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新课程改革下教学评价的理念,教学评价的要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对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7 -01
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相应的方式方法对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应如何来评价?
一、构建新理念
生物新课程要求评课的新理念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二是促进教师的成长;三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
1. 关注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下,评课的视角与视点应是能否让大多数学生甚至每一个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和有效发展。学生知识的增长、学习方法的获得、技能的训练、智力的发展、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价值观的形成和学生学习兴趣及其变化等,都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所在。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教学设计就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
2.强调教师成长理念
促进教师成长也是新课程听课评课的新理念之一。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听课评课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成长是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师的成长提升了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长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师个体生命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更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3.重视“以学论教”的理念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是在处理课堂中一系列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的,这些活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
二、把握三要素
1.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包括学习活动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就是要求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必须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沉闷走向活泼。评价时看班级中的全体学生是否积极投入学习,主动思考问题;看教师是否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给学生以学习轻松自由、乐趣无限的感觉;看教师是否能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去。
参与的广度:(1)看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学习特别是有效学习的人数。(2)看每一个学生能否主动地调动每一个感官,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嘴”,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3)看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拥有自由权力的广度,包括学习时间学习的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
参与的深度: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程度与思考探究的质量生成度。
(1)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程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是学习的主体,还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剧”的“配角”或“观众”、“听众”;学生是否有情绪的安全感、自信心、归宿感,敢于想象,畅所欲言;学生是否拥有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时空,能否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主动构建新知识。(2)师生、生生互动有效度。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倾听、交流与表达不同意见,使讨论深化。(3)学生提出与解决问题的深刻程度。学生能否有根据地提出与解决问题,尤其是有创意的问题。
参与的自觉度:学生学习的自觉程度可从两个指向观察:(1)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态度情绪。如学习准备状态、学习热情、兴趣、注意状态、自信心、进取心、挑战困难的决心等。(2)学习行为:听讲、记录、参与讨论的发言深度、与同伴合作的程度等。
2.思维的激活度。即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教学方法、学习活动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是否能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在学习中逐步得到发展提高。
所以,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以教材为平台,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3.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即要求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必须从过去重认知轻情感、重结论轻过程、重教书轻育人中转化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7 -01
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相应的方式方法对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应如何来评价?
一、构建新理念
生物新课程要求评课的新理念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二是促进教师的成长;三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为参考,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
1. 关注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下,评课的视角与视点应是能否让大多数学生甚至每一个学生实现有效学习和有效发展。学生知识的增长、学习方法的获得、技能的训练、智力的发展、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价值观的形成和学生学习兴趣及其变化等,都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所在。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教学设计就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
2.强调教师成长理念
促进教师成长也是新课程听课评课的新理念之一。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听课评课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成长是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师的成长提升了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成长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师个体生命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更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3.重视“以学论教”的理念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即使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正如叶澜教授所指出的: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是在处理课堂中一系列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的,这些活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
二、把握三要素
1.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包括学习活动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就是要求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必须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沉闷走向活泼。评价时看班级中的全体学生是否积极投入学习,主动思考问题;看教师是否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给学生以学习轻松自由、乐趣无限的感觉;看教师是否能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去。
参与的广度:(1)看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学习特别是有效学习的人数。(2)看每一个学生能否主动地调动每一个感官,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嘴”,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3)看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拥有自由权力的广度,包括学习时间学习的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
参与的深度: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程度与思考探究的质量生成度。
(1)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程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是学习的主体,还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剧”的“配角”或“观众”、“听众”;学生是否有情绪的安全感、自信心、归宿感,敢于想象,畅所欲言;学生是否拥有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时空,能否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主动构建新知识。(2)师生、生生互动有效度。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倾听、交流与表达不同意见,使讨论深化。(3)学生提出与解决问题的深刻程度。学生能否有根据地提出与解决问题,尤其是有创意的问题。
参与的自觉度:学生学习的自觉程度可从两个指向观察:(1)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态度情绪。如学习准备状态、学习热情、兴趣、注意状态、自信心、进取心、挑战困难的决心等。(2)学习行为:听讲、记录、参与讨论的发言深度、与同伴合作的程度等。
2.思维的激活度。即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教学方法、学习活动是否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是否能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在学习中逐步得到发展提高。
所以,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以教材为平台,充分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3.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即要求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必须从过去重认知轻情感、重结论轻过程、重教书轻育人中转化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