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柿饼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_on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园有一棵柿子树,起初,由于它种在角落里,没怎么引起孩子们的注意。但随着我园开展对种植课程的研究,我们逐渐意识到自然资源对孩子的发展价值。于是,10月的一天,我特意带着中班孩子散步来到柿子树前。那时,树上不少柿子已经成熟了,孩子走近时,一个柿子正好掉落下来,孩子们都凑过去看,谈论起来:“这是西红柿。”“不对,这是柿子,我认识,我家有柿子树。”“我在超市里见过。”“柿子甜甜的,我吃过。”“树上的柿子能吃吗?”见孩子们对柿子那么感兴趣,我觉得这也许是一个引导他们探究的机会,于是将掉落在地上的几个柿子捡起来带回班里,投放在自然角。接下来几天,孩子们常常围着这些柿子闻一闻、摸一摸、捏一捏,還剥开皮看看。过了几天,我又带着孩子们去采摘了一些,有生的、有熟的,让他们继续观察。我本想让孩子品尝,但考虑到人们都说柿子性寒,不适合让孩子多吃,便没有组织品尝活动。为了丰富孩子的经验,我在阅读区投放了几本关于柿子的绘本,并在班里组织进行了一次集中阅读分享活动。绘本中一段关于柿饼的介绍让孩子们产生了好奇:什么是柿饼?是像南瓜饼那样的吗?是什么味道的?这时,我想到了我们正在研究的种植课程,对于这棵柿子树,孩子虽然未曾经历植树、照料,但如能参与收获和加工的过程,是不是能获得多样的体验,从中收获多方面的经验?我能不能带着孩子们做一做柿饼呢?尽管我自己对于做柿饼也是零经验,但这不正好能让我和孩子们一起经历探究的过程,收获成长吗?我向孩子们提出“你们想不想自己来试试做柿饼”,孩子们果然很感兴趣。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参照绘本中的介绍及网上查来的资料,确定了基本步骤,开启了制作柿饼的初体验。我们了解到,做柿饼时要选尚未熟透的、有点硬的柿子,将其去皮后晾晒。去皮时,孩子们首先想到用手剥,可是马上发现给硬柿子剥皮很难,我便给他们提供了刨子,他们尽管不太会用,但都努力尝试。接下来是晾晒。孩子们照着绘本上的介绍把柿子放在竹匾里,搁在窗沿上,让柿子能吹风、晒太阳。然而,接下来几天阴雨绵绵,一周后,孩子们发现柿子上出现了一些黑点,旁边还长了一些“毛”,显然是腐烂、发霉了。第一批柿饼的制作失败了。孩子们没有气馁,还想再试一试。我鼓励孩子们向周围有经验的大人请教。幼儿园里负责养护果树的阿婆向孩子们传授经验:柿子要挂起来晾晒。考虑到既要晒到太阳,又不能被雨淋,还要让孩子观察到,我们将柿子挂在了走廊里。为了不影响通行,柿子挂得有点高,孩子们就需要仰着头观察了,有些费劲。一周后,孩子们观察到柿子变小了一点,表面出现了一些“皱纹”;又过了几天,柿子似乎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孩子们发现,我们做的柿饼和超市里买到的柿饼外表差异挺大,尤其是表面没有结一层白白的“霜”。这样的柿饼能算做成功了吗?孩子们的积极性好像被打击到了。或许是柿子挂得太高容易被忽略,又或许是柿子的变化太不明显,孩子们对这些柿子的关注慢慢少了,路过走廊时也不记得去观察,孩子们的兴趣似乎已经转移了。制作柿饼的活动就这么不了了之了吗?
   就这个问题,我和教研组的同事们进行了讨论,请他们支招。有教师提出,柿饼的制作周期确实较长,过程中的变化也不明显,既然孩子们的兴趣转移了,不如暂时搁置这个话题,但仍将柿子挂在走廊上,定期观察其变化,也许后面孩子们会重新产生兴趣的。有教师提出,两次失败确实会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是否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些专业支持,比如发动家长一起来做或邀请专业人士来指导,让孩子们最终能体验到成功?有教师提出,虽然柿饼没有做成,但在采摘、加工、观察柿子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经验有了生长,所以,即使失败也是有价值的,教师还可以借此引导孩子思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影响因素,是不是与选材、制作方法、天气条件等有关,这样的讨论也是很有价值的。但也有教师提出,柿饼的制作工艺不简单,孩子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再加上柿饼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我们当地没有发展柿饼加工产业,也许就说明了这里的气候并不适合生产柿饼,如此,何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
   我自己也感到有些迷茫。孩子们看到柿子从枝头自然掉落,产生了兴趣,我认为这个机会值得抓住。但柿子的成熟季短,相比于常见的水果来说,孩子关于柿子的经验不多,因而关于柿子似乎没有太多可让孩子探究的内容。孩子对绘本中提到的柿饼感到好奇,我便觉得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柿饼,通过一个具体的活动引导孩子深入探究。虽然我也做好了失败的心理准备,但眼看着活动难以继续,我感到困惑:制作柿饼真的不适合在幼儿园进行?除了做柿饼,我还可以引导孩子探究哪些内容?面对眼前的教育契机,我该如何判断和把握?
   对于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如果是您,会如何处理?
其他文献
今年9月以来,失去控制的美国“高层大气研究卫星”让人皱起眉头。这个重约6吨的庞然大物在9月23日前后撞向地球,究竟砸在何处一度无法精确预计。虽然事后被证实是有惊无险,但还是让人对防不胜防的太空垃圾——太空中的“不速之客”,产生警惕与忧虑。  谁都不曾预料到,浩淼的太空已不再是那个“玉宇无尘”的清洁之地,垃圾随着人类足迹从地球一直蔓延到太空,成为以几何级数繁殖的潜在“杀手”。  美国有关机构公布报告
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是受个体认知影响的。基于案例中出现的儿童扮演小偷的行为,我思考了三个问题:第一,孩子知道“偷”的行为是不好的吗?孩子们通常都不喜欢扮演反面人物,在这个案例中他们为什么会惟妙惟肖地扮演小偷?第二,如果孩子知道“偷”的行为是不好的,为什么还要扮演小偷?第三,作为教师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是阻止他们玩扮演小偷的游戏,还是有其他的原则和策略?  一、愿意扮演反面人物是儿童思维发展的表现  正
一些幼儿园在开展饲养活动时凭经验、凭直觉,不考虑园所具体条件,不遵循科学的饲养方法,实际上很可能是在伤害动物而不是保护和尊重动物。以很多幼儿园都在进行的饲养兔子的活动为例,兔子生性胆小、喜静,但在幼儿园,一群群天真无邪的孩子围着兔子喊叫嬉闹,会让兔子惊慌失措,成天生活在担惊受怕中。出生三个月以内的幼兔没有饱腹感,喂食时须少量多餐,且幼兔消化器官发育还不完善,不建议过多喂食蔬菜,不然可能导致其腹泻,
开展家园合作是每一位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任务。当前,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面临着“信任困局”,这给家园共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戰。  一、家园沟通中的“信任困局”  1.孩子与教师的话,家长相信谁  当孩子在园发生一些意外情况时,如果教师和孩子对事件的描述不一致,家长就需要判断,是教师在说谎还是孩子在说谎。现实中就时常会出现家长选择相信孩子而不相信教师的情况。  【案例1】一天晚上,小宝妈妈给教师打电话,
有一条小巷,由五六个小村庄围成。巷里边种着许多鲜花,如牡丹、百合、菊花及许多不知名的花儿,它们姿态不一,花期不同,每个季节都有着不同的主角,所以这里一年四季都洋溢着花的光彩,这正是人们为这条小巷取名为“花巷”的原因。  你可能会想,这么多的花,它们各自的脾性肯定是大不相同的,要是没人适时地给它们浇水,那可怎么办?这大可不必担心,巷子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总会按时帮它们除草、浇水、施肥。因此,花儿们长
  
期刊
br
我想对案例中这位老师说,你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好老师,你的所有困惑我都曾遇到过,也在不断地思考。在我的班里,也有一个像小宇这样的孩子,他的情况甚至比小宇更严重,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想尽了办法,但他的情况并没有明显的改观,为此我们倍感心焦。作为教师,我们的困惑、焦急、无助都源于对孩子的责任心,而这份责任心不只对某一个孩子,而是对班里的每一个孩子。  教师顾得了小宇就顾不了其他孩子了,是不是对其他孩
我是个“宅童”,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除了上学,就是“宅”在家里。不是我不愿意出门,外面除了车水马龙,也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跟很多同学一样,我慢慢喜欢上了电视和电脑,弄得缺乏运动越长越胖,视力也下降。父母和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呢。  “宅童”继“宅男”“宅女”之后,走进了公众视野,值得大家关注。  现在的我们如同温室里的花朵,因为父母的倍加呵护,生活舒适,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渐渐地我们变“宅”了。无
设计意图:  几何图形是我们认识世界万物的基础,也是我们表征世界的工具。图形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幼儿能够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图形的特征,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并产生浓厚的兴趣。幼儿的图形学习是一个从具体到表象再到符号理解的渐进过程,他们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多元表征手段来表达对图形核心概念的理解。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将幼儿图形学习活动置于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数学区中提供了各种
水面上一座古桥,  一个月亮在古桥上挂。    水面下一座古桥,  一个月亮挂在石桥下。    天上一眨一眨的是星星,  水下是星星一眨一眨。    你说,哪一座古桥是真?  你说,哪一个月亮是假?    牵手阅读  这首诗的意象集中而明确,语言的变化也十分有限,但正是在这样有限的文字世界里,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由石桥、水面、月亮与星辰组成的宁静的威尼斯之夜,连读者也会忍不住屏住呼吸。全诗散发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