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11日,爱聚公益创新机构等5家国内公益组织发布了中国基金会评价榜(2013)。评价榜根据“受尊重程度”、“行政支持力度”、“外部资源的引介情况”、“对项目执行的弹性情况”、“对项目介入适度管理情况”五项指标,调查分析了境内外所有机构(50家境内基金会和98家境外资助方)与上榜机构(14家境内基金会和8家境外资助方)的对比情况。
总体上,境内基金会在所有指标上的得分低于境外资助方(境外基金会),尤其在行政支持和资源引介方面需要着力追赶。调查还显示,亟须改善的现状是,境内基金会往往倾向于选择成熟的公益组织(NGO)合作,对处于起步或发展期的草根公益组织关注较少。
需强化:行政支持和资源引介
本次调查结果的五大评价指标的评比中,境内基金会在为公益组织引介外部资源方面得分最低,仅5.88分,远低于其他指标,与境外资助方的差距也最大。主办方认为,“不少机构期待基金会在资源共建方面做些工作,很显然境内基金会在这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事实上,公益组织在资源方面有着强烈的需求。这与当前资助机构数量较少、民间公益组织自我生存能力较弱有关系。而基金会则是公益界各种创意汇集的中心,并可以为政府机构、企业、社会资源对接公益组织提供帮助,因而可以成为捐赠者和行动者之间的中介。
社会资源研究所所长李志艳将基金会的这种角色比作“红娘”。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基金会在这方面有着更加明显的天然优势。企业基金会往往拥有更多的商业伙伴或支持资源,承担着部分企业联系公益组织,开展跨界合作的职责。
需转变:从摘果子到种树
在评价榜所获得的民间公益组织反馈中,基金会选取合伙伙伴时的“摘果子”心态也凸显出来。反映到资助行为上,有公益组织认为基金会的专业性低,对民间公益组织缺乏认知,对项目设计和执行了解不够。这种“不接地气”的资助理念往往导致境内基金会只去选择与比较成熟的公益组织合作。
应当看到,出于规范项目资金管理,传播自身品牌等诸多现实考量,这种选择优秀合作伙伴的做法本身无可厚非。但这可能导致两方面后果:合作只是出于完成规定项目的考虑,采取常规、简单的资助方式,双方并未从合作中得到共同成长;众多处于起步或成长中的草根公益组织,有潜力却难以走向成熟,不利于整体公益环境的良性发展。
评价榜联合发起人之一、新公民计划总干事蔺兆星坦言,“真正帮助NGO成长,和NGO一起来种树的基金会是少的。”他认为,基金会应当有意愿,也有责任和NGO共同浇灌一棵大树,这是一个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过程。
本刊记者采访到的多位基金会和公益组织人士表示,要改变这种“摘果子”的心态,需两者共同行动起来。基金会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转变资助理念,提升资助能力,以便更专业地扶持民间公益组织发展。同时,公益组织有必要强化能力建设,以更加积极、平等的心态寻求与基金会的有效合作。
编辑/李长海 changhai.li@wtoguide.net
总体上,境内基金会在所有指标上的得分低于境外资助方(境外基金会),尤其在行政支持和资源引介方面需要着力追赶。调查还显示,亟须改善的现状是,境内基金会往往倾向于选择成熟的公益组织(NGO)合作,对处于起步或发展期的草根公益组织关注较少。
需强化:行政支持和资源引介
本次调查结果的五大评价指标的评比中,境内基金会在为公益组织引介外部资源方面得分最低,仅5.88分,远低于其他指标,与境外资助方的差距也最大。主办方认为,“不少机构期待基金会在资源共建方面做些工作,很显然境内基金会在这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事实上,公益组织在资源方面有着强烈的需求。这与当前资助机构数量较少、民间公益组织自我生存能力较弱有关系。而基金会则是公益界各种创意汇集的中心,并可以为政府机构、企业、社会资源对接公益组织提供帮助,因而可以成为捐赠者和行动者之间的中介。
社会资源研究所所长李志艳将基金会的这种角色比作“红娘”。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基金会在这方面有着更加明显的天然优势。企业基金会往往拥有更多的商业伙伴或支持资源,承担着部分企业联系公益组织,开展跨界合作的职责。
需转变:从摘果子到种树
在评价榜所获得的民间公益组织反馈中,基金会选取合伙伙伴时的“摘果子”心态也凸显出来。反映到资助行为上,有公益组织认为基金会的专业性低,对民间公益组织缺乏认知,对项目设计和执行了解不够。这种“不接地气”的资助理念往往导致境内基金会只去选择与比较成熟的公益组织合作。
应当看到,出于规范项目资金管理,传播自身品牌等诸多现实考量,这种选择优秀合作伙伴的做法本身无可厚非。但这可能导致两方面后果:合作只是出于完成规定项目的考虑,采取常规、简单的资助方式,双方并未从合作中得到共同成长;众多处于起步或成长中的草根公益组织,有潜力却难以走向成熟,不利于整体公益环境的良性发展。
评价榜联合发起人之一、新公民计划总干事蔺兆星坦言,“真正帮助NGO成长,和NGO一起来种树的基金会是少的。”他认为,基金会应当有意愿,也有责任和NGO共同浇灌一棵大树,这是一个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过程。
本刊记者采访到的多位基金会和公益组织人士表示,要改变这种“摘果子”的心态,需两者共同行动起来。基金会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转变资助理念,提升资助能力,以便更专业地扶持民间公益组织发展。同时,公益组织有必要强化能力建设,以更加积极、平等的心态寻求与基金会的有效合作。
编辑/李长海 changhai.li@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