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养牛业是畜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养牛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巩固和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繁荣市场,扩大对外贸易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养牛生产中,必须做好牛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文章主要介绍了牛口蹄疫、牛水疱性口炎等常见传染病的症状与防治方法。
关键词:传染病;重要因素;防治方法;
前言
随着牛业的发展,牛群的扩大,牛的疾病也逐渐增多,且复杂多样,尤其是牛的传染病,如果控制不当不仅会对牛场和专业户的生产带来严重损失,而且直接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掌握牛的传染病防治技术,切实做好防治工作是减少经济损失,快速发展牛业的重要环节。牛传染病的流行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牛群三个环节相互联系而造成的。因此,采取适当的防疫措施来消除或切断造成流行的三个环节的相互连接,就会有效阻断使传染病的传播。這些措施包括“养、防、检、治”4个基本原则的综合性措施,可以分为平时性的预防和发生传染病时的扑灭。
1 牛口蹄疫
口蹄疫是发生于牛、羊、猪等偶蹄家畜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牛的易感性最高,临床特征为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出现水疱和烂斑,传染性极强。
1.1 发病症状 潜伏期2—4天。病牛以口腔黏膜出现水疱为主要特征。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委顿,闭口流涎。1—2天后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膜发生水疱,其后,水疱破溃,形成边缘不整的红色烂斑。趾间及蹄冠皮肤出现热、肿、痛等症状,继而发生水疱、烂斑.病 牛跛行。如果蹄部继发细菌感染,局部化脓坏死,则会延长病程,甚至导致蹄匣脱落。病牛的乳头皮肤有时也可出现水疱、烂斑。哺乳犊牛患病时,常呈现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症状而突然死亡,病死率高达5%~10%。
1.2 发病规律 病毒大量存在于水疱皮和水疱液中,病牛的粪尿、乳汁、精液、口涎、眼泪和呼出气体中也有病毒。病牛症状消失后5个月,其唾液中仍可能存在病毒。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进入易感牛的消化道、呼吸道或损伤的皮肤黏膜而感染发病。污染的空气、草料、饮水以及饲养和运输工具可传播病毒。鸟和风可携带被污染物长距离传播病毒。该病流行猛烈,2—3 天内即可波及全群,发病率很高,但死亡率低,不到1%,冬季多发,夏季较平稳。
1.3 防治方法 在该病的常发区,对猪、牛、羊等易感动物接种口蹄疫疫苗。牛、羊、驼接种A、O双价弱毒疫苗,猪接种强毒灭活疫苗或猪专用的0型弱毒苗。所用疫苗的病毒型必须与当地流行的病毒型相一致,否则不能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的发生和流行。发生口蹄疫时,立即划定疫区,严格封锁,就地扑灭,并上报主管部门。对疫点内的猪、牛、羊进行检疫,对被感染的动物一律进行扑杀、销毁或深埋。对疫点周围和疫点内未感染的猪、牛、羊,立即接种口蹄疫疫苗。污染的圈舍、饲槽、工具和粪便用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最后一头病畜被扑杀14天后,无新病例出现,经彻底消毒并报主管部门后,方可解除封锁。
2 牛水疱性口炎
牛水疱性口炎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特征症状为在舌面发生水疱,偶见侵害蹄部和乳房皮肤。
2.1 发病症状 潜伏期3~5天。病牛出现高热,食欲减退,反刍减少。舌、唇黏膜上出现米粒大的小水疱,而后彼此融合形成蚕豆大的大水疱,内含黄色透明液体。水疱破溃后遗留边缘不整的鲜红色烂斑。病牛大量流涎.呈引缕状垂于口角。有的在蹄部和乳房皮肤上也发生水疱。病程1~2周,转归良好。
2.2 发病规律 病毒随水疱液和唾液排出。健康牛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污染的饲料、饮水和昆虫叮咬传播该病。该病多呈点状散发,常发生于夏季和秋初。
2.3 防治方法 发病后应隔离病牛和可疑病牛。并封锁疫区,用2%~4%氢氧化钠溶液为污染的牛舍、场地和用具等消毒。对发病牛加强护理,有助于病牛康复。如口腔黏膜有烂斑时,可用0.1%高锰酸钾水冲洗口腔,而后涂抹碘甘油。同时应饲喂易消化的饲草饲料;该病的发生是由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牛)3个环节组成,缺一不可。因此,在日常养殖工作中,要紧紧围绕这3个环节,加强饲养管理;只有采取全面的、积极有效方法,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3 平时性的预防
3.1 加强饲养管理牛发病与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极大 牛是反刍动物,与单胃 动物相比,其消化特殊性重要表现在前胃的消化。为了提高牛的抵抗力,使牛群健康发展,饲料要搭配合理,调制得当。饲料多样化是满足牛生长发育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是增强牛抗病能力的物质基础。但要防止暴饮暴食,严禁喂发霉腐烂的饲料,以防引起消化不良、中毒等。不可一次饲喂过多易膨胀的干料或难以消化的饲料,以防积食;也不可饲喂变质青绿饲料,以免引起消化机能紊乱。要保证草料、饲槽、饮水以及圈舍的洁净,创造舒适的环境,保障牛的健康。
3.2 严格消毒制度 养牛场要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其目的是消灭外界环境中被传染
源污染的病原体。它是通过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传染病发生或阻止其继续蔓延的一项重要措施。牛场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以下几种:
参考文献
[1] 张俭伟.牛轮状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8(1):200—203.
[2] 冯宝海,宋玲玲.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293—295.
关键词:传染病;重要因素;防治方法;
前言
随着牛业的发展,牛群的扩大,牛的疾病也逐渐增多,且复杂多样,尤其是牛的传染病,如果控制不当不仅会对牛场和专业户的生产带来严重损失,而且直接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掌握牛的传染病防治技术,切实做好防治工作是减少经济损失,快速发展牛业的重要环节。牛传染病的流行是由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牛群三个环节相互联系而造成的。因此,采取适当的防疫措施来消除或切断造成流行的三个环节的相互连接,就会有效阻断使传染病的传播。這些措施包括“养、防、检、治”4个基本原则的综合性措施,可以分为平时性的预防和发生传染病时的扑灭。
1 牛口蹄疫
口蹄疫是发生于牛、羊、猪等偶蹄家畜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牛的易感性最高,临床特征为口腔黏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出现水疱和烂斑,传染性极强。
1.1 发病症状 潜伏期2—4天。病牛以口腔黏膜出现水疱为主要特征。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委顿,闭口流涎。1—2天后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膜发生水疱,其后,水疱破溃,形成边缘不整的红色烂斑。趾间及蹄冠皮肤出现热、肿、痛等症状,继而发生水疱、烂斑.病 牛跛行。如果蹄部继发细菌感染,局部化脓坏死,则会延长病程,甚至导致蹄匣脱落。病牛的乳头皮肤有时也可出现水疱、烂斑。哺乳犊牛患病时,常呈现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症状而突然死亡,病死率高达5%~10%。
1.2 发病规律 病毒大量存在于水疱皮和水疱液中,病牛的粪尿、乳汁、精液、口涎、眼泪和呼出气体中也有病毒。病牛症状消失后5个月,其唾液中仍可能存在病毒。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进入易感牛的消化道、呼吸道或损伤的皮肤黏膜而感染发病。污染的空气、草料、饮水以及饲养和运输工具可传播病毒。鸟和风可携带被污染物长距离传播病毒。该病流行猛烈,2—3 天内即可波及全群,发病率很高,但死亡率低,不到1%,冬季多发,夏季较平稳。
1.3 防治方法 在该病的常发区,对猪、牛、羊等易感动物接种口蹄疫疫苗。牛、羊、驼接种A、O双价弱毒疫苗,猪接种强毒灭活疫苗或猪专用的0型弱毒苗。所用疫苗的病毒型必须与当地流行的病毒型相一致,否则不能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的发生和流行。发生口蹄疫时,立即划定疫区,严格封锁,就地扑灭,并上报主管部门。对疫点内的猪、牛、羊进行检疫,对被感染的动物一律进行扑杀、销毁或深埋。对疫点周围和疫点内未感染的猪、牛、羊,立即接种口蹄疫疫苗。污染的圈舍、饲槽、工具和粪便用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最后一头病畜被扑杀14天后,无新病例出现,经彻底消毒并报主管部门后,方可解除封锁。
2 牛水疱性口炎
牛水疱性口炎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特征症状为在舌面发生水疱,偶见侵害蹄部和乳房皮肤。
2.1 发病症状 潜伏期3~5天。病牛出现高热,食欲减退,反刍减少。舌、唇黏膜上出现米粒大的小水疱,而后彼此融合形成蚕豆大的大水疱,内含黄色透明液体。水疱破溃后遗留边缘不整的鲜红色烂斑。病牛大量流涎.呈引缕状垂于口角。有的在蹄部和乳房皮肤上也发生水疱。病程1~2周,转归良好。
2.2 发病规律 病毒随水疱液和唾液排出。健康牛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污染的饲料、饮水和昆虫叮咬传播该病。该病多呈点状散发,常发生于夏季和秋初。
2.3 防治方法 发病后应隔离病牛和可疑病牛。并封锁疫区,用2%~4%氢氧化钠溶液为污染的牛舍、场地和用具等消毒。对发病牛加强护理,有助于病牛康复。如口腔黏膜有烂斑时,可用0.1%高锰酸钾水冲洗口腔,而后涂抹碘甘油。同时应饲喂易消化的饲草饲料;该病的发生是由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牛)3个环节组成,缺一不可。因此,在日常养殖工作中,要紧紧围绕这3个环节,加强饲养管理;只有采取全面的、积极有效方法,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3 平时性的预防
3.1 加强饲养管理牛发病与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极大 牛是反刍动物,与单胃 动物相比,其消化特殊性重要表现在前胃的消化。为了提高牛的抵抗力,使牛群健康发展,饲料要搭配合理,调制得当。饲料多样化是满足牛生长发育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是增强牛抗病能力的物质基础。但要防止暴饮暴食,严禁喂发霉腐烂的饲料,以防引起消化不良、中毒等。不可一次饲喂过多易膨胀的干料或难以消化的饲料,以防积食;也不可饲喂变质青绿饲料,以免引起消化机能紊乱。要保证草料、饲槽、饮水以及圈舍的洁净,创造舒适的环境,保障牛的健康。
3.2 严格消毒制度 养牛场要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其目的是消灭外界环境中被传染
源污染的病原体。它是通过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传染病发生或阻止其继续蔓延的一项重要措施。牛场常用的消毒方法有以下几种:
参考文献
[1] 张俭伟.牛轮状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8(1):200—203.
[2] 冯宝海,宋玲玲.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293—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