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理解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主要考察学生理解能力、知识积累、解题技巧、阅读速度等方面的语文能力。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题材多样、内容广泛,所占分值较大,成为很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头疼的难题。本文从解题技巧方面对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进行浅略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定义可以得出,语文阅读是从搜集处理信息出发,帮助学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并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可见,阅读理解对于学生语文能力与素质培养的作用。语文知识是一个长期积累、综合感悟的过程,想要在语文教学中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在阅读理解部分的分数,就需要在钻研大量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思路与了解命题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掌握一些阅读理解解题中的技巧与方法。
一、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主旨
学生写的作文有时会出现跑题的现象,就是说学生所写的作文的主题偏离了文题规定的中心思想。一篇文章,无论是作文还是阅读,作者都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主旨蕴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说文章的行文布局、情节安排、叙述发展等等,都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因此,当我们拿过来一篇阅读时,先用心地通读一遍原文,简单概括一下文章说的是什么内容,进而分析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找出文章的主旨对于本篇阅读的解题又什么帮助呢?我们在学习散文这一文体时,时常说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即散文行文虽然形式多样,但所要表达的神韵、主旨却是单一而确定的。套用“形散而神不散”这句话解释我们刚才的问题,无论什么文体的文章都有一定的主旨,虽然作者表达主旨的方式多种多样,文章结构、叙述内容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所要表达的主旨是单一不变的。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理论进行解题,即使题型复杂多变,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只要理解“形散而神聚”的理论,解题的过程在语言的运用与答题的思路上与文章的主旨紧密相连,就不会因答案偏离主旨太远而失分过多。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朱自清的《背影》作为阅读理解的例文,我们都知道这篇文章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渲染父爱的伟大,学生在阅读过这篇阅读理解后,准确找出文章的主旨——感悟父爱的伟大。在解题的过程中题有这样一道题目——“请对文中父亲买橘子的描写(文中画线部分)进行赏析”,看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可能没有仔细思考就感觉自己赏析不出来,这种情况下可能就会文中画线的语句一个字一个字地挖掘,希望找到言外之意,或是就问题发挥自己的想象胡乱作答,这样就极容易失分。其实仔细分析文中对父亲买橘子时的描写,会发现句子中用到的动词很多,即多为动作描写,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突出父亲买橘子的艰辛,借以烘托出父亲对作者的爱,即是为了表达文章的主旨服务的。即使学生在考试答题的过程中没分析出来,但答案是围绕文章的主旨阐述的,也不会完全失分。
二、开放题的回答要创新
仔细钻研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题型会发现,大多数阅读理解的题型安排上都有一道开放题,即就文章中的事件、某一问题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不偏离主题太远,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这类题型在解答没有太大的难度,学生也不会存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但学生在这一题型的解题过程中往往千篇一律,阅卷老师在阅卷的过程中还以为学生抄袭了,仔细一看发现观点一致说法大同小异而已。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进行阅读训练时,注意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冲破固有思维的束缚,在开放性题型的解题过程中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与看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为阅读文本,在后面的问题中进行简单的设问“你对文中的骗子持怎样的看法?”学生们可能一口同时地回答骗子是好吃懒惰、不思进取、以骗人为生的无赖,从皇帝和群臣受骗、骗子获得赏赐的角度这样回答的确很对,但如果从骗子自身角度进行挖掘的话,骗子虽然欺骗了大家,但如果国王和群臣不那么虚荣,不敢揭露骗子的骗行,骗子的手段就不会得逞,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骗子的欺骗才揭开了国王和大臣们自欺欺人的面具。从这个角度上分析骗子并不是损人利己的大坏蛋。当然,所谓挖掘阅读理解中开放性题目解题的创新性,并不是要求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与常规解题思路背道而驰、标新立异,而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析同一个问题,从而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看法。
三、注意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在文章中的恰当使用不仅可以使文章读起来上生动有趣,而且也可以传达出作者潜在的思想感情。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命题中,关于修辞手法的分析的问题也常有出现,怎样把握这一类阅读题型的解题技巧,是值得教师与学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从修辞手法的基础知识入手,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对修辞手法的类型、判断、运用,作用有所了解,例如,比喻这一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明喻、暗喻和隐喻,通过举例与分析,给出一个句子,学生应该能判断出该句是否运用了比喻,了解比喻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概括的内容为生动、化深奥的问题为简易,使语言更加形象的作用。
例如,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老舍的《济南的春天》为分析的阅读篇目,有问题问道——请对“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一句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学生的修辞的基础知识较为牢固的话,不难看出,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除了说明比喻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外,还可以通过从喻体为“看护妇”分析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综上所述,基于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地位,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中从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主旨、开放题的回答要创新、注意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三个方面,浅略论述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
参考文献:
[1]胡立永: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初探,新课程学习(中), 2011年03期
[2]杨薛建: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年05期
[3]刘晓娜,李玉玲: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吉林教育,2011
年08期
[4]胡峻岭: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26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定义可以得出,语文阅读是从搜集处理信息出发,帮助学生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并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可见,阅读理解对于学生语文能力与素质培养的作用。语文知识是一个长期积累、综合感悟的过程,想要在语文教学中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在阅读理解部分的分数,就需要在钻研大量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思路与了解命题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掌握一些阅读理解解题中的技巧与方法。
一、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主旨
学生写的作文有时会出现跑题的现象,就是说学生所写的作文的主题偏离了文题规定的中心思想。一篇文章,无论是作文还是阅读,作者都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主旨蕴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说文章的行文布局、情节安排、叙述发展等等,都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因此,当我们拿过来一篇阅读时,先用心地通读一遍原文,简单概括一下文章说的是什么内容,进而分析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找出文章的主旨对于本篇阅读的解题又什么帮助呢?我们在学习散文这一文体时,时常说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即散文行文虽然形式多样,但所要表达的神韵、主旨却是单一而确定的。套用“形散而神不散”这句话解释我们刚才的问题,无论什么文体的文章都有一定的主旨,虽然作者表达主旨的方式多种多样,文章结构、叙述内容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所要表达的主旨是单一不变的。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理论进行解题,即使题型复杂多变,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只要理解“形散而神聚”的理论,解题的过程在语言的运用与答题的思路上与文章的主旨紧密相连,就不会因答案偏离主旨太远而失分过多。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朱自清的《背影》作为阅读理解的例文,我们都知道这篇文章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渲染父爱的伟大,学生在阅读过这篇阅读理解后,准确找出文章的主旨——感悟父爱的伟大。在解题的过程中题有这样一道题目——“请对文中父亲买橘子的描写(文中画线部分)进行赏析”,看到这样的问题,学生可能没有仔细思考就感觉自己赏析不出来,这种情况下可能就会文中画线的语句一个字一个字地挖掘,希望找到言外之意,或是就问题发挥自己的想象胡乱作答,这样就极容易失分。其实仔细分析文中对父亲买橘子时的描写,会发现句子中用到的动词很多,即多为动作描写,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突出父亲买橘子的艰辛,借以烘托出父亲对作者的爱,即是为了表达文章的主旨服务的。即使学生在考试答题的过程中没分析出来,但答案是围绕文章的主旨阐述的,也不会完全失分。
二、开放题的回答要创新
仔细钻研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题型会发现,大多数阅读理解的题型安排上都有一道开放题,即就文章中的事件、某一问题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不偏离主题太远,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这类题型在解答没有太大的难度,学生也不会存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但学生在这一题型的解题过程中往往千篇一律,阅卷老师在阅卷的过程中还以为学生抄袭了,仔细一看发现观点一致说法大同小异而已。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进行阅读训练时,注意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冲破固有思维的束缚,在开放性题型的解题过程中有自己独到的观点与看法,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为阅读文本,在后面的问题中进行简单的设问“你对文中的骗子持怎样的看法?”学生们可能一口同时地回答骗子是好吃懒惰、不思进取、以骗人为生的无赖,从皇帝和群臣受骗、骗子获得赏赐的角度这样回答的确很对,但如果从骗子自身角度进行挖掘的话,骗子虽然欺骗了大家,但如果国王和群臣不那么虚荣,不敢揭露骗子的骗行,骗子的手段就不会得逞,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骗子的欺骗才揭开了国王和大臣们自欺欺人的面具。从这个角度上分析骗子并不是损人利己的大坏蛋。当然,所谓挖掘阅读理解中开放性题目解题的创新性,并不是要求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与常规解题思路背道而驰、标新立异,而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析同一个问题,从而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看法。
三、注意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在文章中的恰当使用不仅可以使文章读起来上生动有趣,而且也可以传达出作者潜在的思想感情。在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命题中,关于修辞手法的分析的问题也常有出现,怎样把握这一类阅读题型的解题技巧,是值得教师与学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从修辞手法的基础知识入手,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对修辞手法的类型、判断、运用,作用有所了解,例如,比喻这一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明喻、暗喻和隐喻,通过举例与分析,给出一个句子,学生应该能判断出该句是否运用了比喻,了解比喻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概括的内容为生动、化深奥的问题为简易,使语言更加形象的作用。
例如,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老舍的《济南的春天》为分析的阅读篇目,有问题问道——请对“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一句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学生的修辞的基础知识较为牢固的话,不难看出,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除了说明比喻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外,还可以通过从喻体为“看护妇”分析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综上所述,基于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地位,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中从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主旨、开放题的回答要创新、注意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三个方面,浅略论述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
参考文献:
[1]胡立永: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初探,新课程学习(中), 2011年03期
[2]杨薛建: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年05期
[3]刘晓娜,李玉玲: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吉林教育,2011
年08期
[4]胡峻岭: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