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初探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01230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父母教养方式国内外定义、研究历史、研究特点、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国内外学者对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的研究,以此提出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
  关键词:父母;教养;人格
  1 父母教养方式
  家庭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和人格形成的重要环境。父母的教养观念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和社会化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心理学界对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的研究主要围绕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多采用实验法进行定量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生态化的研究趋势使得研究者们将研究背景转向自然情境,强调的自然情境中儿童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以及环境对于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影响。
  Darling&Steinberg(1993)对父母教养方式下过一个精确的定义,他们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态度、行为与非言语表达的集合,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这其中包括了父母对子女的履行职责的定向教养行为,也包括身体语言、语调变化和情绪流露等非定向教养行为。父母教养方式反映了亲子关系的实质,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它表现为父母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结合中西方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父母教养方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父母教养行为是父母教养观念、态度、行为、情感、言语和非言语等形式的综合;②教养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③教养方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2 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历史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他提出了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以此来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其后,日本心理学家家诧摩武俊和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等都进行了母亲养育态度与儿童个性关系的研究,其中关于父母教养方式最重要的研究是鲍姆瑞得(Baumrind,1967,1971)早期对学前儿童及其父母的进行的研究,他根据父母行为的控制和温情这两个维度把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三类: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这种分类方式被后来的研究学者广泛采用。
  国内的相关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最常见的是参照Banmrind和Steinberg的分类方法,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放纵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民主型。90年代后桑标从“接受一拒绝”和“宽容一严厉”两个维度划分母亲的教育方式,从“肯定一否定”维度划分父亲的教育方式;陶沙等把母亲教育方式区分为溺爱、忽视、专制、民主、惩罚、成就要求及教育的不一致等七个维度;杨丽珠等提出母亲教育方式有溺爱性、民主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等多个侧面。刘金华把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性和分歧型;林磊(1995)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极端型、严厉型、溺爱型、成就压力型和积极型。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父母教养方式的评定方法由最初的定性研究到后来的定量研究。perriss等根据Schaefe提出的父母教养方式维度的概念,于1975年编制了一套反映父母教养方式全貌的问卷,即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avBardndosnauppfo:stran,EMBU),我国学者岳冬梅等人(1993)对Perris编制的父母抚养方式量表进行了修订,将父亲的教养方式划分为五个维度,即情感温暖、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吕勤等人(2002)在对父亲的教养方式进行研究中,利用父母教养方式Q分类卡片(Child Rearing Practices Report Q Sort ,简称CRPR)将父亲教养方式分为六个维度,即鼓励成就、鼓励独立性、接受、拒绝、惩罚定向以及保护和关心。
  3 未来研究趋势
  研究发现,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受不同时期儿童发展观的影响。从成人塑造儿童的单向决定观,成人儿童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观, 到现在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模型, 使得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从以前的微观系统逐渐转向到一个更加广阔的背景里。近几十年来, 国内外对教养方式进行的研究不断地在更深更广阔的领域里拓展。今后具体的几个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理论背景不断成熟的条件下, 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家长和子女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这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第二, 对象的范围更加宽泛。从儿童逐渐扩展到中学生、大学生, 对不同年龄段对象的研究将更加的系统、深入。
  第三, 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主要是随着研究内容的深入和研究方法本身的进步而变化的。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评价法以及把家庭做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的系统研究方法, 随着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进展, 方差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大量的被使用。第四, 对家庭教养方式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教养方式的理论运用到家庭、学校中去, 加强教育干预性的研究, 使得理论和实践可以相互促进, 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的措施以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龚艺华.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2]张榕芳.4-5岁幼儿气质、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1.
  [3]王丽,傅金芝.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03:298-304.
  [4]李娜.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综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教育版),2005,01:43-46.
  作者简介:
  郭霞(1990~ ) ,女,土族,甘肃临夏市 ,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大学心理学。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存在一些不同意见,主要是用正面进行方法,还是用渗透穿插方法。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具体、灵活而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妥善地处理好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达到良好的效果。以渗透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似乎更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  一、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
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随着国家对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社会对幼教的空前关注,幼儿园办学的模式可谓百花齐放,什么蒙氏幼儿园、吉的堡幼儿园、双语幼儿园、五常幼儿园等等名目繁多。你加盟台湾的、我加盟新加坡的、他加盟美国的,洋教育也来凑热闹。其实幼儿园是孩子生活、学习的教育机构,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教导:“一切为了孩子”是所有幼儿园办园的宗旨。办学模式的多样化,是办园者幼儿园依据自身各方面因素,体现园所特色教育
摘 要:新课程推动下的素质教育将审美素质纳入了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审美素质成为全面教育培养人才的硬性指 标,而目前如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水平,就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有效的互动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抓住思维关键点来实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思想转化,推动美术教育的革新。  关键词:小学教学; 美术; 课堂互动  互动是指基于教学目标,使得教学主体与教学文本、教学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活动
摘 要:作文是农村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对我国基础教育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如何提升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详细探讨了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途径,旨在促进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问题;提升途径  随着素质教育事业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对我国基础教育具有直
摘 要:作为我国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学校体育教学承担“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任务,要求通过教学,让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得以提升,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习惯。文章将在分析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现状问题的基础上,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学;问题;思路  1学校体育教学的常见问题分析  1.1教学观念问题  “全身健身计划”强调体育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把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做到"教、学"合一。本文只是对在平时语文教学时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以生为本是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
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课堂教学一般只重知识传授,而轻素质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呈现教材,为教材而教,使学生的积极性受挫,难以产生学习兴趣。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传统教育已日趋暴露出封闭性的局限性的特点。在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充分调动,知识的广度受到很大限制,已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运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的信息技术便成为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英语课堂上,多媒体产生出丰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