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腊八粥》教学看教师的课堂介入语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en71942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悠悠文化是我们得以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国得已繁荣发展的精神食粮。语文课是扎实文化发展的宝贵基地,老师作为引领者和指导者,他们在课堂中的一言一行都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课堂中老师的介入语言渗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腊八粥》 语文课堂 介入语言 方言
   教材中每一篇文章的作者都通过自己独特的文字散发魅力抒发情感;每一个故事都传神而动人,每一首诗歌都婉转而悠扬。唯有读,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才能理解文字,感悟文章,熏陶文本。我就以《腊八粥》为例,教学中不仅要力求课文的语境的完整,让学生在语境中反复读,在朗读中学生们走进文本,还要认识天真可爱的八儿,认识乡土味的作者沈从文,并与作者对话,在这其中,老师在课堂中的引领式语言至关重要。
   一.简约而不简单的导入语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如作文的开头导入、音乐演奏的前奏序曲等一样,起到一个课前铺垫的作用。然而很多教师并不以为然,认为有没有课堂导入,课堂导入的好坏对整个课堂教学影响不大或者有人甚至认为根本没有什么影响,只要在课堂的其他环节做好就行了。其实这真的是一种误解。课堂导入是衔接课间休息与上课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学生在课间休息了几分钟之后,如何才能让学生迅速的从休闲状态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这就需要一个很好的课堂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很快的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程的学习中。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会是学生很快的将精力转移。由此可见课堂导入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针对不同年级特点、不同学科特点、不同课型特点的导入,会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会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印象深刻,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课程内容。总之,一堂好的课,离不开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更离不开好的开始,这正如俗话说的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比如《腊八粥》这一课,我们大可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引入课题,用简练而具象的语言抓住孩子的心。因为面对五年级的学生,过多的导入部分有时候会显得有一些累赘多余。简单的用文中的一段话与大家见面,老师这样的语言马上可以为课堂营造一种“语文”感;用文中“老老少少都变成了孩子”这样的一幅气韵流转的风俗画吸引孩子,又可以激起他们阅读的兴趣。一步一步,有的放矢,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思考,而不是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上。
   在经历了三四年级中段的教学过后,我也有了比较深切的体验。倘若一节课的起头好,那就意味着这节课已经成功地迅速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将学生有效地引入到了课本中来,相对而言,已经成功了一半,我深深地认同——因为只要牢牢地抓住学生在每一节日常课堂中的思维,就能够让学生的语文思维紧紧地围绕课堂、跟随教师的节奏进行运转,也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而有效地提高这堂课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四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我考虑到大多数学生作为10后,对周恩来总理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与背景不甚了解。因此,我在课前就利用拓展阅读书目上的相关性文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在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后,我又使用了这样的语言作为这篇课文的导入语:“爱动脑筋的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拓展阅读书目上,首都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不顾严寒,个个自发走在长安街上,等待总理灵车到来的感人情景呢?不知你是否有思考过:周总理的逝世为什么会牵动着那么多百姓的心呢?今天,我就来为大家一一解答。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穿越时光的隧道,去看看总理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是不是和你们一样,课堂上也是积极举手发言呢?通过了解周总理的学习生涯,我相信你们就能够找到百姓们如此爱戴周总理的原因了!”果不其然,那天的读书声都比平时要高昂的多!事实胜于雄辩——这样引人入胜的导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同学们深挖课文的兴趣,还可以把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巧妙地引入到课本中了。这不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吗?
   课堂中的提问到追问再到反问,老师的语言不再让学生感觉到压抑和紧迫,反而是在这样一个一气呵成的过程中,用生动的导语、巧妙的点拨、启迪了学生智慧,让学生无形中感悟了文本,浸润了文化。难道不是润物细无声吗?
   二.亮眼而不抢眼的插入语
   还是说回到《腊八粥》这篇课文,它节选自沈从文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沈从文的这篇小说是叙事性体裁,非常细致地刻画了人物的淳朴和善良,这就需要读者们去细细感悟。但是只品读一个事物往往总是单调的,孩子们学科知识的取得和学科外能力的形成,必须依靠课堂内外知识的有机结合。其实要想解释这其中的门门道道也不难,這就好比是做菜,菜的本身是有机蔬菜还是有机牛肉,我们无从决定,但给这道菜配上合适的配菜和佐料,岂不是锦上添花了吗?其实在文本中已经有了十分精彩的资源,细腻深情的沈从文有着这样的内心自白——“我心中对记忆里的河水、夕阳、乡音,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我们初读时必定是心有恹恹,到底是何种爱?只怕不是说说而已吧?此时,配菜和佐料就应运而生了!老舍先生曾经在北京的春天里写过这样的一段话:“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用上老舍的点评来相机补充,孩子们恍然大悟了!为何会爱?当然是爱它的珍惜、爱它的珍贵!比之长篇大论,这语言显得更为简洁凝练;比之老师的赘述,这语言又显得生动活泼,极富感染力。用上这样丰富的资料,在课堂中有趣地“插上一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和体验课堂,难道不是画龙点睛,相得益彰吗?
   三.生动而不生硬的方言
   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素质教育已不再仅仅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如果为了教育而教育,如果学习和生活要脱轨,又该有多少的传统文化该被遗忘呢?明珠之所以是明珠,正是因为它具有那份独一无二的亮点。令人眼前一亮的是,沈从文先生在文中的方言运用尤为多,且多而不燥。他的小说中插入了许多当地的方言,如“松劲、白胡胡、碗盏、上灯、花生仁儿面东东的、赤饭豆害水膨胀……”等等。很少会有孩子对这样的语言产生兴趣,因为这是沈先生的方言,不是我们的方言,我们不懂呀!这个时候,倘若老师是用简单的释义和粗糙的领读略过,又该少了多少乐趣呢?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文化却一脉相承。例如江南水乡,吴侬软语;例如东北三省,豪放不羁。虽然东西南北又南辕北辙,各地方言风格迥异又融合了各地的风俗,但语言是相通的,正是语言为我们传承文化、感受文化架起了一座不可缺少的桥梁。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用你熟悉的本地方言说一说,整个课堂就活起来了!在诗意灵动的氛围中,孩子们一定能展开想象的翅膀,理解文章的内容,认识文章的特点,从而体会到这些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进入这样别开生面的情境中学习。读真情,悟真实,露真心。    说起方言,我们土生土长的常州吟诵可是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呢。我在教学三上古诗《望洞庭》时,就顺应天时地利与人和,借助常州吟诵的这种传统音乐形式,带着学生们吟一吟、诵一诵。在给到方言版本的常州吟诵和普通话版本的唱一唱两种表现形式的选择时,同学们显而易见地更青睐于常州吟诵。在悠扬的古琴声中,土生土长的常州人洋洋自得地哼唱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也丝毫不怯,一边学着常州话,一边咿咿呀呀地吟着、诵着……可想而知,这首《望洞庭》的掌握是非常到位的。这堂课后,同学们一直追着问我什么时候再来一次常州吟诵与课文的结合,但我深知,这样的课堂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必须有合适的文本和适宜的情境,才能做到完美结合。因此,在我们有机会将本地方言与语文课本生动有机地相结合时,一定不要错过这场完美的“音韵旅行”。
   四.普通而不平凡的总结语
   英国文学理论家西德尼指出:“形象的语言更能打动和深入人们的心灵,更能占据其心田。” 对于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来说,每个单元形象的总结语富有魅力,它像欢跳的山泉叮叮咚咚的流进学生们的心房;又像那和煦的春风,吹开他们的笑脸。形象有趣的语言可以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再现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色”之感。
   每个单元的课教学临近尾声时,教师的总结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单元中的文章各有千秋,有時是一篇沉浸在海夜望星、内含无限乡愁的美文,有时是一篇论点清晰、论证完整的科学性文章,有时是一篇结构清晰、表述意犹未尽的记叙美文……例如我在教学部编版四上语文第三单元的课文时,从围绕三种观察方法的《古诗三首》,到观察爬山虎特点的《爬山虎的脚》,再到按时间顺序观察的《蟋蟀的住宅》,带着同学们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们多方面的不同观察,最后适时地加入总结语点睛——叶圣陶先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了爬山虎向上爬的秘密;法布尔观察了很久,终于看到了蟋蟀筑巢的全过程;比安基用日记的形式,记下了燕子筑巢及孵蛋的情况。我们也可以试着进行连续观察,用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同时布置从而将课文和习作精准衔接。这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观察方法,对观察对象进行连续观察,还能运用图文结合、填写观察日记表等形式记录下来。普通而不平凡的总结语,如同一杯醇香的浓酒,让人品来唇齿留香,也总能让学生事半功倍地学习。
   面对教育,我们时常向往这样的情境:在广袤的大地上,教师和学生像一棵棵正在长大的树,既吮着大地,又直上蓝天。愿每一位教师用上自己精彩的语录,为学生播撒下雨露,在他们灵魂的版图上留下平和、恬淡的美丽符号。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活动,是一种学生们汲取知识,领略文学的重要途径。基于目前的形势,学生们更愿意看网络视频或者其他方式代替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优化阅读方式,打破传统,让阅读变成一个带有趣味性的活动,增强学生们阅读的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自主阅读能力 培养策略   自主学习能力其实是每一位学生都应具备的能力,不仅仅是针对高
内容摘要:以《再别康桥》为例,借助英美新批评理论中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和艾伦·退特的张力理论解读新诗,以解读新诗寻求最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解读文本既要注重传统所赋予的古典意蕴又要感知“客观对应物”暗示的独特感受;诗歌中的张力赋予意象新的语境意义;诗歌的形式美从文本结构处解析其形式美。   关键词:新批评 《再别康桥》 意象 “三美”   英美新批评理论家认为文学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自足体,一部分
内容摘要:专科院校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考虑的要求比较多,这就应在落实各项基础要求条件下开展相应教学。同时按照专科院校语文教学内容和相关要求对学生开展标准合理的人文教育,针对性提高学生自身品格素养和语文知识学习能力,为推进专科院校语文教学良性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还应保证专科院校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策略达到合理状态,针对性解决专科院校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现存问题。   关键词:专科院校 语文教学 人文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讨论了建立于差序格局基础上的乡土社会道德的特征,内容较多,部分语段较难理解,需要教师适当指导,以单篇阅读与主题阅读结合的形式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学.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深入思考公德与私德的辩证关系.
内容摘要: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让汉语言文学教学发生了巨大改变,高校也更加重视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管理。但从实际上来看,在目前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比较多的问题,这给教学质量带来了较为明显的不利影响。本文简要分析了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意义,在分析了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究了几点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院校 汉语言文学 教学质量 信息化   汉语言文学
内容摘要: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阅读古诗词到达一定的熟练程度就可以随口吟诗,侧面体现了阅读古诗的重要性,以及体现阅读自身的特点:熟读。在职业学校语文古诗词中,如何采取正确的路径对学生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教学案例,探究古诗词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 教学案例 教学路径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
内容摘要:高校基础写作课程的教材内容和教学赶不上写作实践和单类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成果.近十年出版的基础写作类教材,对网络、新媒体、创意等新型写作的内容纳入较少,不够深入和系统,有必要深细化。国内高校培养方案中有许多单设网络、新媒体、创意写作课程的,应该将这些新实践成果纳入高校通用型基础写作课程的新构。   关键词:写作学 高校基础写作 课程建构 教材体现 培养方案体现   当前中国写作学科,
内容摘要:《我的叔叔于勒》被编选入初中语文教材时做了删节,传统教学对课文的解读都定义为了展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本文试着根据原作重新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并对删节前后小说叙事视角比较分析,从而解读出文本所蕴含的更为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人物形象 叙事视角 小说主题 悲悯情怀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经典短篇小说,向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虽然篇幅短小,却有着丰富的
内容摘要:名著浓缩了古人的心血跟智慧,其中不仅有语文学科中的各种修辞写作手法、各种情感表达方式,以及留白、设置悬念等文章安排技巧,更蕴含着大智慧,大道理。学生阅读语文名著能够很好地开拓自己的思维,开拓自身的视野,在提升自己语文学科素养,积累语文写作词汇的同时,更有助于自身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然而,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学生都是为了取得好成绩才选择阅读,其名著阅读范围非常狭隘,阅读时间相对较短
内容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中文本内容解析的方式因限制学生的体验感、制约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而逐渐被摒弃,体验式教学法应运而生。体验式教学法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具有提升学生的个体化与主体意识、促进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与实践性及增强阅读过程的亲历性与愉悦感的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应使用有效提问、创设情境及增加各类实践活动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 阅读教学 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