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正确的事负责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0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2年8月9号,在萨沃岛海战中,阿斯托里亚号是美国第一艘与日本海军作战的巡洋舰。然而,阿斯托里亚号两次被日本的鸟海号击中,因此它严重毁坏,很快就在当日中午沉入水中。
  9日凌晨2点,阿斯托里亚号的主炮塔楼爆炸了,年轻士兵艾金
其他文献
冰糖葫芦往往使很多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那又酸又甜的味道,一生都会记忆犹新。据说冰糖葫芦在宋朝年间就出现了,清朝开始盛行,如果你在宋朝以后的古装片里看到它,不算穿帮哦。冰糖葫芦人人都喜欢,它不仅好看、好玩、好吃,还具有开胃、养颜、增智、消除疲劳、清热等作用呢。  原料:山楂果、小甜橘、香蕉、小西红柿(它们的搭配依你的喜好而定哦)、竹签、冰糖200克、水400克。  步骤:  1.将山楂果洗净,去掉小
在电影《别人的生活》(又名《窃听风暴》)之前,很少有中国观众知道德国演员乌尔里希穆赫(Ulrich Muhe)。在这部200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里,穆赫以独有的冷静与深沉击中人心,霎时成为世界范围内倍受瞩目的演员之一。影迷们都在期待今年他与妻子苏珊娜罗塔一起主演的新片《复仇女神》,孰料影片尚在后期制作中,穆赫已因病于7月22日在母亲的住处离世,年仅54岁。  《别人的生活》将背景设定于1984年,
新的学习软件“爱学堂”,近来受到小学教师、家长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在某些地方引发了广大家长和教师的讨论,一个新的教学软件会受到如此的关注,本刊记者采访了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马池珠博士。    马池珠,男,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硕导。研究专长:数字媒体技术及教育应用、电视创作与传播、远程教育等。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农业电
个体化营养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做到“吃饭个体化”,它主要包括个体应按其基因和体质选吃食物。  个体化治疗是目前国外推行的“精准医学”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在个体化治疗中除了个体化用药和个体化监护等之外,还应包括个体化营养(或称个体化食疗)。  按照个人的基因选吃食物,就是根据营养基因组学的理论确定个人的饮食,也就是说,根据每个人的基因特点制定自己的食谱,即“看基因,定食谱”。饮食和各种食品成分是影响基因
放弃疫苗接种,一旦接触到某种传染性疾病,患病的几率和重症的几率会更高。至于是不是商业行为和应不应该接种疫苗,两者无必然关系。  鼓吹疫苗有害、怂恿父母不要给孩子接种任何疫苗、说艾滋病是通过疫苗传播……曾经,网上有一篇《一名有良知的疫苗工作者的心声!所有父母必看!为了孩子的健康,请远离疫苗》的文章,让人听起来匪夷所思。  不打疫苗孩子患病风险高  “接种疫苗是防控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临床上,
人们很难把鲁迅与美食、美酒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在吃喝这件事上,鲁迅是个地道的行家,不但会吃,还会做,对许多菜肴都有堪称“行话”的独到见解。  北京是鲁迅从日本归来后长期生活过的城市,从1912年到1926年,共生活了14年。仅从这一时期鲁迅的日记中,可以发现他去过的有名的餐馆就有65家!  鲁迅对于北京菜、北方菜非常喜爱,回到上海后还念念不忘。许广平甚至曾想为其请一位北方厨师到上海,因为厨师薪水太
【名师简介】   陈玉剑,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现执教于盐城市大丰区实验初级中学。  今天,初初要给大家介绍一位“百变诗人”——艾青。为什么称他为“百变诗人”呢?别急,让初初为小伙伴们慢慢道来,“请君为我倾耳听”!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的一个地主家庭。1928年,有绘画天分的他考入了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在校长林风眠先生的鼓励下,他前往
可能是近来睡得太多了,这一天岱岱醒得特别早。妈妈已经走了。他想看窗外的大树,但是看不见。他以为窗帘还没有拉开,屋里却又很亮。他仔细看看,原来窗上的四块玻璃,冻上了厚厚的冰,挡住了视线。  “一层冰的窗帘。”岱岱想。今天一定冷极了。他想找一个缝隙望出去,目光在冰面上搜寻着。渐渐地,他发现四面玻璃上有四幅画。那是冰的细致而有棱角的纹路,画出了各样轮廓。  左上首的一幅是马。几匹马?数不清。马群散落在茫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以信息技术教学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方式已轰轰烈烈走进课堂教学中,因此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网络是一个全开放的世界,这就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的,学生能否自觉的按照老师的引导、要求去操,学生从课堂上会有多大的收益。作为老师如何转变观念、准确把握教材如何高效率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呢?现代教育技术中的网络技术是改革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在教学过程中
我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露天影院的时代,红色经典是我这一代人此生之初的电影,80年代文艺新潮,日本、法国、意大利竞相在京办电影周,看到那些,才算是年轻人,90年代初我学了电影专业,看得更广了……上大学至今已二十八年过去,重看此生之初的电影,已不知是要探讨电影本身,还是要探讨我本身。一、父亲形象  怒斥父亲,在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还是好莱坞的商业卖点,给白人青年泄愤,赚大钱。顶级明星们都反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