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的“内忧”“外患”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ml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世界性粮食危机使人们再次将目光盯在农业上面。本次粮食危机已使数个非洲国家、印尼、菲律宾以及海地等国家发生粮食骚乱,越南也因为油价和粮价高涨导致严重通胀,股市折腰、楼市低迷、越南盾随美元走势疲软。中国短期无忧,供需基本平衡。
  但是,粮食危机仍然给中国敲响了警钟,未来中国有没有能力、要不要采取措施保证粮食的自给自足?一些经济界人士认为,只要放开粮价,就可通过粮食进口等方式保障国内粮食安全,我对此却不敢乐观。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是,一旦粮食问题演变成国际普遍的社会问题,许多国家就会采取粮食禁运的办法以求“自保”。
  在全球性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浪潮中,中国的城市化浪潮规模最大,对世界影响也最深远。1995年,一位名叫布朗的美国人出版了轰动世界的书《谁来养活中国》。13年来的事实表明,中国人自己养活了自己。但这光荣只是过去。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深,中国粮农的种粮比较收益已经越来越低,土地抛荒现象也愈演愈烈,今年5月至6月末,“铁老大”将要完成一项特殊的运输任务,60天内,被指令从东北向南方抢运1000万吨大米。经济发达的广东省还要通过行政干预的方式保证粮食供应,一旦国际粮食供应持续吃紧,而国内耕地面积和实际耕种面积继续减少,情何以堪?
  未来谁来养活中国?是主要指望用钱购粮的进口方式,由外国养活中国,还是主要靠自己种粮,以自己的田地养活中国,这是事关国家生存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可以说,中国粮食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内忧”与“外患”。
  “外患”是国内粮价太低,有可能导致即使国内供应不足仍然难以阻止粮食外流。前些日子新华社发布消息,说政府将严禁国内大米出口,可全球最大粮商——中粮集团(央企)的一位高管公开对媒体声称“中粮集团将继续出口大米”。原因何在?出口大米有大利可图也。为限制国内大米出口,从3月份起,13%的出口退税被取消,并加收5%的出口税。一减一加相当于增加大米出口成本18%,但国内出口大米离岸价每吨已暴涨至970美元,计入18%的税负,出口价格仍然高出国内近2倍。如此高昂利润,如何控制国内大米出口?这种情形,与国内闹油荒,而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却加大出口如出一辙。
  经济规律无法阻挡,保证国内粮食长期稳定的根本办法,消除国际粮价远高于国内粮价的“外患”,只有从内部提高粮价着手,使国内粮价尽快与国际接轨。
  中国粮食的“内忧”则更深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越来越碎片化的小农经济使种粮的比较收益几乎低到历史上的谷底。农业部发布的今年粮食生产调查结果发现,农产品微小提价并不能抵消快速上涨成本,最后农民获利0.055元,比上年少0.105元。相对于农民售一斤粮食只有5分钱的利润,加工经销环节和超市零售环节,均获利明显。经销商平均每斤赚0.09元。超市零售每斤稻谷赚0.05元,每斤挂面赚0.21元。更为重要的是,农民种粮食的生产周期长,在生产环节中投入也最大,但是收获的农产品要想顺利销售获得利润,将受到产后收购、运输、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制约。
  二是除了产后环节受制于人,产前和产中环节同样受制于人。特别是受制于中化集团公司和中国农资集团两家垄断企业。耐人寻味的是,这两家国有企业与加拿大、俄罗斯等国际钾肥主要供应商签署的合同内容竟以“商业秘密”为由向公众保密。按照国际市场化肥行业的权威杂志、英国《化肥周报》报道,国际市场上每吨钾肥的价格约为1800元人民币,与进口相关的其他成本约为180元,而我国国内市场上每吨钾肥的价格高达4000元人民币。而我国钾肥的主要国际供应商加拿大的PCS公司竟然是持有中化集团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中化化肥”20%股份的大股东!其中,存在怎样的猫腻?
  虽然国家增加了农业补贴,但农民每亩获农资综合补贴增加额仅为11元,每亩因化肥价格上涨而增加的成本是30元,农民负担不减反增。其中差额又进了谁的腰包?
  目前中国的粮食种植事实上受制于四重挤压:一是小农经济;二是粮价管制;三是化肥垄断;四是销售环节受制于人。传统农民通过不断开荒扩大种植面积弥补损失,但在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则采取打工、种经济作物等方式弥补损失,少种粮甚至不种粮似乎成为其明智选择。如此,农民种粮积极性每况愈下,国家无论采取增加储备、减少出口还是暂缓生物能源战略,都是治标不治本,若不能做到存粮于田,上述举措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要做到“存粮于田”,根本办法还是市场的办法:一是在补贴城乡低收入阶层的前提下,尽快实现国内粮价与国际接轨,使其融入国际市场;二是打破农资特别是化肥垄断;三是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今日中国粮食现状,是一个经销商面对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户农民,少数几个化肥企业面对全国性农民。只有这种关系切实有所扭转,农民的话语权重切实得以加强,那时,面对国际粮价波动、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中国家人民饮食结构调整、生物能源开发的现实,我们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作者系北京资深评论员,杂文家)
其他文献
食物跟爱情有一点共通之处,它们既让人愉悦,又能杀人于无形。     吃总是令人愉悦的,特别是血脂血糖正常,不需要忌口的健康人。所以有关饮食的电影也总是让人有兴趣。那些美食虽然不能真实地入口咀嚼,不过,看看食材在精心调理后成为一道大餐,也能令人食指大动。  从这点来看,《双食记》这样靠食物维系的电影还欠点火候:烹调的细节缩水不少,比不了《饮食男女》,也不够想象力,起码没有《食神》中神奇的“撒尿牛丸”
在大单价商品的交易上,比如地产,草根经常是右倾保守,在小单价商品的交易上,比如股票,草根经常是左倾盲动。    投资市场一向有两个主义,一个是长线投资的乌龟主义,比如世界二富巴菲特:“如果一只股票你不肯持有10年,那么就别考虑持有10分钟。”一个是短线交易的兔子主义,比如跟索罗斯齐名的施坦哈特:“我从来没有持有一只股票10年,但有过持有一些公司10分钟的经历,而且获利不错。”巴菲特赚了600亿美元
床上的风扇(Bed-Fan)是一个你可以安装在你床上的设备,可以在夏日的夜晚让你保持凉爽。它非常节能,而且不污染空气。凉爽的空气在你的床单两头进行循环,售价为100美元    动物CD架  这款可爱的动物CD光盘支架由树脂制成,被隔开成三个部分。两端被两个轮子状的圆饼向中间挤压,中间的动物玩具好像被挤得咯吱咯吱响,这从它们夸张表情中可以看得出来。有鸡、牛和猪可选。这款装CD的架子售价为39.95美
6月的河内已是一个“焖锅”,锅盖一样的云层时开时合,阳光炙烤着“锅体”。说不准什么时候雨就滴下来,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停,说不准有多大。常年接近80%的湿度,不仅会让杜拉斯,也会让你一生都记得这样的下午,绵密的汗沫堆积在发肤上,找不到一个酣畅宣泄的出口。  5月30日的北京也是多云。这天,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从焖罐般的河内飞抵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4天的正式访问。一天前,韩国总统李明博还在北大演讲;两天
或许真是应了一个简单的几何道理——反倒是漩涡外围震荡剧烈,漩涡的中心总是平静的。  不出意外的话,大部分中国人的越南想象都会构建在电影和小说中——陈英雄的电影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如果是这样,当你兴冲冲地飞到胡志明市,寻找传说中的西贡时,不免是要失望的。在那里,梁家辉的屁股、人力的三轮推车、恋恋三季的缤纷色彩,以及端庄的街头女统统会不见踪影,只有漫天惆怅的乌云和淅淅沥沥的雨打窗棂声。  第一滴血
在今年年初开始的通胀阻击战中,越南政府曾连下“六道金牌”。  在越南中央经济管理研究院主办的经济门户网站VNEP上,通货膨胀(infla-tion)是个越来越热的词。在网站上的文摘栏目中,“通货膨胀”一词的出现频率呈几何级增加。2005年(8月-12月)有20篇提到通货膨胀,2006年变成44篇,2007年进一步增加到108篇,2008截至6月16日,这一数字已达到了惊人的134篇,最近更是每天都
越南的经济问题虽然不会拖垮东南亚,但与越南有经济往来的东南亚已经感受到越南经济动荡的“热力”。  在繁忙的越南首都河内老城区,无数摩托车潮涌般穿行于狭窄的街道;车声、喇叭声和人流声,编织了老城区特有的繁忙景象。尽管越南最近股市暴跌、货币贬值、楼市急挫,尽管通胀率高达25%,但市民的悠闲在老城区内随处可见——他们坐在路边小椅子上用餐、喝咖啡、打牌、聊天,全球经济学家关注的越南经济动荡似乎全与小市民沾
越南问题专家、广西社科院副院长古小松认为,越南经济现在确实存在问题,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高达25.2%的通胀、持续扩大的贸易逆差、过多的外债规模……越南到底会不会成为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诸多邻国替它捏着一把冷汗。近日,《新民周刊》采访了越南问题专家、广西社科院副院长古小松教授。古小松经常往来于中越之间,主张泛北部湾进行合作,曾提出南宁-河内-万象-曼谷经济走廊之建议。  《新民周刊》
越南金融风险就像一面多棱镜  作为一个对中国模仿得惟妙惟肖的邻居,越南这十年的表现令人瞩目。不过,它当前的震荡与其学习中国经验无关,恰好相反,正是由于越南在金融市场的开放上与中国有了顺序差别,才陷入今天的僵局。  在工农业的改革政策上,越南确实是中国模式的好学生,但越南金融市场的开放与工农业改革同步进行,无异是与虎谋皮。当越南集中精力吸引外资时,大量外资进入金融市场,却未能给制造业和服务业锦上添花
越南经济就好像站在一根平衡木上,还没有到不可挽回的地步,但是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要走得稳。    “货币危机”  5月28日,摩根士丹利发布了一份报告:在国内通胀率高企、贸易逆差扩大的情况下,越南中央银行依旧让越南盾保持坚挺。越南正面临一场货币危机,与1997年泰国铢的遭遇相似。  即使平时不太关注金融的人,看到这里恐怕也难再无动于衷。关键在于后半句类比:莫非新一轮金融风暴已在酝酿之中?投资者开始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