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7分钟,这是从成都到青城山所需的时间,这是一个让人不可思议的飞一般的速度。
2010年5月12日,在一列开往都江堰的和谐号动车组上,成都市政府、成都铁路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过一年半建设,“5·12”地震以后四川开建的首个铁路项目——成都至都江堰铁路(以下简称“成灌快铁”)正式开通运营。至此,成都中心城区与郫县、都江堰之间形成了一条快速铁路走廊,从成都二环路上的火车北站到青城山最快仅仅需要27分鐘。这也是国内第一条市域快速铁路,成都将跻身国际大都市,成为国际性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
今年的5月12日,成灌快铁正式开通运行满一周年了。记者从成都铁路局获悉,从2010年5月12日至今年的5月12日,成灌快铁日均发车39列载客1.74万人次。也就是说,目前至少有700多万人体验到了这个速度。
成都市交委轨道处处长杜进有用一句话为成灌快铁打了个总结:成灌快铁是一种最符合国情和成都特色的交通方式,正点、便捷、舒适、低碳、配套完整,完善了成都市的综合交通体系。
记者在火车北站采访乘客王小姐。王小姐家住郫县,在成都中心城区上班,每天,她都要乘坐成灌快铁往返家和单位之间。“以前开车,下班高峰又堵,时间浪费多,油费也遭不住。”试过成灌快铁后,王小姐就毫不犹豫地将车空置起来了,“别的不说,坐快铁省心啊,不堵车”。
成灌快铁也为沿线的生意人带来了希望。在距离成灌快铁犀浦站约1500米处,有一家名叫“沱水湾”的农家乐度假村。老板黄燕介绍说,2008年、2009年,遭受了汶川地震和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开张两年的“沱水湾”经营状况陷入绝境。
“一直熬,就希望总会好起来的。”在那两年里,看到门前不远的成灌快铁建设工地,想着报纸、电视台所宣传的成灌快铁所带来的好处,黄燕将其视为“救命稻草”,盼望着这条铁路通车以后,自己也能沾到光,让农家乐起死回生。不负黄燕所望,2010年5月,一列列“和谐号”动车组正式开上了成灌快铁,“沱水湾”的生意也随着和谐号的车轮滚滚而来。
据黄燕粗略计算,2010年,较2008和2009年,“沱水湾”的接待量每个月都比同期平均增长3000人次左右,由此带来月营业额上升幅度达到30%至40%,换算成具体的数额就是15万元左右。这样的好势头,一直延续到现在。
为什么说黄燕的生意好和成灌快铁分不开呢?那是因为月增的3000人次客流中,大多数不是土生土长的犀浦人,他们是在“5·12”地震以后,随着成灌快铁建设才到快铁沿线购房置业的人。如今,这部分“随快铁迁徙”的人占到农家乐客流量的20%至30%。
700多万人不仅体验到飞一般的速度,也同时享受到了随之带来的田园城市生活体验。因为,除了客运,成灌快铁更是一条景观铁路。
成灌快铁大部分路段都在田间穿梭,春有油菜花开,欣欣向荣;秋有稻米成熟,丰收在望。都江堰、青城山旅游恢复,成灌快铁也出力不少。今年1至3月,都江堰、青城山景区的旅游人数达到47.82万人次,同比增长30%以上。以成都铁路局今年最近的统计数据为例,今年清明节小长假期间,成灌快铁最高一天运送旅客4万人次。
快铁,让整个四川“飞一般”——
27分钟,这是从成都到青城山所需的时间;40分钟,这是从成都到绵阳所需的时间;1个小时,这是成都到重庆所需的时间;2个小时,这是成都到西安所需要的时间;4个小时,已经足够火车从成都开到郑州;6个小时,已经从成都赶到了天安门广场……
这样的图景已经不远。
*总揽
自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曾经的四川系“北走秦凤,有铁山剑门之雄;东下荆襄,有瞿塘滟滪之险;南通六诏,有泸水大峨之奇;西控吐蕃,有石门崆峒之障”的“四塞之国”。崎岖艰难的蜀道,曾经阻隔了天府之国与外界的往来,阻断了四川通江达海的梦想。
而今天,“蜀道难”已成为过去。四通八达的铁路线把四川盆地与外界联系起来,铁路运输成为进出四川盆地的首选运输方式;全省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正在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功能完善、通行便捷的公路运输网络;航空运输发展迅速,已基本形成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为枢纽中心、涵盖省内和西藏地区的轮辐式航线网络布局;以提高出川水运通道能力为基础,以加快主要港口建设为重点的四川航运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基本构建起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水运网络雏形。
21世纪,四川迎来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个高潮,通信、能源、水利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
2010年5月12日,在一列开往都江堰的和谐号动车组上,成都市政府、成都铁路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经过一年半建设,“5·12”地震以后四川开建的首个铁路项目——成都至都江堰铁路(以下简称“成灌快铁”)正式开通运营。至此,成都中心城区与郫县、都江堰之间形成了一条快速铁路走廊,从成都二环路上的火车北站到青城山最快仅仅需要27分鐘。这也是国内第一条市域快速铁路,成都将跻身国际大都市,成为国际性的区域枢纽和中心城市。
今年的5月12日,成灌快铁正式开通运行满一周年了。记者从成都铁路局获悉,从2010年5月12日至今年的5月12日,成灌快铁日均发车39列载客1.74万人次。也就是说,目前至少有700多万人体验到了这个速度。
成都市交委轨道处处长杜进有用一句话为成灌快铁打了个总结:成灌快铁是一种最符合国情和成都特色的交通方式,正点、便捷、舒适、低碳、配套完整,完善了成都市的综合交通体系。
记者在火车北站采访乘客王小姐。王小姐家住郫县,在成都中心城区上班,每天,她都要乘坐成灌快铁往返家和单位之间。“以前开车,下班高峰又堵,时间浪费多,油费也遭不住。”试过成灌快铁后,王小姐就毫不犹豫地将车空置起来了,“别的不说,坐快铁省心啊,不堵车”。
成灌快铁也为沿线的生意人带来了希望。在距离成灌快铁犀浦站约1500米处,有一家名叫“沱水湾”的农家乐度假村。老板黄燕介绍说,2008年、2009年,遭受了汶川地震和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开张两年的“沱水湾”经营状况陷入绝境。
“一直熬,就希望总会好起来的。”在那两年里,看到门前不远的成灌快铁建设工地,想着报纸、电视台所宣传的成灌快铁所带来的好处,黄燕将其视为“救命稻草”,盼望着这条铁路通车以后,自己也能沾到光,让农家乐起死回生。不负黄燕所望,2010年5月,一列列“和谐号”动车组正式开上了成灌快铁,“沱水湾”的生意也随着和谐号的车轮滚滚而来。
据黄燕粗略计算,2010年,较2008和2009年,“沱水湾”的接待量每个月都比同期平均增长3000人次左右,由此带来月营业额上升幅度达到30%至40%,换算成具体的数额就是15万元左右。这样的好势头,一直延续到现在。
为什么说黄燕的生意好和成灌快铁分不开呢?那是因为月增的3000人次客流中,大多数不是土生土长的犀浦人,他们是在“5·12”地震以后,随着成灌快铁建设才到快铁沿线购房置业的人。如今,这部分“随快铁迁徙”的人占到农家乐客流量的20%至30%。
700多万人不仅体验到飞一般的速度,也同时享受到了随之带来的田园城市生活体验。因为,除了客运,成灌快铁更是一条景观铁路。
成灌快铁大部分路段都在田间穿梭,春有油菜花开,欣欣向荣;秋有稻米成熟,丰收在望。都江堰、青城山旅游恢复,成灌快铁也出力不少。今年1至3月,都江堰、青城山景区的旅游人数达到47.82万人次,同比增长30%以上。以成都铁路局今年最近的统计数据为例,今年清明节小长假期间,成灌快铁最高一天运送旅客4万人次。
快铁,让整个四川“飞一般”——
27分钟,这是从成都到青城山所需的时间;40分钟,这是从成都到绵阳所需的时间;1个小时,这是成都到重庆所需的时间;2个小时,这是成都到西安所需要的时间;4个小时,已经足够火车从成都开到郑州;6个小时,已经从成都赶到了天安门广场……
这样的图景已经不远。
*总揽
自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曾经的四川系“北走秦凤,有铁山剑门之雄;东下荆襄,有瞿塘滟滪之险;南通六诏,有泸水大峨之奇;西控吐蕃,有石门崆峒之障”的“四塞之国”。崎岖艰难的蜀道,曾经阻隔了天府之国与外界的往来,阻断了四川通江达海的梦想。
而今天,“蜀道难”已成为过去。四通八达的铁路线把四川盆地与外界联系起来,铁路运输成为进出四川盆地的首选运输方式;全省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正在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功能完善、通行便捷的公路运输网络;航空运输发展迅速,已基本形成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为枢纽中心、涵盖省内和西藏地区的轮辐式航线网络布局;以提高出川水运通道能力为基础,以加快主要港口建设为重点的四川航运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基本构建起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水运网络雏形。
21世纪,四川迎来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个高潮,通信、能源、水利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