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叫王意强,高二学生,休学在家已有一年多,他在班主任介绍下来咨询。
第一次见面,他带着怀疑的目光审视着周围的一切,对我说:“我不相信你能帮助我。”
第一次来咨询,他漫不经心地走到我身后一棵梅花前说这花不好看,花瓣上有许多皱,跟蔫了似的。然后又说墙上挂的《咨询守则》让人看着不舒服,咨询室不该挂《守则》之类拘束人的东西,应挂一幅辽阔些的风景画,画中最好有扇窗,好让人有种透气的感觉。他在屋里来回走动,表现得满不在乎。
过了一会儿,他开始翻阅报纸,自言自语地说:“心理咨询能管用吗?”我反问道:“你说呢?”“我并不太相信心理咨询,只是在家无事,随便过来看看。”我跟他聊起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状况以及咨询员的素质要求等,他听了有点儿意外:“咨询员素质要求这么高呀?”接下来,他主动聊起了弗洛伊德、尼采,以及金庸的小说、西方电影中的心理分析情节等等,似乎在考我。他不但知识面广,而且理解力强,我耐心地、充满兴趣地和他畅谈。
一个多小时后,谈话要结束时,他谈到了他自己。他说:“我找过好多医生,要么给我开个处方,要么对我说教一通。这几年的经历使我不再相信医学。我一直与人有种距离感,与你是刚认识,我对你没有信任感。我不能想像你仅仅通过谈话就能帮助我。”我说:“是的,我没有理由让你相信我,但我对你的坦言非常欣赏。”
第二次来访,他仍然对我不信任,但却对我说:“我很难受,但此时我有一种想跟你讲话的念头。”
几天以后,他又来到了咨询室。他说上次的谈话还算可以,但还是消除不掉对我的不信任感,也不相信自己还有什么希望。
“谈点儿童年趣事好吗?”我用轻松的语气把话题叉开。
“没什么趣事。小学四年级之后,我就把自己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原因吗,我不想谈。我时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力量阻止我面对正在谈论的问题。我现在跟你讨论,总觉得还有许多的心事放不下,这种力量太强,简直跟铁打的一般,我无能为力。要想思考你的话,就得不停地、非常吃力地跟那种力量做斗争,有一种被强迫的感觉。”
“你以前有过别的什么强迫感觉或行为吗?”
“唉……我不愿提这些。”停了很久,他用极小的声音说:“数过小木棒、花瓣、栅栏栏杆……你是不是说我有强迫症?”他突然急促地问。
“你怎么知道强迫症这个词儿?”我问。
“我看了好多有关心理疾病的书,但都没找到答案。”他的脸上写满了麻木与无奈,也不再期待我对他是否是强迫症的回答。
为了缓解他的阻抗,我转移了话题:“其实我上中学时也曾心理很不健康。”他抬起头看着我。“严重的自我否定使我身心俱疲,无心学习,跟家人的关系也十分僵……”我缓缓地讲述了自己中学时的心路历程。
他听着,表情非常抑郁,用手挡着眼睛,痛苦地说:“我很难受,但此时我有一种想跟你讲话的念头。”
沉默良久,他又说:“我父亲是个高级技工,他的几个弟兄都在农村,他是吃苦受累走出了黄土地。在我六岁时,要强的他把我接进城里,并告诉我,从农村出来很不容易,要好好学习,争气、争光。我为自己的家境自卑,很少和小朋友来往。小学三年级时,我读了一篇关于中科院一名女副院长的文章,说她小时候家里重男轻女,不让她上学,但她特别想上,母亲就说只要她总考第一,就让她上学。因此她比别人刻苦好几倍,总是以遥遥领先的成绩得第一。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刺激。我暗下决心,好好学习,不负父母的厚望。我不仅学习好,书法、绘画、音乐、戏剧我都爱好。”
“小小年纪就那么有志气,又能全面发展,真难得!”我真诚地说。
他对我的称赞反应漠然,依旧沉浸在他的回忆中。稍停了一会儿后,他接着说:“升初中时,我在一千多名学生中考了第20名,我进一步要求自己更加刻苦地学习。结果入学后的第一次摸底考试,我就考了全年级第二名。于是我给自己订下一个目标,要在初中四年16次期中、期末考试中得16个全年级第一。初一的四次我实现了,但我不允许自己高兴,我时时告诫自己‘骄者必败’。初二有时考第一有时考第二,初三有时考第七、第八,我想这是暂时的困难,我一定要克服它,再考第一。我特欣赏尼采的话:迷信自我,崇尚意志。我相信人脑潜力很大,大科学家也只用了几分之一的论断。但以后就再未如愿。初四以后,我越来越觉得生活没意思,周围同学都那么肤浅俗气,我跟他们谈不拢。我干的每件事都得有意义才行。每次在决定一件事前总是左右考虑,有一种无法确定的感觉。比如来做心理咨询,是否要把问题和盘托出,觉得没法确定。”他开始沉默不语。我说:“没事,画张画吧。”结果他用了40多分钟,画了一只手,画得很生动、很传神,但给人第一感觉是很痛苦,似乎是在求救。画完画后他一直不说话,临走时他问:“现在你觉得我的问题在哪儿?”
我说:“因为信息不足,我还不能对你作全面的分析,但我觉得初中的那段经历可能是一个重要而直接的原因。长期的自我压力过大,对自己过高的期望引起的失望,把学生生活的完整概念偏狭地理解为仅仅是学业,而忽视要有强健的体魄、与人广泛的交往、能享受生活的种种乐趣等等,会使人身心都受影响。”
他边听边不住地点头,并说:“我恨这个教育制度,它压制了我的自由发展。”我接下来谈到鲁迅说过的一种育人思想“先野蛮其体魄,后文明其精神”,他说,一听到这句话,就觉得非常非常喜欢。
第三次来访,他看上去精神状态不错,我正为他的变化感到欣慰,他突然对我说:“我担心你会成为无数个为我治疗失败者中的一个。”
他第三次来咨询看上去精神不错,皮鞋擦得很亮,我及时就此表扬了他。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慢慢地,他开始谈自己。“老师,上次咨询时,你谈到了自己高三的经历,我很难受,泪在眼里打圈儿。”他说,“小时候我很快乐,堂姐带我上山下河,爷爷为我做柳笛。可初一下学期开始感到思维混乱,难以自控,就像两支队伍在混战,直杀得两败俱伤,最后就出现一种瘫痪无力的思维状态,后来发展到不敢写东西,一写就像上了高速列车,没法刹住那种不停的重复性思维,非得跳车才行。可跳车多么恐惧呀!”他痛苦地说,“不过现在好多了。”
“什么时候最重,后来又是怎样减轻的?”
“你太急了,我不会短时间有起色,我不愿诉说以前的那些经历。你尽量别想干预我,我一旦觉出来,就会十分反感,我担心你会成为无数个为我治疗的失败者中的一个。”
他对外来干预的强烈反感让我感到吃惊。就这样不能急,也不能问。但我却有许多的疑惑。是什么促使他去拼命地学习?仅仅是父母教育给他的生存压力或是自幼即存的强烈的上进心?仅仅学习的焦虑就足以导致如此强烈的厌学?他为什么要那么严重地封闭自己,不交朋友,仅仅是农村孩子的自卑?也可能,但又不敢肯 定。我想起了我的督导老师的话: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他自己。于是,我说:“是的,我不了解你的全部,也不能有效地干预你。而且,我也明白,能帮助你的就是你自己,我会努力试着去更好地理解你。”
后来的几次咨询,他的精神状态时好时坏,内心世界时开时合。有时谈话稍多些,就说自己强迫思维的苗头又出来了。
我与他的父母见面后,他突然告诉我:“师生不是医患关系。”
过几天,我约他父母来访。他父母说:“他从小就爱学习,上小学时最怕的事就是不让他上学;他特喜欢看书、买书,只要放学回家晚了,准能在书摊上找到他。初中后他学习特别刻苦,同学说他下课也不出去玩,在家常看书到深夜。不知怎的,初二之后就开始不好好学习了,作业也不做。夜里睡觉很机警,大人悄悄过去,他就能听见。初二那个冬天、春天一直睡不着觉,衣服也不脱,就照神经衰弱给他治疗。这些年看过许多医生,拿来的药不管多苦,他都不折不扣地吃下。能进重点高中是全家的希望和骄傲,谁知才上了两个月就上不成了。近几次咨询回家,他脸上有了笑容,有时还开玩笑。这孩子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知道吃饭重要,一天咨询完回家,中午、晚上两次说饿,这是很久以来没有过的事。”
我告诉他父母,心理问题的复杂性、隐蔽性和持久性,需要家人用极大的耐心,帮他一起渡过难关,要给他理解,给他信心。
再接下来的几次咨询,他的情况有所好转,还带来了初中时的日记。他说他父母的来访使他明白了自己是父母交给老师的一个学生,师生不是医患关系,他减弱了阻抗,开始谈自己。
他终于大彻大悟地对我说:“我想我若不正视自己的过去就永远无法站起来。”
“我一直比较喜欢思考沉重的东西。有句话说:语言的天才却不爱说话。我觉得很像我。初一时我读完了金庸全部的武侠小说。后来,我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很吃力,找不到读武侠小说的那种痛快。但我觉得罗曼·罗兰的作品就像一首交响乐一样雄浑。我认为好的作品就应当像一条河,能成为一个整体而又不断地变化。我也读过《西方艺术史》之类的书,很难懂,却非常吸引我。我喜欢尼采自诩为太阳的那份狂热,也喜欢凡高的怪画和西方跳现代舞的那些狂人。我都觉得他们有一种超前的敏锐。虽然他们生活的年代不接受他们,但若干年后,人们会承认他们的价值。我常以这些人自比,也很自然地走向孤独。我愿与人交往若即若离,距离和残缺就是一种美。”他侃侃而谈。
我说:“你真像一个艺术评论家,读那么多书,又有自己的见解。”同时我又不禁疑问:他为什么要在这些深刻作品的困难阅读和沉重思考中去寻找一种价值感、归属感和自我认同呢?
他继续谈自己:“初中写作业,常有这样一种模式:不想学习,讨厌作业,然后找到一种动力,再次奋起。初二时的一节语文课上,突然觉得一切都没意思。接下来的一节数学考试,有一种非常强迫、非常困难的感觉,特别是选择题,简直无法确定答案。后来就觉得干什么事都有一种难确定的感觉。有一次放学回家,站在一个岔路口,好长时间想不出该走哪条路。再后来,就强迫自己数东西,见了整齐的东西就想数。还有一次在老家远远地看着我婶婶在井边挑水,就有一种想把她推下去的冲动,我自己感到恐怖极了。”
“你是不是常常觉得草木皆兵,似乎有什么可怕的事情要发生。”我回应道。
“一点不错,就是那种感觉。上了高中后就更加厌学,一到学校门口两腿就沉沉的,到了教室里,头就发紧,想呕吐。我特恨什么‘坚持就是胜利’的鬼话。我已没有任何力量去坚持,只是‘废人’一样地面对死亡而已。我都快绝望了。”他说着说着失声哭起来,边哭边说:“这些年没有一个人理解我,没有一个人!他们都说我没病,就是懒……”他越哭越伤心。过了好久,他才说,他已有好几年不哭了。
“语言有时是骗人的,许多名言的成立是有前提条件的。”我用平和的语气说。
“你说得太对了!可我却曾那么地坚信那些名言。”他用自己惨痛的经历明白了这些道理,此后他开始逆反。“我再也不稀罕那些破烂‘第一’。我愿和学习差的同学在一起。上课故意做小动作让老师抓住,到教室外罚站、挨训,我觉得我需要用这种形象来证明我不是个听话的孩子。刚开始来做咨询,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孙悟空,咨询师应是如来佛,可你好像没有如来佛的威力,所以我不信任你。但几次咨询下来,我改变了对你的看法,你对我的理解、耐心、宽容和接纳都是我从未遇到过的,这就是以柔克刚吧?”
我笑了笑,说:“你把自己比作孙悟空非常有意思,你怎么评价自己呢?”
“老子说: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我却常在自负与自卑间徘徊,而做不到自知。我似乎总生活在错觉中,比如我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可许多人却夸我这好那好;我自以为非常刚毅,却又是如此脆弱;我坚信意志的力量,却又发现意志的软弱,进而对意志完全否定;我认为为了‘大事业’可以压抑各种欲求,却又发现自己对各种欲求是如此渴望。”
“这不是错觉而是现实,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正是因为那些绝对化的非此即彼的看问题方式,导致了人们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其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原本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你说得太好了,以前我就总是追求完美。电影《鸦片战争》中有一句话:一个民族只有真正站起来后,才能正视自己的过去。我想我若不正视自己的过去就永远无法站起来。我想我该正视自己的过去了。”
“说得好!但生活的意义并不只是在一次次纯理性的思考中找到,而是拿自己生命中每一段行程去回答,希望你能从单纯的理性思辨中走向真实的生活。”我乘胜追击。
以后他开始在家主动做饭、洗衣、外出购物,并找到了存在的真实感。他说干完活有了一种真正的疲劳感,而不是以往烦躁不安的那种疲劳。他说自己终日麻木的大脑像一块冰已开始融化。过了两周,他告诉我,那天哭过之后强迫感觉、强迫思维有所减轻,但那种强迫的感觉仍存在,只是已影响甚微。我便鼓励他有点不舒服不必在意,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一切会慢慢好起来。又过了几天,他打电话告诉我说,早晨醒来,他突然有种大梦初醒的感觉,而以往的睡与醒是没有明显区分的,总是一片混沌。
他的突然变化使我迷惑不解,在绕了一大圈子后,他嗫嚅地说:“你说中了……是后者……”
一个月后,他再来咨询,精神状态又不太好。他说对自己没有信心,看不到希望。我说:“近两个月的咨询你的变化是明显的,要完全恢复还需要时间。”他一听就生气地说:“好了又怎样,不好又怎样,一切都无所谓。”他又开始沉湎于消沉、无力感、无意义感中不能自拔了。最后他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今天的惨局?
心理咨询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可他突然又追究自己的病因,我感觉有些意外,是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呢?我说:“我们的分析是据你所述,还有什么别的原因,我就不知道了。”
他诡秘地看了我一眼,接着说:“还有件事我不知是不是原因。”
“说说看!”我鼓励道。
“不好说!”他拒绝了。
“那我猜猜吧,中学生的难言之隐,不是情感问题就可能是生理问题了。”我说。
沉默了一段时间,他嗫嚅地说:“你说中了……是后者……但让我再考虑考虑,明天再决定是否说出来。”我告诉他青春期的生理知识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性无知导致了很多悲剧,我还告诉他我也正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推动青春期教育活动。临走,我送他一盒青春期教育磁带。
第二天,他又来了,在绕了一大堆弯子之后,开始谈起了他十岁时的性经历。那时他家中拥挤,小姨在他家住,和他一个床两头睡。在某一天晚上,他抚摸着小姨的脚产生了性兴奋。后来就常常这样做,他觉得很紧张,渐渐懂事后,他就怕小姨被他“这样”后会怀孕,于是责骂自己是个坏蛋。再后来就形成了习惯性性自慰,他越控制,越严重,为此焦虑万分。他努力用学习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但在学习累的时候,他更渴望用性自慰来发泄沉重的心理压力,过后却更加焦虑,就这样恶性循环。于是他开始自虐,晚上不让自己睡觉,不脱衣服,把手用布条缠起来……整日像贼一样活着,就怕别人看出他的“毛病”。“这些年我真不知自己是怎样活过来的……”说着说着,他趴在桌子上失声痛哭。我这才发现他头上有那么多白发。
他终于战胜了自己,我微笑地看着他上路了。
接着就是寒假,放假前我告诉他利用这个假期与老同学多交往。年后见面,他带来了一叠与同学聚会的照片,还说假期回家写了对联,走亲访友,大家都说他变了。年后他接了一份家教,做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回农村去调养。一年之后,他给我打电话说要参加高考,正在家复习。7月,他凭良好的智力和学习基础,考上了天津的一所民办大学。2002年寒假回来,他说在大学里成绩还不错,神经类药物一点儿也不用了,也没再做咨询。高考的成功使他走向了广阔的世界。他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完全恢复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也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但他毕竟已上路了。
栏目编辑/王 莉
第一次见面,他带着怀疑的目光审视着周围的一切,对我说:“我不相信你能帮助我。”
第一次来咨询,他漫不经心地走到我身后一棵梅花前说这花不好看,花瓣上有许多皱,跟蔫了似的。然后又说墙上挂的《咨询守则》让人看着不舒服,咨询室不该挂《守则》之类拘束人的东西,应挂一幅辽阔些的风景画,画中最好有扇窗,好让人有种透气的感觉。他在屋里来回走动,表现得满不在乎。
过了一会儿,他开始翻阅报纸,自言自语地说:“心理咨询能管用吗?”我反问道:“你说呢?”“我并不太相信心理咨询,只是在家无事,随便过来看看。”我跟他聊起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状况以及咨询员的素质要求等,他听了有点儿意外:“咨询员素质要求这么高呀?”接下来,他主动聊起了弗洛伊德、尼采,以及金庸的小说、西方电影中的心理分析情节等等,似乎在考我。他不但知识面广,而且理解力强,我耐心地、充满兴趣地和他畅谈。
一个多小时后,谈话要结束时,他谈到了他自己。他说:“我找过好多医生,要么给我开个处方,要么对我说教一通。这几年的经历使我不再相信医学。我一直与人有种距离感,与你是刚认识,我对你没有信任感。我不能想像你仅仅通过谈话就能帮助我。”我说:“是的,我没有理由让你相信我,但我对你的坦言非常欣赏。”
第二次来访,他仍然对我不信任,但却对我说:“我很难受,但此时我有一种想跟你讲话的念头。”
几天以后,他又来到了咨询室。他说上次的谈话还算可以,但还是消除不掉对我的不信任感,也不相信自己还有什么希望。
“谈点儿童年趣事好吗?”我用轻松的语气把话题叉开。
“没什么趣事。小学四年级之后,我就把自己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原因吗,我不想谈。我时常感到一种莫名的力量阻止我面对正在谈论的问题。我现在跟你讨论,总觉得还有许多的心事放不下,这种力量太强,简直跟铁打的一般,我无能为力。要想思考你的话,就得不停地、非常吃力地跟那种力量做斗争,有一种被强迫的感觉。”
“你以前有过别的什么强迫感觉或行为吗?”
“唉……我不愿提这些。”停了很久,他用极小的声音说:“数过小木棒、花瓣、栅栏栏杆……你是不是说我有强迫症?”他突然急促地问。
“你怎么知道强迫症这个词儿?”我问。
“我看了好多有关心理疾病的书,但都没找到答案。”他的脸上写满了麻木与无奈,也不再期待我对他是否是强迫症的回答。
为了缓解他的阻抗,我转移了话题:“其实我上中学时也曾心理很不健康。”他抬起头看着我。“严重的自我否定使我身心俱疲,无心学习,跟家人的关系也十分僵……”我缓缓地讲述了自己中学时的心路历程。
他听着,表情非常抑郁,用手挡着眼睛,痛苦地说:“我很难受,但此时我有一种想跟你讲话的念头。”
沉默良久,他又说:“我父亲是个高级技工,他的几个弟兄都在农村,他是吃苦受累走出了黄土地。在我六岁时,要强的他把我接进城里,并告诉我,从农村出来很不容易,要好好学习,争气、争光。我为自己的家境自卑,很少和小朋友来往。小学三年级时,我读了一篇关于中科院一名女副院长的文章,说她小时候家里重男轻女,不让她上学,但她特别想上,母亲就说只要她总考第一,就让她上学。因此她比别人刻苦好几倍,总是以遥遥领先的成绩得第一。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刺激。我暗下决心,好好学习,不负父母的厚望。我不仅学习好,书法、绘画、音乐、戏剧我都爱好。”
“小小年纪就那么有志气,又能全面发展,真难得!”我真诚地说。
他对我的称赞反应漠然,依旧沉浸在他的回忆中。稍停了一会儿后,他接着说:“升初中时,我在一千多名学生中考了第20名,我进一步要求自己更加刻苦地学习。结果入学后的第一次摸底考试,我就考了全年级第二名。于是我给自己订下一个目标,要在初中四年16次期中、期末考试中得16个全年级第一。初一的四次我实现了,但我不允许自己高兴,我时时告诫自己‘骄者必败’。初二有时考第一有时考第二,初三有时考第七、第八,我想这是暂时的困难,我一定要克服它,再考第一。我特欣赏尼采的话:迷信自我,崇尚意志。我相信人脑潜力很大,大科学家也只用了几分之一的论断。但以后就再未如愿。初四以后,我越来越觉得生活没意思,周围同学都那么肤浅俗气,我跟他们谈不拢。我干的每件事都得有意义才行。每次在决定一件事前总是左右考虑,有一种无法确定的感觉。比如来做心理咨询,是否要把问题和盘托出,觉得没法确定。”他开始沉默不语。我说:“没事,画张画吧。”结果他用了40多分钟,画了一只手,画得很生动、很传神,但给人第一感觉是很痛苦,似乎是在求救。画完画后他一直不说话,临走时他问:“现在你觉得我的问题在哪儿?”
我说:“因为信息不足,我还不能对你作全面的分析,但我觉得初中的那段经历可能是一个重要而直接的原因。长期的自我压力过大,对自己过高的期望引起的失望,把学生生活的完整概念偏狭地理解为仅仅是学业,而忽视要有强健的体魄、与人广泛的交往、能享受生活的种种乐趣等等,会使人身心都受影响。”
他边听边不住地点头,并说:“我恨这个教育制度,它压制了我的自由发展。”我接下来谈到鲁迅说过的一种育人思想“先野蛮其体魄,后文明其精神”,他说,一听到这句话,就觉得非常非常喜欢。
第三次来访,他看上去精神状态不错,我正为他的变化感到欣慰,他突然对我说:“我担心你会成为无数个为我治疗失败者中的一个。”
他第三次来咨询看上去精神不错,皮鞋擦得很亮,我及时就此表扬了他。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慢慢地,他开始谈自己。“老师,上次咨询时,你谈到了自己高三的经历,我很难受,泪在眼里打圈儿。”他说,“小时候我很快乐,堂姐带我上山下河,爷爷为我做柳笛。可初一下学期开始感到思维混乱,难以自控,就像两支队伍在混战,直杀得两败俱伤,最后就出现一种瘫痪无力的思维状态,后来发展到不敢写东西,一写就像上了高速列车,没法刹住那种不停的重复性思维,非得跳车才行。可跳车多么恐惧呀!”他痛苦地说,“不过现在好多了。”
“什么时候最重,后来又是怎样减轻的?”
“你太急了,我不会短时间有起色,我不愿诉说以前的那些经历。你尽量别想干预我,我一旦觉出来,就会十分反感,我担心你会成为无数个为我治疗的失败者中的一个。”
他对外来干预的强烈反感让我感到吃惊。就这样不能急,也不能问。但我却有许多的疑惑。是什么促使他去拼命地学习?仅仅是父母教育给他的生存压力或是自幼即存的强烈的上进心?仅仅学习的焦虑就足以导致如此强烈的厌学?他为什么要那么严重地封闭自己,不交朋友,仅仅是农村孩子的自卑?也可能,但又不敢肯 定。我想起了我的督导老师的话: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他自己。于是,我说:“是的,我不了解你的全部,也不能有效地干预你。而且,我也明白,能帮助你的就是你自己,我会努力试着去更好地理解你。”
后来的几次咨询,他的精神状态时好时坏,内心世界时开时合。有时谈话稍多些,就说自己强迫思维的苗头又出来了。
我与他的父母见面后,他突然告诉我:“师生不是医患关系。”
过几天,我约他父母来访。他父母说:“他从小就爱学习,上小学时最怕的事就是不让他上学;他特喜欢看书、买书,只要放学回家晚了,准能在书摊上找到他。初中后他学习特别刻苦,同学说他下课也不出去玩,在家常看书到深夜。不知怎的,初二之后就开始不好好学习了,作业也不做。夜里睡觉很机警,大人悄悄过去,他就能听见。初二那个冬天、春天一直睡不着觉,衣服也不脱,就照神经衰弱给他治疗。这些年看过许多医生,拿来的药不管多苦,他都不折不扣地吃下。能进重点高中是全家的希望和骄傲,谁知才上了两个月就上不成了。近几次咨询回家,他脸上有了笑容,有时还开玩笑。这孩子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知道吃饭重要,一天咨询完回家,中午、晚上两次说饿,这是很久以来没有过的事。”
我告诉他父母,心理问题的复杂性、隐蔽性和持久性,需要家人用极大的耐心,帮他一起渡过难关,要给他理解,给他信心。
再接下来的几次咨询,他的情况有所好转,还带来了初中时的日记。他说他父母的来访使他明白了自己是父母交给老师的一个学生,师生不是医患关系,他减弱了阻抗,开始谈自己。
他终于大彻大悟地对我说:“我想我若不正视自己的过去就永远无法站起来。”
“我一直比较喜欢思考沉重的东西。有句话说:语言的天才却不爱说话。我觉得很像我。初一时我读完了金庸全部的武侠小说。后来,我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很吃力,找不到读武侠小说的那种痛快。但我觉得罗曼·罗兰的作品就像一首交响乐一样雄浑。我认为好的作品就应当像一条河,能成为一个整体而又不断地变化。我也读过《西方艺术史》之类的书,很难懂,却非常吸引我。我喜欢尼采自诩为太阳的那份狂热,也喜欢凡高的怪画和西方跳现代舞的那些狂人。我都觉得他们有一种超前的敏锐。虽然他们生活的年代不接受他们,但若干年后,人们会承认他们的价值。我常以这些人自比,也很自然地走向孤独。我愿与人交往若即若离,距离和残缺就是一种美。”他侃侃而谈。
我说:“你真像一个艺术评论家,读那么多书,又有自己的见解。”同时我又不禁疑问:他为什么要在这些深刻作品的困难阅读和沉重思考中去寻找一种价值感、归属感和自我认同呢?
他继续谈自己:“初中写作业,常有这样一种模式:不想学习,讨厌作业,然后找到一种动力,再次奋起。初二时的一节语文课上,突然觉得一切都没意思。接下来的一节数学考试,有一种非常强迫、非常困难的感觉,特别是选择题,简直无法确定答案。后来就觉得干什么事都有一种难确定的感觉。有一次放学回家,站在一个岔路口,好长时间想不出该走哪条路。再后来,就强迫自己数东西,见了整齐的东西就想数。还有一次在老家远远地看着我婶婶在井边挑水,就有一种想把她推下去的冲动,我自己感到恐怖极了。”
“你是不是常常觉得草木皆兵,似乎有什么可怕的事情要发生。”我回应道。
“一点不错,就是那种感觉。上了高中后就更加厌学,一到学校门口两腿就沉沉的,到了教室里,头就发紧,想呕吐。我特恨什么‘坚持就是胜利’的鬼话。我已没有任何力量去坚持,只是‘废人’一样地面对死亡而已。我都快绝望了。”他说着说着失声哭起来,边哭边说:“这些年没有一个人理解我,没有一个人!他们都说我没病,就是懒……”他越哭越伤心。过了好久,他才说,他已有好几年不哭了。
“语言有时是骗人的,许多名言的成立是有前提条件的。”我用平和的语气说。
“你说得太对了!可我却曾那么地坚信那些名言。”他用自己惨痛的经历明白了这些道理,此后他开始逆反。“我再也不稀罕那些破烂‘第一’。我愿和学习差的同学在一起。上课故意做小动作让老师抓住,到教室外罚站、挨训,我觉得我需要用这种形象来证明我不是个听话的孩子。刚开始来做咨询,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孙悟空,咨询师应是如来佛,可你好像没有如来佛的威力,所以我不信任你。但几次咨询下来,我改变了对你的看法,你对我的理解、耐心、宽容和接纳都是我从未遇到过的,这就是以柔克刚吧?”
我笑了笑,说:“你把自己比作孙悟空非常有意思,你怎么评价自己呢?”
“老子说: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我却常在自负与自卑间徘徊,而做不到自知。我似乎总生活在错觉中,比如我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可许多人却夸我这好那好;我自以为非常刚毅,却又是如此脆弱;我坚信意志的力量,却又发现意志的软弱,进而对意志完全否定;我认为为了‘大事业’可以压抑各种欲求,却又发现自己对各种欲求是如此渴望。”
“这不是错觉而是现实,每个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正是因为那些绝对化的非此即彼的看问题方式,导致了人们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其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原本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你说得太好了,以前我就总是追求完美。电影《鸦片战争》中有一句话:一个民族只有真正站起来后,才能正视自己的过去。我想我若不正视自己的过去就永远无法站起来。我想我该正视自己的过去了。”
“说得好!但生活的意义并不只是在一次次纯理性的思考中找到,而是拿自己生命中每一段行程去回答,希望你能从单纯的理性思辨中走向真实的生活。”我乘胜追击。
以后他开始在家主动做饭、洗衣、外出购物,并找到了存在的真实感。他说干完活有了一种真正的疲劳感,而不是以往烦躁不安的那种疲劳。他说自己终日麻木的大脑像一块冰已开始融化。过了两周,他告诉我,那天哭过之后强迫感觉、强迫思维有所减轻,但那种强迫的感觉仍存在,只是已影响甚微。我便鼓励他有点不舒服不必在意,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一切会慢慢好起来。又过了几天,他打电话告诉我说,早晨醒来,他突然有种大梦初醒的感觉,而以往的睡与醒是没有明显区分的,总是一片混沌。
他的突然变化使我迷惑不解,在绕了一大圈子后,他嗫嚅地说:“你说中了……是后者……”
一个月后,他再来咨询,精神状态又不太好。他说对自己没有信心,看不到希望。我说:“近两个月的咨询你的变化是明显的,要完全恢复还需要时间。”他一听就生气地说:“好了又怎样,不好又怎样,一切都无所谓。”他又开始沉湎于消沉、无力感、无意义感中不能自拔了。最后他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今天的惨局?
心理咨询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的,可他突然又追究自己的病因,我感觉有些意外,是不是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呢?我说:“我们的分析是据你所述,还有什么别的原因,我就不知道了。”
他诡秘地看了我一眼,接着说:“还有件事我不知是不是原因。”
“说说看!”我鼓励道。
“不好说!”他拒绝了。
“那我猜猜吧,中学生的难言之隐,不是情感问题就可能是生理问题了。”我说。
沉默了一段时间,他嗫嚅地说:“你说中了……是后者……但让我再考虑考虑,明天再决定是否说出来。”我告诉他青春期的生理知识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性无知导致了很多悲剧,我还告诉他我也正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推动青春期教育活动。临走,我送他一盒青春期教育磁带。
第二天,他又来了,在绕了一大堆弯子之后,开始谈起了他十岁时的性经历。那时他家中拥挤,小姨在他家住,和他一个床两头睡。在某一天晚上,他抚摸着小姨的脚产生了性兴奋。后来就常常这样做,他觉得很紧张,渐渐懂事后,他就怕小姨被他“这样”后会怀孕,于是责骂自己是个坏蛋。再后来就形成了习惯性性自慰,他越控制,越严重,为此焦虑万分。他努力用学习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但在学习累的时候,他更渴望用性自慰来发泄沉重的心理压力,过后却更加焦虑,就这样恶性循环。于是他开始自虐,晚上不让自己睡觉,不脱衣服,把手用布条缠起来……整日像贼一样活着,就怕别人看出他的“毛病”。“这些年我真不知自己是怎样活过来的……”说着说着,他趴在桌子上失声痛哭。我这才发现他头上有那么多白发。
他终于战胜了自己,我微笑地看着他上路了。
接着就是寒假,放假前我告诉他利用这个假期与老同学多交往。年后见面,他带来了一叠与同学聚会的照片,还说假期回家写了对联,走亲访友,大家都说他变了。年后他接了一份家教,做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回农村去调养。一年之后,他给我打电话说要参加高考,正在家复习。7月,他凭良好的智力和学习基础,考上了天津的一所民办大学。2002年寒假回来,他说在大学里成绩还不错,神经类药物一点儿也不用了,也没再做咨询。高考的成功使他走向了广阔的世界。他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完全恢复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也许还需要更长的时间,但他毕竟已上路了。
栏目编辑/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