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教学经验告诉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有体验的、有趣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如果选取其中与数学课程相关的事例创设教学情景,必然会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下册“有序实数对”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请第二排的同学拍拍手,请第三列的同学起立,那么,既是第二排又是第三列的同学是哪位呢?然后引出数对(2,3),这就是该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序实数对.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能使数学课堂因生动有趣和可以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而“活”起来.
又如在学习“等式的性质”时,我这样创设情境:拿出一台事先准备好的天平,把物体A和 B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盘,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使天平平衡;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如果左右盘各加上或减去质量相同的砝码个数,天平依然平衡.这说明什么道理呢?(因为天平两边都增加或减少了相同质量的砝码).对这个情境,既熟悉而又易于理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然后再归纳出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相等.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轻松愉快的生活教学情境中,求知欲会更强,他们会乐于自主探究学习,积极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进而归纳结论,总结方法.
二、结合生活经验,提高学习兴趣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会倍感兴趣.因此,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平行”这节课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分小组去现场观察操场上或附近这类物体相互平行的现象,并要求学生尽量把观察到的情况用图画下来.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后,会发现很多的平行问题,如田径场上的每条直跑道线之间是平行的,双杠两根横杠也是平行的等.然后再引导学生去归纳“平行”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在归纳了平行的定义后,学生很有成就感,这时教师可再让学生想想看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平行的例子,比如火车的两根铁轨、商场自动扶梯的两根扶手、路旁的高压电线,等等.这样,学生在既愉快又轻松的气氛中理解了“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如在学习“概率”时,我先列举生活周围的事例:掷一个正六面体骰子,掷得点数是六的概率是多少?又如在学习列方程解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刚接触觉得比较抽象,如果我们能结合他们在上体育课时跑步比赛中迎面接力和100米短跑的现象,就很容易把看到的情景转化为数学情景:两车相遇时,速度相加;两车追及时,速度相减,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实际上,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把生活实际结合到课堂上来,学生不但易于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且会记忆得特别牢固.
三、通过生活验证,巩固学习效果
数学既然是从生活中来的,就应该服务于生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而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使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才会产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如果把课堂创设到生活中,让学生通过感触到的实际事物,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再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这是数学课堂教学新理念的重心.
如在学习了函数的知识后,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可引用例子:一家电信公司为顾客提供了两种上网的收费方式:方式A以每分钟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除收月租费20元外再以每分钟0.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1)分别写出两种上网方式的收费y(元)与上网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如果你平均一天上网1小时,想一想应该选哪种上网方式比较合算?(一个月按30天计).
引用这些学生身边的例子,使学生既丰富了学习的资源、增添了讨论的兴趣,又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同时还尝到了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问题的甜头,促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热爱数学.这不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吗?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教学经验告诉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有体验的、有趣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如果选取其中与数学课程相关的事例创设教学情景,必然会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欲望.
例如,在七年级数学下册“有序实数对”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请第二排的同学拍拍手,请第三列的同学起立,那么,既是第二排又是第三列的同学是哪位呢?然后引出数对(2,3),这就是该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序实数对.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能使数学课堂因生动有趣和可以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而“活”起来.
又如在学习“等式的性质”时,我这样创设情境:拿出一台事先准备好的天平,把物体A和 B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盘,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使天平平衡;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如果左右盘各加上或减去质量相同的砝码个数,天平依然平衡.这说明什么道理呢?(因为天平两边都增加或减少了相同质量的砝码).对这个情境,既熟悉而又易于理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然后再归纳出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相等.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轻松愉快的生活教学情境中,求知欲会更强,他们会乐于自主探究学习,积极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进而归纳结论,总结方法.
二、结合生活经验,提高学习兴趣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会倍感兴趣.因此,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平行”这节课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分小组去现场观察操场上或附近这类物体相互平行的现象,并要求学生尽量把观察到的情况用图画下来.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后,会发现很多的平行问题,如田径场上的每条直跑道线之间是平行的,双杠两根横杠也是平行的等.然后再引导学生去归纳“平行”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在归纳了平行的定义后,学生很有成就感,这时教师可再让学生想想看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平行的例子,比如火车的两根铁轨、商场自动扶梯的两根扶手、路旁的高压电线,等等.这样,学生在既愉快又轻松的气氛中理解了“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如在学习“概率”时,我先列举生活周围的事例:掷一个正六面体骰子,掷得点数是六的概率是多少?又如在学习列方程解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刚接触觉得比较抽象,如果我们能结合他们在上体育课时跑步比赛中迎面接力和100米短跑的现象,就很容易把看到的情景转化为数学情景:两车相遇时,速度相加;两车追及时,速度相减,于是,问题迎刃而解.
实际上,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把生活实际结合到课堂上来,学生不但易于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且会记忆得特别牢固.
三、通过生活验证,巩固学习效果
数学既然是从生活中来的,就应该服务于生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而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使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才会产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如果把课堂创设到生活中,让学生通过感触到的实际事物,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再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这是数学课堂教学新理念的重心.
如在学习了函数的知识后,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可引用例子:一家电信公司为顾客提供了两种上网的收费方式:方式A以每分钟0.1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方式B除收月租费20元外再以每分钟0.05元的价格按上网时间计费.(1)分别写出两种上网方式的收费y(元)与上网时间x(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如果你平均一天上网1小时,想一想应该选哪种上网方式比较合算?(一个月按30天计).
引用这些学生身边的例子,使学生既丰富了学习的资源、增添了讨论的兴趣,又体会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同时还尝到了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问题的甜头,促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热爱数学.这不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吗?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