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河
沈紫霞
今天的我对体育游戏“身体总动员”作了一些改变,要求孩子们尽量想出和同伴不同的方法通过铁丝网和小河。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玩得也很投入。他们的大胆尝试使这个游戏比以前生动多了。在过铁丝网时,孩子们用各种姿态的爬法顺利地通过了,过小河时他们更是各显神通,有模仿游泳的。有根据自己能力选择立定跳远或跨跳的……轮到绿囡了。只见她紧张地站在河边,眼看着同伴们都已过了河,在对岸向她招手,绿囡显得更焦急了。
正当我要抱怨绿囡能力弱时,子怡对小朋友们说:“快帮绿囡想想办法。”
“绿囡,你跳得高点,就能过来了,试一试。”恺恺热情地鼓励着。
欣欣重新又跳了回来,拉着她的手说:“绿囡,我和你一起跳过去,我拉你一把。”可绿囡还是显得很害怕。
宇杰忙着在一边寻找可否有架桥的辅助材料,此时敏敏往河中抛入两片较大的树叶,嚷着:“快,这个就当是河中的石头,你可以分两次跳过小河。”“好,好!”孩子们异口同声,许多孩子还在积极地鼓励她。我和孩子们拼命地喊着“加油”。绿囡小心地跳上了“石头”,由于距离明显地缩短了。她终于小心翼翼地跳过了河。许多孩子不约而同地欢呼:“绿囡,你也成功了。”子怡还迫不及待地向我报告:“老师,我们全都过河了。”
当孩子们在欢庆胜利时,我的内心非常激动,为孩子们逐渐萌生的团队精神而感动,也为孩子们关注同伴的品质而激动。事后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为自己在设计活动前的粗心而自责,我差一点伤了绿囡的自尊。在体育活动中我们应考虑到不同能力的幼儿。给予“小步递进”的教育目标和方法,并在活动中积极地引导和鼓励,让他们能克服紧张情绪,体验成功的喜悦,重建自信,使他们能逐渐面对新的挑战。
怒放的课堂
朱荷芳
没有完成教育目标的课堂,在我们的思维里那一定是欠缺的。在上《寒假趣事》这节课时,我也没有完成教育目标,甚至有很大的偏离,可我觉得在孩子的语言与心灵中它却是怒放的。这是为什么呢?听我慢慢说来。
我像往常一样,课前备好课,做了充分的准备。一上课我就引导幼儿去回想寒假中的趣事。并且给了他们2分钟互相交流的机会。然后,当我问:“你在寒假中遇到哪些有趣的事呢?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吗?”孩子们纷纷举手,可他们的回答真的与想象的不一样。
“这个假期一点也不好玩,下那么大的雪!”
“对啊。雪下得太多了!”
“我想去南京的,都没有去成,因为雪灾的原因!”
原准备互相分享趣事的教学过程,此时却变成了孩子们诉苦的时机。但他们的话题中始终围绕着一个关键的字,那就是“雪”。这一刻,我没有像平时课堂中那样急切地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导到目标上去,因为我知道这场雪的震撼力,并且也想听听孩子对这次雪灾的了解程度。
“谁来说说你们刚才说到的雪,雪灾是什么意思?”这下可不得了了,我的问题一转,他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雪下得太多,太大。” “雪压坏了电线,电视新闻里说有个地方好多天都没有电呢!”
“我想去南京的,可由于雪太多了,天又冷,地上就结冰,很多路上都有车祸!”
“对啊,爸爸说一辆大客车就是因为路滑而翻掉的!”
“我们还不能出来玩,路边雪太多,爸爸妈妈说危险!”
“对,还有很多人不能回家过年呢!”
好不容易打住孩子们的话题,我接着问:“那受雪灾的人是怎么度过这场雪灾的呢?你知道吗?”
孩子们有的说:“我知道,为了让路上行人不摔跤,我爸爸还去铲雪的。”有的说:“电视上还有一起过年,那个曲子我会唱两句。”还有的说:“有困难的地方,就有很多人会去帮助。”
由于时间关系课要结束了,可却没有真正的结束。因为课后我仍然听到孩子们在交流。
而我的收获呢。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怒放的课堂,是一种思维和心灵的怒放。并且我还被这种怒放不断地感动着:感动于自己没有去强求孩子围绕我原先的目标;感动于环境给孩子们成长的经历;感动于媒体传播给孩子种下了克服困难、互相帮助的思想:感动于太多太多……
沈紫霞
今天的我对体育游戏“身体总动员”作了一些改变,要求孩子们尽量想出和同伴不同的方法通过铁丝网和小河。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玩得也很投入。他们的大胆尝试使这个游戏比以前生动多了。在过铁丝网时,孩子们用各种姿态的爬法顺利地通过了,过小河时他们更是各显神通,有模仿游泳的。有根据自己能力选择立定跳远或跨跳的……轮到绿囡了。只见她紧张地站在河边,眼看着同伴们都已过了河,在对岸向她招手,绿囡显得更焦急了。
正当我要抱怨绿囡能力弱时,子怡对小朋友们说:“快帮绿囡想想办法。”
“绿囡,你跳得高点,就能过来了,试一试。”恺恺热情地鼓励着。
欣欣重新又跳了回来,拉着她的手说:“绿囡,我和你一起跳过去,我拉你一把。”可绿囡还是显得很害怕。
宇杰忙着在一边寻找可否有架桥的辅助材料,此时敏敏往河中抛入两片较大的树叶,嚷着:“快,这个就当是河中的石头,你可以分两次跳过小河。”“好,好!”孩子们异口同声,许多孩子还在积极地鼓励她。我和孩子们拼命地喊着“加油”。绿囡小心地跳上了“石头”,由于距离明显地缩短了。她终于小心翼翼地跳过了河。许多孩子不约而同地欢呼:“绿囡,你也成功了。”子怡还迫不及待地向我报告:“老师,我们全都过河了。”
当孩子们在欢庆胜利时,我的内心非常激动,为孩子们逐渐萌生的团队精神而感动,也为孩子们关注同伴的品质而激动。事后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为自己在设计活动前的粗心而自责,我差一点伤了绿囡的自尊。在体育活动中我们应考虑到不同能力的幼儿。给予“小步递进”的教育目标和方法,并在活动中积极地引导和鼓励,让他们能克服紧张情绪,体验成功的喜悦,重建自信,使他们能逐渐面对新的挑战。
怒放的课堂
朱荷芳
没有完成教育目标的课堂,在我们的思维里那一定是欠缺的。在上《寒假趣事》这节课时,我也没有完成教育目标,甚至有很大的偏离,可我觉得在孩子的语言与心灵中它却是怒放的。这是为什么呢?听我慢慢说来。
我像往常一样,课前备好课,做了充分的准备。一上课我就引导幼儿去回想寒假中的趣事。并且给了他们2分钟互相交流的机会。然后,当我问:“你在寒假中遇到哪些有趣的事呢?让我们一起分享好吗?”孩子们纷纷举手,可他们的回答真的与想象的不一样。
“这个假期一点也不好玩,下那么大的雪!”
“对啊。雪下得太多了!”
“我想去南京的,都没有去成,因为雪灾的原因!”
原准备互相分享趣事的教学过程,此时却变成了孩子们诉苦的时机。但他们的话题中始终围绕着一个关键的字,那就是“雪”。这一刻,我没有像平时课堂中那样急切地把孩子们的思维引导到目标上去,因为我知道这场雪的震撼力,并且也想听听孩子对这次雪灾的了解程度。
“谁来说说你们刚才说到的雪,雪灾是什么意思?”这下可不得了了,我的问题一转,他们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雪下得太多,太大。” “雪压坏了电线,电视新闻里说有个地方好多天都没有电呢!”
“我想去南京的,可由于雪太多了,天又冷,地上就结冰,很多路上都有车祸!”
“对啊,爸爸说一辆大客车就是因为路滑而翻掉的!”
“我们还不能出来玩,路边雪太多,爸爸妈妈说危险!”
“对,还有很多人不能回家过年呢!”
好不容易打住孩子们的话题,我接着问:“那受雪灾的人是怎么度过这场雪灾的呢?你知道吗?”
孩子们有的说:“我知道,为了让路上行人不摔跤,我爸爸还去铲雪的。”有的说:“电视上还有一起过年,那个曲子我会唱两句。”还有的说:“有困难的地方,就有很多人会去帮助。”
由于时间关系课要结束了,可却没有真正的结束。因为课后我仍然听到孩子们在交流。
而我的收获呢。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怒放的课堂,是一种思维和心灵的怒放。并且我还被这种怒放不断地感动着:感动于自己没有去强求孩子围绕我原先的目标;感动于环境给孩子们成长的经历;感动于媒体传播给孩子种下了克服困难、互相帮助的思想:感动于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