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摘要: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进修校所倡导的也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
主题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特别是我们山区教育更应该追求的.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我乡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也是目前课改热点问题之一。
一、有效的情境创设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已被许多老师认可并使用,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保证。然而在一些数学课上,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不高。
要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情境创设目的要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二、有效的学习过程
要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首先要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射线,直线和线段》时,我创设了应用了这样的情境: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4的奥运会上刘翔获得百米跨栏冠军的场景吗?”
生:我知道的
师;那你能说说刘翔夺得冠军的经过吗?
生:听见枪声从起点出发,跨过栏杆,最终到达了终点。
师:哦,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跑道的起点和终点看作做什么呢?
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和老师之间有共同的话题,为学习新课作了充分的准备。可见,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实实在在的,在思考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应充分把握口头言语互动的技巧,使自身的言语表达具有民主性、肯定性、发展性、引导性等优良品质,从而使学生在口头言语互动中得到教益,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有效的学习方式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不排斥接受学习,由于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有一些老師不管上什么课、不管是什么教学内容都采用自主探求和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这是不应该的,也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交流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
重视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强调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因具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而“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交织在一起,即探究中有合作,合作中有探究。要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在合作探究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其次分工要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和合作探究的主人。探究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每个学生都应该承担不同的任务,在合作探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使每人在小组学习和合作探究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提高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四、有效的学习情感
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表扬、赞许;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批评,而应该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不应该只和优等生交流,而忽视和学困生沟通,应该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如在教学《认数》时,请学生事先搜集各种各样的大数目,再到课堂上来交流,学生之间的话题不断的增多,
师问,“同学们你们已经认识了万级及一些大数目,现在就请你说说你收集到的大数目。”一个同学刚回答完毕,另一个男孩马上举手“老师他读错了,应该是这样的;你看不但自己都学会了,还能帮助他人来解决问题,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嘛。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只要我们坚持设计有效的情境创设,安排有效的学习过程,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培养有效的学习情感,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教学的质量就一定有明显的提高。
摘要: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进修校所倡导的也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取大量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
主题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特别是我们山区教育更应该追求的.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我乡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也是目前课改热点问题之一。
一、有效的情境创设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已被许多老师认可并使用,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保证。然而在一些数学课上,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不高。
要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情境创设目的要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二、有效的学习过程
要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首先要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射线,直线和线段》时,我创设了应用了这样的情境: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4的奥运会上刘翔获得百米跨栏冠军的场景吗?”
生:我知道的
师;那你能说说刘翔夺得冠军的经过吗?
生:听见枪声从起点出发,跨过栏杆,最终到达了终点。
师:哦,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跑道的起点和终点看作做什么呢?
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和老师之间有共同的话题,为学习新课作了充分的准备。可见,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绎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数学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测的,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实实在在的,在思考的氛围中学习。教师应充分把握口头言语互动的技巧,使自身的言语表达具有民主性、肯定性、发展性、引导性等优良品质,从而使学生在口头言语互动中得到教益,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有效的学习方式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不排斥接受学习,由于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有一些老師不管上什么课、不管是什么教学内容都采用自主探求和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这是不应该的,也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交流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
重视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强调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因具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而“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交织在一起,即探究中有合作,合作中有探究。要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在合作探究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探究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其次分工要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和合作探究的主人。探究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每个学生都应该承担不同的任务,在合作探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使每人在小组学习和合作探究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提高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四、有效的学习情感
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表扬、赞许;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批评,而应该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不应该只和优等生交流,而忽视和学困生沟通,应该认真倾听和接受每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如在教学《认数》时,请学生事先搜集各种各样的大数目,再到课堂上来交流,学生之间的话题不断的增多,
师问,“同学们你们已经认识了万级及一些大数目,现在就请你说说你收集到的大数目。”一个同学刚回答完毕,另一个男孩马上举手“老师他读错了,应该是这样的;你看不但自己都学会了,还能帮助他人来解决问题,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嘛。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只要我们坚持设计有效的情境创设,安排有效的学习过程,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培养有效的学习情感,不懈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教学的质量就一定有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