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山水散文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ehehe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山水散文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在中国古代山水散文发展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从文化视角和文学视角对宋代山水散文进行研究。
  一、宋代记体山水文的内容书写和文体类型
  受到唐代以及东晋南朝时期记体山水文的创作经验影响,宋代记体山水散文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而所谓山水散文,主要就是对山水景色以及作者游览感受进行描写的一种方法。
  (一)单篇山水散文中对于名山大川的描写
  相比于晋唐时期的山水散文,宋代时期的单篇山水散文,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在文体形式内容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与此同时,作者的身份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在东晋南期,山水散文的作者及内容大多是以当时的佛、道教徒和名山为主。中唐时期山水散文作家已经不再局限于道教徒或者是佛教徒,如柳宗元以及元杰等,都是较为典型的代表,且书写对象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名气不显的小山水。
  而宋代文人在对名山大川进行书写时,继承了晋代和唐代的书写方式。首先,宋人在山水散文的书写方面,与东晋文人类似,好将名山大川作为写作对象。其次,宋人并不拘泥于名山大川,其在写作当中也学习了唐代人文的书写习惯,经常会对一些小的景观进行描写。例如,在一些单篇山水散文当中,经常会看到宋人对大山大水中的一个小景观进行描写,或者是对其周围的一些景观实施延展性描写。例如,宋代有关庐山的散文,概括性描写的作品有《游庐山记》等,而更多的则是选取小景观进行书写的文章,如《归来馆记》《识山堂记》等。这种针对小景观进行详细描写的散文,往往会比一些全景书写的散文更有深度。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大景观就是由无数小景观组合而成的,如果失去了小景观,那么大景观的整体形象也会出现韵味缺失的情况。而在大景观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小景观进行描写,更有助于山水整体形象的形成与发展。
  (二)专门性的山水散文
  虽然单篇山水散文对于小景观的描写更加细致,但受到篇幅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散文往往无法将山水名胜的形象全面地呈现出来。而专门性山水散文则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个山川河流进行全面的了解。在宋代,由于其土地资源辽阔,涉及诸多具有较大规模的山水名胜,因此这也为宋人山水散文的撰写提供了支持。例如,《龟山志》《九华山新录》等,这些散文具有清晰的结构,而且信息更加完整、全面,这种描写优势是单篇山水散文无法比拟的。
  二、宋代山体散文的文法及写景创新
  宋代经济繁荣,国民生活水平较高,文人墨客崇尚山水游览,从而诞生了诸多山水散文。这些散文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山水之美进行了充分展现,在实现对前人作品及方法有效创新的同时,也为后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朝夕四时之变
  宋代山水散文在撰写的过程中,都会在全文当中设置一个主线,例如,将时间作为主线,对某处景色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进行描写;将游览踪迹作为主线,对游览过程中的景色变化进行描写;以方位为主线,对各方位的景色进行描写;等等。将时间作为主线的山水散文作品,其在景色描写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根据时间的流动,对景色的变化进行展现,包括阴晴变化、朝夕变化等等。例如《苍梧台记》,作者沈括就对日出前后游览苍梧山的所见所感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其在黎明前开始登苍梧山,看到了苍梧山日出的整个过程。起初,在太阳升起之前,其并没有对自身登览进度加以描写,只是交代光线昏暗,远方的景观还是一片混沌。而在太阳升起之后,作者通过“光影仰射”以及“隙丽上指”明确了自身的登览位置,表示自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区域,随后,沈括又对太阳升起之后,山上以及海洲的景观进行了描述,从中体现了时间变化对苍梧山以及周围景色的影响,同时也对其登览苍梧山的进度进行了暗示,整篇散文的构思可谓绝妙。
  与此同时,在宋代散文当中,以月夜游览为主题的散文作品也较为常见。如《赤壁赋》《中秋游石湖记》等,都是对夜色下山水景观的描写。且一些文人会将月亮的推移作为描写的主线,对夜间各时段的山水景象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如《石洞记》就描写了月圆之夜作者与友人在溪潭之上宴饮,感受山水清幽带来的意趣。在作者描写中,其对月亮升降的描写,不仅写出了相应的时段的景色变化,同时还用景色变化对时间的推移进行了展现,实现了时间与景色的紧密结合。
  而除了对一天之中山水景色的变化进行描写,宋人还擅长运用对比手法对景色的季节变化以及阴晴变化进行描写。如《重游骑冈记》,将甲子日作为界限,对骑冈晴日和雪后的景色变化进行了描写,其通过对比手法对所在区域景观的四时之变进行了展现,体现了山水四时皆美的观念。
  (二)静态观览与移步换景
  第一,静态观览。正常情况下,山水整体形象需要观赏之人处于景观之外进行概览,或者是远观才能产生更为真切的感受。而采用眺览的方式对山水景观进行欣赏,往往不会出现过分拘泥于细小之物的情况,如花、草、树、木等,更多地则会应用“以类相从”或者按照方位顺序的方式进行景色的描写。这种描写方法,能够将山水当中的各种景观串联成一幅独立、完整的山水画面,大大增强了各类景观的协调性和统一性。例如《秦潭记》,作者仅用了寥寥几句就对秦潭周围景观进行了勾勒。之所以会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描写,主要是由于很多观览之人都是以静态的方式对周围山水进行观览的,而在观览者自身关联位置不发生改变时,其看到的景色往往也是没有变化的,所以就出现了观景之后,作者大多会按照方位顺序对周围景观进行描写的情况,这种描写方法能够让人更为直观地感受作者看到的景观环境。但在应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虽然景色描写较为全面,能够保证整体感,但也容易出现重点不突出的情况,也因此,宋代山水散文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改变了这种描写方法,在山水散文撰写中,已经可以突出重点,并做到详略有致。如《玉髓泉记》,其主要利用总分结构来描写山间泉石,不仅详略有致,主次相从,能够让人准确把握重点,还能帮助人们大致地了解其中山水的整体形象。
  除此之外,宋代山水散文还经常会采用衬托的方法对山水之姿进行描写。例如《盘古山记》,不仅对山中茂盛的草木以及盘区的山路进行了描写,还对自身登览时的所见所感进行了展现,使得山中迷人景色得到了有效的衬托。
  而应用游踪或者是时间作为主线进行叙写的山水散文,其行文结构较为单一,且模式化特征明显。针对这种弊病,两宋时期的作家进行了适当的纠正和创新,从而诞生了一些新的行文结构和线索。例如,杨万里的《严州聚山堂记》,就对以往山水散文的写景模式进行了突破,作者对自身乘舟途中的景色进行了描写,利用乘舟时自身的心情变化作为描写的主线,在串联景色的同时,也体现了景观对人们心情的影响,给人们以非常深刻的印象。
  而除了描写主线,杨万里还在遣词用句方面进行了创新。如《张希房山光楼记》,其中不仅对视野拓展当中的景物排列进行了描写,同时还对一些细节景物作了交代,其词语应用流畅自然,实现了观览视角与细部景物的有机融合,表现出极高的写景水平。
  第二,移步换景。宋人在山水散文撰写当中,经常会将游踪对景色变化进行串联。而应用这种主线进行撰写时,常用的描写方法就是“移步换景”,对这种方法进行应用,能够将作者游览期间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凸显出来,并且可以实现景色变化的自然流畅。
  而在“移步换景”的过程中,有通过动词來带出景观描写的,也有通过里程词来影响景观变化的。如《游径山记》,就应用动词串联,对自身作者的游踪进行描写,其景色描写随着游踪变化而变化,而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描写非常细致,为人们充分展现了作者游览径山时的所见所闻。
  三、结语
  宋代山水散文独具特色,对其加强研究,对于现代文学的发展与创新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相关领域应该对宋代山水散文给予高度重视,要不断增加相关内容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以此来推动现代山水散文的发展。
其他文献
凌叔华,作为现代文学历史中一位重要的女作家,是“新闺秀派”的代表人物。1923年,她的作品刊载在《晨报》副刊上,后又在《新月》《现代评论》等著名杂志上发表作品。本文将围绕着当时的社会、文化对于凌叔华在儿童文学创作上的影响、凌叔华儿童文学创作的特点等方面,试图真正地认识到凌叔华儿童文学创作所特有的,依然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新浪潮中成长起来的独特气质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凌叔华的关注点都在“闺
期刊
目的 研发建立三维虚拟现实(VR)肝肿瘤模型,使个体肝脏CT数据可在VR环境中显示、测量和操控.方法 利用患者CT二维影像数据建立肝肿瘤三维模型,将其导入虚拟平台--Dextrobeam,在VR环境中对模型进行虚拟肝切除,并评价其临床价值.结果 成功建立三维肝脏及其肿瘤模型,并可在VR环境中进行虚拟肝切除;共有38例肝肿瘤患者接受行肝切除术(21例行右半肝切除术、14例行左半肝切除术、3例行扩大右
患者 女性,45岁,因活动后胸闷、心悸、气短3年,加重伴无法平卧3个月于2008年7月6日人院.既往有重症肌无力病史3年,口服溴吡斯的明等药物.体格检查:贫血貌,双睑下垂,构音障碍,端坐呼吸;听诊左肺呼吸音明显减弱,二尖瓣、主动脉瓣听诊区可闻及Ⅱ/6级舒张期杂音.心脏超声提示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二尖瓣中度狭窄合并中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合并轻度狭窄、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左侧胸腔大量积液
期刊
文学巨著《红楼梦》是一部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描述了上层贵族社会人们的日常起居以及精神文化活动。据统计,《红楼梦》中共有四百九十三处与茶有关的描述,包括茶的品类介绍、泡茶的器具、烹茶方法以及用水、喝茶的一些禁忌等。其中自然少不了咏茶,与茶相关的吟诗作对多达十余处,在小说创作中颇为罕见,所以有人这样说:“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一、通过茶描写人物身份、地位的迥异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
期刊
目的 回顾性总结髋臼周围转移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2000年7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43例髋臼转移瘤患者进行随访.术前21例有明确原发灶,10例活检证实转移瘤,其余12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转移瘤.12例为孤立性转移灶,31例为多发骨转移.采用刮除术35例,整块切除8例.重建方式包括骨水泥型全髋置换或网杯加固髋臼+全髋置换12例,带翼网杯+全髋置换16例,斯氏针骨水泥加固髋臼顶、网杯+全髋置换7例,可
目的 对改良经椎弓根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2000年6月至2003年6月共收治26例胸腰段陈旧性骨折后凸局部畸形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21~42岁,平均30.6岁.均采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路径,切除后凸顶点(包括伤椎后上角和伤椎上方椎间盘),截骨矫正手术前、后进行系统影像学检查,测量胸腰段Cobb角的变化;手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出
我虽长在华北,却生在黔南,对云贵地区总有种说不清的感觉。儿时上语文课印象最深的两篇文章,一是阿来的《一滴水经过丽江》,读毕只想赶快去玉龙雪山和四方城看看;另一篇就是汪曾祺的《昆明的雨》,边读边想那倒悬的仙人掌及乒乓球大的火炭梅,心思也从少雨干热的北方飘散,重聚于未曾踏足的西南边陲所在。之后数次阅读,那股“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的雨味总是扑面而来,为平淡无味的日子徒然增色。  一、惬意的生活 
期刊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介入治疗创伤虽小,但处理难度大,易堵塞血管或遗留病变;传统外科手术需置换人工血管,吻合口多,心肺转流技术复杂.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我们为5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了深低温停循环下支撑型人工血管植入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1998年10月至2007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脏外科收治的51例HAM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治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男性10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44岁,症状以腹部肿块(33例)和腹部疼痛不适(15例)为主,少数表现为发热(2例).肿瘤由血管、平滑肌和脂肪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HMB-
目的 研究中低位直肠癌系膜环周切缘癌浸润(CMI)的存在规律,提高CMI检出率.方法 采用HE染色病理大组织切片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41例中低位直肠癌系膜CMI的情况,其中女性20例,男性21例,年龄33~77岁,平均年龄59.5岁.结果 HE染色切片CMI阳性率为21.9%,免疫组织化学CK20、CDX2、MMP7切片阳性率分别为29.3%、31.7%和26.8%,两种方法联合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