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fh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伴不全四肢瘫的疗效. 方法 44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伴不全四肢瘫患者,先侧卧位局部麻醉,经后正中切口暴露脱位节段的上椎板上缘至下椎板下缘,采用撬拨复位技术解除关节突的交锁;复位后可做两节段的侧块螺钉固定或棘突间钛线缆、钢丝固定(Stauffer法);然后变换体位为仰卧位,全身麻醉下经颈椎前路清除脱位椎间的椎间盘、上下终板,常规髂骨块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 结果 无围手术期死亡,无切口感染、喉返神经麻痹、内固定相关并发症,伤口均Ⅰ/甲愈合.术后X线片示所有患者的脱位均完全矫正,无残留小关节半脱位和后凸畸形;未出现脊髓和(或)神经损伤加重者;术后14 d时改良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 结论 采用局部麻醉下后路切开复位固定再前路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伴不全四肢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优点为时间短、创伤小等。

其他文献
1997年1月-2005年6月,我科共收治腰部刀刺伤患者65例.现将其中经腰肋部斜切口(lumbocostal oblique incision)探查的28例报告如下。
期刊
在寰楸椎固定或枢椎与中、下颈椎的节段固定中,枢椎椎弓根螺钉可提供良好的稳定性,为最终取得满意的融合提供保障[1,2].然而,在某些患者由于楸椎横突孔过大、枢椎峡部细小、短颈后凸畸形、头枕部遮挡等解剖因素,使得枢椎椎弓根螺钉和楸椎侧块螺钉无法在枢椎提供螺钉固定点[3,4]。
期刊
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 DCS)理念是过去二十余年创伤外科领域的重大进展之一.DCS由于与传统理论相悖,所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后方被人们所接受。
期刊
目的 探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R)治疗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5年12月-2006年10月,使用PFNAR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3例,男14例,女19例;年龄42~90岁,平均74.8岁.按AO分型:A2型25例,A3型8例,按Evans-Jensen分型,Ⅱ型9例,Ⅲ型24例,均为闭合性骨折.
脑缺血再灌注时易引起严重的再灌注损害,酸中毒是脑损害的共有特征[1],钙离子毒性又是脑损害的关键,可渗性钙离子酸敏感离子通道(acid-sensing ion channels,ASICs)在脑内分布广泛,是H+配体门控通道,介导不依赖谷氨酸受体的钙离子毒性作用,是H+-Ca2+双离子通道,H+-Ca2+双离子偶联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重要作用,但是机制不明[1,2].笔者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ASI
期刊
外侧裂及颞后区外伤可直接损伤脑组织、外侧裂血管及Labbe's静脉,造成局部出血多和静脉血回流受阻,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脑组织水肿、脑疝危及患者的生命.手术是理想的治疗手段,但术中对血管的保护和处理是困难的,如何在清除坏死脑组织和血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外侧裂血管值得探讨.我院2001年2月-2005年8月间对该区域外伤手术治疗61例.现报告如下。
期刊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非常常见.在美国,每29 s即出现1例TBI患者,每年有150万TBI患者,其中23万人住院和生存,8万人出院时有不同程度的TBI相关性残疾,5万人死亡.TBI为40岁以下人群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有530万美国人有TBI相关性残疾[1].因此,TBI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期刊
生物蛋白海绵是利用胶原蛋白或猪脑组织和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蛋白制成的医用活性材料,可促进新毛细血管生成和组织再生,从而促进创面组织修复.我科于2006年1~6月使用创必复生物蛋白海绵(辽宁绿谷药械有限公司)治疗创伤性创面,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研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炎性因子在急性肠黏膜损害中的作用,探讨谷氨酰胺(glutamine,Gln)保护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TBI后1,3,5,7 d组和谷氨酰胺干预组,每组6只.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肠组织中NF-κB的活性,ELISA法测定肠组织中TNF-α、IL-1β的浓度.结果 大鼠
1 病历资料  患者,女,24岁,因"右髋部疼痛1年,外伤后左大腿疼痛1 h"于2006年6月5日入我院骨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