且这项功能会愈来愈强化。档案馆的档案在利用上可能应该更多地满足发展社会文化的利用需求,档案馆有影响力的活动和成果也说明了这一点。
8、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馆藏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在特定时期突出重点加强建设的同时,注意档案资源建设与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可持续性。
我国档案开放立法的缺陷及其修改建议
《中国档案》2000年第10期姚志成的文章,分析了现有档案立法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放档案的范围定义不科学。我国档案法规定开放档案的范围或者对象是《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这一范围的限定仅仅指向了《已经在国家档案馆保管的那部分档案》并没有从档案的所有权方面去做规定,不仅范围过窄,同时以,保管《作为划分是否列入开放档案范围等标准,显然是不科学的。2、开放档案的期限标准不统一。目前规定开放档案的标准有,满30年》,《档案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本办法实施之日》等多个标准,只会给实践带来混乱与不便。3、开放档案对象的分类不实际。在国家档案馆里,除了极少数国家专业档案馆外,其他国家档案馆保管的全部档案均没有按上述类名对馆藏档案做出相应的划分,这样造成利用者依法利用未满30年的《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而不能实现,产生利用者与法定提供者一国家档案馆一之间的尖锐矛盾,导致利用者的合法权益受损。4、开放档案的义务主体不明确。导致其开放档案的权利和义务主体不明确,给现实的档案开放带来认识上、政策上和操作上的不便,影响了档案的开放。
作者提出了档案开放的立法建议。1,明确实施开放档案行为主体是国家档案馆和负责保管国有档案的国家机关、团体、组织和国有事业单位。这样规定,不仅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同时也解决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进入国家档案馆保管范围的国有档案按期不能开放的弊端,使利用者能够依法及时实现利用国家开放档案的权利,把《档案法》规定的公民对档案的利用权顺利地变为现实。2、明确应当开放的档案范围是国有档案和资料,即与档案相联系的但不是档案的材料,和本身是国有档案、但行政规章等规范性文件把它规定为《资料》的那些资料。3、明确开放档案的时间标准为《文件材料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这样不仅开放主体行使自身权利和承担自身义务时明了无误,而且广大的利用者也易于理解和掌握。4、明确开放档案的各种例外情形。是规定活性的条款,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和应当继续保密的案则例外,不得开放,二是凡国家行政机关的登记行为产的档案,其公示的内容部分应当随时无条件地向公众开放,受《满30年》和保存地点一是否移交到国家档案馆一的限制。
会计电算化后档案的管理
2006年第4期《陕西档案》马俊涛的文章,指出了会计电算化后档案的四个新特点:档案的范围比传统的会计档案更广、会计电算化档案需要一定的软硬件环境支持、扩大了会计档案的保管的范围以及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安全性、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会计电算化后档案管理存在的、王要问题是会计电算化后档案资料收集的不完整和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制约手段。
作者提出了完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七个方法。1、建立会计电算化的档案管理制度。2、加强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存放管理。采用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介质存储会计账簿、报表,由于具有磁性化和不可见的特点,作为会计档案保存,其保存期限应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会计数据(书面形成的会计账簿、报表)(致。3、经常进行会计数据的备份工作,并且在每份上要注明档案形成的时间、会计数据的内容和时间、操作员的姓名。4、加强会计电算化后软件的管理和计算机的维护。5、做好会计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好会计档案。6、提高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7、重视会计档案开发和利用工作。
胃健康的“退五进六”制
●五个恶习必须下台
睡前进食 睡前吃任何东西都会损伤胃,包括喝牛奶、果汁等。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脂肪和糖分会引起胃酸分泌,它们很快被胃排出,空荡荡的胃里只剩下胃酸,无用武之地的胃酸去腐蚀胃黏膜就很顺理成章了。长期如此,有可能对胃造成损伤。
●进食时间混乱 饥一顿、饱一顿的饮食习惯会对有规律的消化系统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胃是一个严守时间表的器官,到时间就会分泌胃酸。如果这时没有食物供给胃消化,那么消化液只好开始消化胃黏膜本身。
●滥用止痛药 大多数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合成前列腺素来止痛。但同时这种物质也放弃了前列腺素另一种作用——保护胃黏膜,当止痛药减少前列腺素时,胃中的酸性消化液可能正在破坏胃壁,造成溃疡、穿孔。
●吸烟过多 尼古丁会从多个方向伤害胃黏膜:收缩血管,使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减少,其完整性受到破坏;在尼古丁的攻势下胃的进口变得松弛,有腐蚀性的胆汁反流到胃里;抑制合成对胃黏膜有修复作用的前列腺素;促进胃酸分泌,在胃黏膜屏障被破坏的基础上,直接腐蚀胃黏膜。所以吸烟过多的人容易患上胃炎。
●吃饭太快 一口食物理想的咀嚼次数是30次。所以吃饭太快会增加胃的负担,造成胃部肌肉疲劳,胃动力下降,甚至过于粗糙的食物还会直接磨损胃黏膜。
需要坚持的六个建议
●不吃宵夜 夜晚,机体大部分组织器官代谢缓慢,开始进入“休整”状态,若进食宵夜,胃肠道则被迫处在“紧张的工作”中,大量分泌胃液,会因为过量而腐蚀胃黏膜,产生糜烂、溃疡。
●餐桌边的轻松情绪 进餐时放松情绪,可以避免不良情绪导致的植物神经紊乱——那会分泌出过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去腐蚀胃黏膜,并收缩胃血管、降低胃动力,使食物在胃内停留过久,造成胃疲劳。
●餐后休息 餐后食物集中在胃,需要大量消化液和血液来消化。此时即使只是散步,血液也要运送到全身各处,胃肠血液供应相应减少,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另外,消化液由吃进食物的条件反射产生,胃部饱满,胃液才能分泌旺盛。所以餐后休息一会儿,食物营养才能得到充分消化和吸收。
●分餐防传染 说起胃病,不得不提到幽门螺旋杆菌,大量研究表明,80%的胃溃疡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导致的,它甚至是胃癌的罪魁祸首。这种细菌是标准的“病从口入”。主要通过食物感染,寄生于胃及十二指肠黏膜中,使黏膜逐渐失去保护作用、组织发炎坏死,引发胃病。分餐制则可以降低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几率。尤其是家中有人患上胃溃疡时,分餐制更重要。
●保暖胃部 胃的外面没有肌肉、脂肪。是受外表包围最少的器官,所以最容易受到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当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大量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导致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情况。所以秋冬季一定要注意做好胃部的保暖。
●每天一杯甘蓝汁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佳蔬菜中,甘蓝排第三。常吃甘蓝可以保持胃细胞活动比较旺盛,降低癌变可能。其中含有的维生素U能抗溃疡因子,是胃黏膜细胞的保护神。而且新鲜的甘蓝汁有止痛及促进愈合作用,每天饭前饮用250克略加温的甘蓝汁,可以止胃痛、促进胃及十二指肠的溃疡愈合。
2006年第11期《时尚健康》张晨文
1、充分认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馆藏建设的特殊重要性,加强档案馆基础建设。同时必须提高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能力。
2、关注档案馆信息资源整合和档案馆藏建设的方向和导向性问题。以档案馆服务机制创新带动档案资源的整合与馆藏建设。
3、当前应该把档案资源的整合和馆藏结构的设计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档案的收集。结合档案资源优势,整合相关资源,推动如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的开展。
4、关注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的结构问题,要认真研究资源结构、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档案资源整合也需要相关信息管理理论的指导,档案信息成果、甚至营销推广都非常重要。
5、树立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权威性。在档案法和国家相关法规赋予的档案行政管理权限的范围内,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在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方面的作用要大于档案馆,这是非常自然的。必须保证国家综合档案馆在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主体地位,防止档案资源的人为分隔。同时,要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
6、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消费是社会对档案信息权利的科学合理利用的结果。社会档案信息需求的变化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主导档案馆藏建设。档案馆服务的方式、服务的范围、服务的态度、服务的时间的变化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档案资源的建设。
7、档案馆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的为行政、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更有为社会历史文化研究服务的功能,而且这项功能会愈来愈强化。档案馆的档案在利用上可能应该更多地满足发展社会文化的利用需求,档案馆有影响力的活动和成果也说明了这一点。
8、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馆藏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在特定时期突出重点加强建设的同时,注意档案资源建设与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可持续性。
我国档案开放立法的缺陷及其修改建议
《中国档案》2000年第10期姚志成的文章,分析了现有档案立法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放档案的范围定义不科学。我国档案法规定开放档案的范围或者对象是《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这一范围的限定仅仅指向了《已经在国家档案馆保管的那部分档案》并没有从档案的所有权方面去做规定,不仅范围过窄,同时以,保管《作为划分是否列入开放档案范围等标准,显然是不科学的。2、开放档案的期限标准不统一。目前规定开放档案的标准有,满30年》,《档案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本办法实施之日》等多个标准,只会给实践带来混乱与不便。3、开放档案对象的分类不实际。在国家档案馆里,除了极少数国家专业档案馆外,其他国家档案馆保管的全部档案均没有按上述类名对馆藏档案做出相应的划分,这样造成利用者依法利用未满30年的《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而不能实现,产生利用者与法定提供者一国家档案馆一之间的尖锐矛盾,导致利用者的合法权益受损。4、开放档案的义务主体不明确。导致其开放档案的权利和义务主体不明确,给现实的档案开放带来认识上、政策上和操作上的不便,影响了档案的开放。
作者提出了档案开放的立法建议。1,明确实施开放档案行为主体是国家档案馆和负责保管国有档案的国家机关、团体、组织和国有事业单位。这样规定,不仅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同时也解决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进入国家档案馆保管范围的国有档案按期不能开放的弊端,使利用者能够依法及时实现利用国家开放档案的权利,把《档案法》规定的公民对档案的利用权顺利地变为现实。2、明确应当开放的档案范围是国有档案和资料,即与档案相联系的但不是档案的材料,和本身是国有档案、但行政规章等规范性文件把它规定为《资料》的那些资料。3、明确开放档案的时间标准为《文件材料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这样不仅开放主体行使自身权利和承担自身义务时明了无误,而且广大的利用者也易于理解和掌握。4、明确开放档案的各种例外情形。是规定活性的条款,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和应当继续保密的案则例外,不得开放,二是凡国家行政机关的登记行为产的档案,其公示的内容部分应当随时无条件地向公众开放,受《满30年》和保存地点一是否移交到国家档案馆一的限制。
会计电算化后档案的管理
2006年第4期《陕西档案》马俊涛的文章,指出了会计电算化后档案的四个新特点:档案的范围比传统的会计档案更广、会计电算化档案需要一定的软硬件环境支持、扩大了会计档案的保管的范围以及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安全性、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会计电算化后档案管理存在的、王要问题是会计电算化后档案资料收集的不完整和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制约手段。
作者提出了完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的七个方法。1、建立会计电算化的档案管理制度。2、加强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存放管理。采用磁带、磁盘、光盘、微缩胶片等介质存储会计账簿、报表,由于具有磁性化和不可见的特点,作为会计档案保存,其保存期限应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会计数据(书面形成的会计账簿、报表)(致。3、经常进行会计数据的备份工作,并且在每份上要注明档案形成的时间、会计数据的内容和时间、操作员的姓名。4、加强会计电算化后软件的管理和计算机的维护。5、做好会计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好会计档案。6、提高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7、重视会计档案开发和利用工作。
胃健康的“退五进六”制
●五个恶习必须下台
睡前进食 睡前吃任何东西都会损伤胃,包括喝牛奶、果汁等。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脂肪和糖分会引起胃酸分泌,它们很快被胃排出,空荡荡的胃里只剩下胃酸,无用武之地的胃酸去腐蚀胃黏膜就很顺理成章了。长期如此,有可能对胃造成损伤。
●进食时间混乱 饥一顿、饱一顿的饮食习惯会对有规律的消化系统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胃是一个严守时间表的器官,到时间就会分泌胃酸。如果这时没有食物供给胃消化,那么消化液只好开始消化胃黏膜本身。
●滥用止痛药 大多数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合成前列腺素来止痛。但同时这种物质也放弃了前列腺素另一种作用——保护胃黏膜,当止痛药减少前列腺素时,胃中的酸性消化液可能正在破坏胃壁,造成溃疡、穿孔。
●吸烟过多 尼古丁会从多个方向伤害胃黏膜:收缩血管,使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减少,其完整性受到破坏;在尼古丁的攻势下胃的进口变得松弛,有腐蚀性的胆汁反流到胃里;抑制合成对胃黏膜有修复作用的前列腺素;促进胃酸分泌,在胃黏膜屏障被破坏的基础上,直接腐蚀胃黏膜。所以吸烟过多的人容易患上胃炎。
●吃饭太快 一口食物理想的咀嚼次数是30次。所以吃饭太快会增加胃的负担,造成胃部肌肉疲劳,胃动力下降,甚至过于粗糙的食物还会直接磨损胃黏膜。
需要坚持的六个建议
●不吃宵夜 夜晚,机体大部分组织器官代谢缓慢,开始进入“休整”状态,若进食宵夜,胃肠道则被迫处在“紧张的工作”中,大量分泌胃液,会因为过量而腐蚀胃黏膜,产生糜烂、溃疡。
●餐桌边的轻松情绪 进餐时放松情绪,可以避免不良情绪导致的植物神经紊乱——那会分泌出过多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去腐蚀胃黏膜,并收缩胃血管、降低胃动力,使食物在胃内停留过久,造成胃疲劳。
●餐后休息 餐后食物集中在胃,需要大量消化液和血液来消化。此时即使只是散步,血液也要运送到全身各处,胃肠血液供应相应减少,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另外,消化液由吃进食物的条件反射产生,胃部饱满,胃液才能分泌旺盛。所以餐后休息一会儿,食物营养才能得到充分消化和吸收。
●分餐防传染 说起胃病,不得不提到幽门螺旋杆菌,大量研究表明,80%的胃溃疡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导致的,它甚至是胃癌的罪魁祸首。这种细菌是标准的“病从口入”。主要通过食物感染,寄生于胃及十二指肠黏膜中,使黏膜逐渐失去保护作用、组织发炎坏死,引发胃病。分餐制则可以降低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几率。尤其是家中有人患上胃溃疡时,分餐制更重要。
●保暖胃部 胃的外面没有肌肉、脂肪。是受外表包围最少的器官,所以最容易受到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当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大量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导致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情况。所以秋冬季一定要注意做好胃部的保暖。
●每天一杯甘蓝汁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佳蔬菜中,甘蓝排第三。常吃甘蓝可以保持胃细胞活动比较旺盛,降低癌变可能。其中含有的维生素U能抗溃疡因子,是胃黏膜细胞的保护神。而且新鲜的甘蓝汁有止痛及促进愈合作用,每天饭前饮用250克略加温的甘蓝汁,可以止胃痛、促进胃及十二指肠的溃疡愈合。
2006年第11期《时尚健康》张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