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立足”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来源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ssi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这几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总结出了“立足内涵抓质量”、“立足外延抓规模”、“立足行业抓结构”、“立足管理促效益”的四个立足。提升质量是根本,发展规模是基础,调整结构是手段,提高效益是目的。“四个立足”是学校发展之基,力量之源。
  关键词:四个立足 发展 基础
  在学校办学过程中,怎样进行科学发展、良性发展、持续发展,办成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示范学校,在社会上有良好的知名度,在业界有较高的美誉度,我们认为要在贯彻教育的“質量、规模、结构、效益”这八字方针上下工夫,在这几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总结出了“立足内涵抓质量”、“立足外延抓规模”、“立足行业抓结构”、“立足管理促效益”的四个立足。提升质量是根本,发展规模是基础,调整结构是手段,提高效益是目的。“四个立足”是学校发展之基,力量之源,是旗帜、是方向、是动力、更是灵魂。
  1 立足内涵抓质量[1]
  质量是发展的核心动力,是规模的基础保证,是办学效益的原发资源。办学质量既是生命线又是生存线,是学校办学的原则和纲领。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来抓,首先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质量是形象,质量是地位,只有质量才能生存,学校的质量就是人的发展,把促进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其次是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一流的学校不在于大,也不在于全,关键是质量和特色,出名师、育英才,把教学资源配置和工作重点集中,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必须全员抓质量,人人充当质量管理者;全程抓质量,把好管理过程每一环节质量关;全面抓质量,学校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都要以质量为重。最后要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学校通过硬件条件的改善,制度、规章等软件管理的强化,师资队伍素质得到不断加强和提升等保障措施,有助于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讲究质量,注重质量,追求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
  2 立足外延抓规模[2][3]
  办学规模是指学校中的在校生容量。一定的规模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是取得良好的规模效益的保证和基础。规模不足和规模过大都会影响其发展。
  2.1 适度规模是实现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学校办学规模大小是否适度,在保证一定的办学条件和质量的前提下,主要取决于教育成本的高低,各种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用率高,培养学生所需成本就低,这种办学规模就适度,教育规模经济就高。如果规模不够,会出现高成本、低效益以及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弊端。没有一定的容量、存量就难以调整,结构就难以优化,因此适度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设施和人才资源的利用率,是未来办学规模的方向。规模发展要以服务于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即能够较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状况,并且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多样的教育。
  2.2 适度规模应统筹质量和效益的发展
  片面追求规模发展速度,忽视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就会造成办学质量下降和办学效益低下。所以既不能片面追求发展速度,也不能离开规模空谈质量、效益。在学校发展中坚持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以质量优先的原则。要充分认识资源利用的充分性、适度性和规模扩大的有限性的特点,特别是当前处于后工业化阶段,规模太少,资源综合利用率低,质量、效益差的学校必须整合,而对规模过大,出口难,质量差的学校应控制规模。
  3 立足行业抓结构
  跟着行业发展趋势抓学校的结构性调整,专业的设置与发展要围绕着行业、市场和企业的供求关系走,学校的资源配置和发展要围绕着专业走。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规模不仅仅要看招生人数更加要看资源利用的情况,不能只看到大,更要看到精。
  3.1 专业的发展要围绕行业走
  社会需求是专业结构调整的指针,要围绕着行业、市场和企业的供求关系来设置、调整和发展专业。专业设置是否适合市场需求,学生将来能否学以致用,是否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往往是当今择校的主要依据,决定其发展规模和办学效益,要保证专业结构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必须要实现三个零距离。首先是专业上与社会经济零距离配合,其次是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贴合,最后是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专业设置不仅要有上述的实用性,更要具有前瞻性、变通性和发展性,突出地方特色专业,优化专业结构,适度超前发展,在当前技术进步趋势下,产业结构、职业类型不断变化,新旧工种更替周期加快,鉴于人才形成需要较长周期,教育有它的滞后性特点,因此设置和调整专业在考虑现实需求和条件的同时,要适度有前瞻、超前的准备。
  3.2 资源配置要围绕专业走
  教育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要素,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的比率,可以通过一定的指标体系来反映。一是人力资源及利用效率,包括生师比、教师占职工总数之比。二是财力资源及利用效率,包括生均经费、人员经费占总经费的比重。三是物力资源及利用效率,包括教室、实验室平均利用率、图书周转率等指标。
  4 立足管理抓效益[4]
  追求效益是学校管理目的所决定的,是经济活动规律的要求,是社会对学校管理期望,是学校生存和发展需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统一,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基础,社会效益又可促进经济效益,在学校管理效益直接形态是以社会效益得以表现的,所以学校管理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讲社会效益,而且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学校办学以人为本、以质量为本,只有在数量、质量和适应性上与社会相适应才能使效益得以实现,因而数量、质量和适应性这三者是紧密相联系的,相统一的,数量是办学效益的前提,一定的质量要求是效益产生的基础,社会适应性是效益的质的规定性。如果学校在一定投入条件下产生数量很多,但质量不高,适应性不强,则数量越多,浪费越严重。另一种情况是质量高,数量不足,适应性不强,对社会同样是浪费。第三种是适应性强,但质量不佳,数量不足,也难以体现办学的价值。
  学校除了在校内加强管理,培养适销对路,一定数量和较高素质人才外,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为行业和企业服务,通过社会服务面来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学校管理价值就在于管理效益的高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激励人才是学校提高管理效益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樊继轩.国际视野中大众型高校办学规模趋势探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3):81-83.
  [3]杨晓霞,郭万利.学校最适办学规模分析——以广州市黄埔区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51-56.
  [4]代蕊华.正确理解办学效益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00(6):7-8.
  作者简介:
  宋一闻(1983-),男,江苏连云港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其他文献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一部词汇总释。关于它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是,此书不是一人所作,也不是一时完成,这是可以肯定的。“尔雅”两个字的意思,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我认为“尔”为“近”,“雅”为“正”,“尔雅”为“近于雅正”的解释比较好。郭璞《尔雅注》“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阐明了《尔雅》成书的直接目的。由于时间、空间的差异,语言文字会有古今之别,地域之别,《尔
拼,原写作“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拊手也。”段玉裁注:“言拊手者,谓两手相也。”“孟康曰手搏为拚,此则谓两人手相搏也。”根据前人的解释,现代汉语的“拼”分化出两种意思。由“手相搏”引申出“不顾一切地干”的意思,也就是“拼搏”之义,如拼命、拼刺、拼杀等。由“两手相”引申出“合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拼合”之义,如拼音、拼装、拼盘等词。    一、“拼”族新词的大量出现    近年来,“拼”
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与社会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社会的发展变化基本上都体现在词汇的词义上。通过分析“国”和“中国”两词词义的变迁,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隐藏其背后的当时的社会
汉语中表面上两个意义相反或者形式相对的词与短语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这种现象称为反义同指现象。它一方面说明了汉语语法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汉语句子的含义与
摘要:资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建立资金计划管理制度,进行资金集中管理,紧抓住资金管理的源头,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科学合理的降低成本费用占用资金,科学管理资金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加强 资金 管理  2008年华尔街的经济危机倒闭的大多数企业都是因为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并不是在生产销售环节上出现了问题。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是民营企业,企业财务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涌现出大量的中小企业,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也为我国经济稳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市场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限于中小企业本身的诸多局限性,大多数企业更关注如何扩大市场份额,而对于如何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水平,没有一套合理有效的质量管理体制,使得质量管理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质量管理  通过建立完
本文通过对庞庞塔主斜井冻结和古城主斜井冻结拔管施工实践总结,阐述斜井冻结施工特点中塑料管及盐水回收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大量千万吨煤矿斜井的建设,斜井冻结工程
从茅草坝水利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入手,讨论水库建设与三角坝现有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原则和要求、内容和深度、规划成果的审查与实施等问题。认为茅草坝水库工程建设与三角坝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