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mi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对柳宗元的《渔翁》的分析中,得出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的客体化,这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色。
  【关键词】 柳宗元;渔翁;赏析
  【中图分类号】I 22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091-01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唐代永贞年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个闲职,不得过问吏治,因此,他的一腔抱负化为烟云。由于心情一直抑郁,无奈之时,他只能寄情异乡山水,写出了许多极为优秀的山水诗,《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佳作。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法勾勒出一幅令人痴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层次。前两句就从“夜到拂晓”写起。“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打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着时间的流转。本来早起打水生火,亦常事,但“汲清湘”“燃楚竹”,造语新奇,为读者所未闻。事实不过是打湘江的水,以枯竹为薪而已。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燃竹”借代,诗句的意蕴也就不一样了。这两句既设制了一个秀丽悦目的空间画面,又以夜幕初启,晨曦微露这样流动的时间感引出了下面对日出的描绘,可以说在时空两方面奠定了全诗活跃而又清逸的基调。
  中间两句。晨炊既毕,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这位渔翁也该驾着他那一叶扁舟与我们见面了吧?然而却不见其人,正当你努力眺望寻找之时,忽然一声欸乃摇橹的欢快渔歌自山间传来,大家不禁心头喜悦,正准备好好一睹仙颜,而那歌声却又飘然而去,消融于满目绿色之中了。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柳宗元没有静止地去表现日出的壮丽辉煌,或去描摹日出后的光明世界。他正是发挥语言艺术的特长,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气的日出瞬间,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描写的比真实更美好,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苏东坡论此诗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读此诗,有奇趣。”(《冷斋诗话》),这是恰如其分的评语。
  最后两句。这是全诗的一段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关于这两句,东坡却以为“虽不必亦可”,但本人以为:保持作品的原貌,是对作者的一种尊敬,而作者之所以写诗,为的是要表达一定的内容,内涵应该是丰满的,能充分反映作者的真实情感。如果砍掉了这两句,就没有此效果了。
  应该说,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的客体化,这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色。
  有人认为本诗最后两句苏轼以为:“熟味此诗有奇趣,其末两句虽不必。亦可也。”(宋释惠洪《冷斋夜话》) 如果删掉后两句,意味更深,但那是苏轼的意味,而渔翁则成了陈眉公说的“有野趣而不知乐者,樵牧是也”(《花史跋》。若不删,便有渔翁的自家意味。渔翁则像眉公说的“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诗中描绘的便是一个不俗的渔翁。也就是说,苏轼自己得到了趣味,泯灭了画中人的趣味,他的趣味比柳更深些。但若做一副场景看,不删似乎更妙。
其他文献
【摘 要】Powerpoint课件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生动趣味等特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时适度利用课件,能营造相对真实的语言氛围,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PowerPoint课件;大学英语教学;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中图分类号】 G 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016-02 
期刊
【摘 要】职高语文教学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生活技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职高学生往往重专业轻语文,学习兴趣不浓,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比较差,在就业后问题更为凸显。要解决这一问题,实行生活化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职高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该论文从职高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实施策略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了该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关键
期刊
【摘 要】 缺乏阅读的主动性是当前中学生阅读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就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做了一些初浅的探索。关注阅读动力,就是关注学生的切身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使学生由好奇而进展到主动自觉批判性地阅读,最终成为一个自觉的终身阅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使阅读成为不仅是现在而且是终生之需要。  【关键词】 主动性;阅读动力;兴趣
期刊
【摘 要】 针对现行外贸会计制度中自营出口销售收入及国外运保费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存在几点不当之处,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 自营出口销售;国外运保费;自营出口销售收入;其他应付款  【中图分类号】F 23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037-02     长期以来,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外贸易实行国家管制,专业经营,形成一套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方向,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各种便利条件,使得教学的效率以及教学效果都得到了明显提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部分教师虽然接受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改变,但所沿用的教学模式却并不适用于这样高效率的教学,没有完全体现出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优势。因此文章中以高中生物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为研究的主题,从教学的内核开始进行改变,让高中生物教学能够真正着
期刊
【摘 要】 文章主要从新课程教学背景出发,通过对《论语》中《高山仰止》的教学,来反思和探讨如何在新课程《论语》(选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 论语;思想;学生;探讨  【中图分类号】 G 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071-02    一、教学背景介绍    奥苏贝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
期刊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要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就应重视语文教学的课堂美。文章就此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变化;高低起伏;和谐民主  【中图分类号】G 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074-02    一帆风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开开心心,人们说:岁月如歌。假如在语文教学中,一堂课、
期刊
【摘 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为何贵?得法事半功倍,不得法事倍功半。何为得法?所谓得法就是在教学中根据师生的特点,教材的内容,有差别的,针对性地灵活施教,既能减轻师生教与学的负担,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边教学,一边思索,逐渐探索出一套带有个人特色的“三厉(砺、励)”教学法。  【关键词】严厉;磨砺;激励;课堂;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 62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 1
期刊
【摘 要】 历史是一门记忆量很大的学科,学生根据记忆的内容和自身的实际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才能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历史;记忆力;记忆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2-0100-01    历史学科是一门记忆量很大的学科。上下几千年,遍及七大洲三大洋。必须记住大量年代、地点、历史人物及其
期刊
【摘 要】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提问的最佳切入口主要是:从主干问题切入,牵一发而带动全身;从逻辑起点切入,在追问中步步深入;从创新问题切入,在创新中拓展思维。  【关键词】 阅读教学;初中语文;提问;切入  【中图分类号】 G 633.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2-0096-02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课堂提问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就语文阅读教学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