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虚无中重建信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硬汉形象创作的典范。但其实本作品同样适用于存在主义角度的批评方法。从存在主义角度出发,《老人与海》中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满足了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诞的和自由选择的存在主义基本元素,同时也应和了存在主义文学家要求对环境塑造的鲜活性及文学家对于自身心境理念的一种解读和诠释。尽管人们对于存在主义大多持不同见解,认为会引入虚无主义,但《老人与海》体现出来的存在主义的晚期变化,即创作中既存在悲观、孤独、荒芜,又在虚无中试图重建信仰以支撑人继续生存的意义。所以海明威体现的不是存在主义的矛盾性理解,而是在为存在主义中的虚无理念和无目标的自我选择寻找或开辟一个崭新的解决方法。借助《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地亚哥的探索,具有存在主义风格的《老人与海》变得更具人情味和人道主义色彩。
  关键词: 《老人与海》 存在主义 虚无 信仰
  20世纪二战后期,存在主义开始在欧洲社会盛行,实际上,思想上的理解建构已经无数次地被哲学家和文学家所探寻。在此之前,欧洲及美国经历的是一次又一次巨大的思想危机,从达尔文对神创论的批驳与扼杀,到一战对人们信仰与价值观的改变,人们经历的不仅仅是一种洗礼,更是一种毁灭式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哲学家与文学家们站出来开始为自己也为追随者寻找出路。这种尝试比较广泛地集中在两种角度上,一种是再一次将各种理解的终点指向基督信仰,另一种是强调人的主观优势的人本主义倾向。存在主义也无一例外地产生了这两种分歧。以西蒙娜·魏尔和加布里埃尔·马赛尔为代表的基督教存在主义主张再一次回归基督信仰,而以萨特等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者却主张存在先于本质、世界荒谬人生痛苦和人的自由选择,突出个体自由,人本氛围浓重。
  纵观海明威的小说创作,海明威受存在主义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能够很轻易地感受到海明威笔下的荒诞、孤独、死亡甚至暴力。当人们沉醉在海明威硬汉形象中津津乐道时,那些硬汉们却在虚无的孤独中挣扎。即使在《老人与海》这样的后期作品中,即使海明威已经相对地改变了悲观的创作,读者仍然能够看到桑地亚哥所陷入的一种存在主义环境。老人的世界荒诞,荒诞在他八十四天都徒劳无获却仍将自己困在一成不变的虚无中,似乎应该已经被打击得放弃了,而老人依然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继续这个不安的不现实。人生是残酷的,老人的痛苦被别人的嘲弄与同情无限地放大,被孤独的身影和不会有太大作为的孩子反衬得无力而渺小。老人已经要退出历史舞台,最后的坚持变得无限的苍白。
  尽管如此,在欣赏桑地亚哥的性格时我们宁愿颂扬他的坚韧不拔。实际上,早期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大都是表现荒诞世界中的生活的无意义的。而1946年萨特发表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论著则暗示了存在主义的新动向,作家不再单纯在荒诞的世界里书写无所事事,而是从绝望的世界中寻找希望。在这种氛围下,当我们再次审视海明威的时候,海明威这种贴合存在主义的变化也愈发清晰。海明威在上世纪30和40年代创作的作品紧密地结合他的战争经历和感受,从《太阳照样升起》到《永别了,武器》,无不展示他的悲观与无意义,人的各个层面遭遇到破坏,从肉体到心灵,无不迷惘而孤独,在遇到爱之后会以各种形式无法保持或延续爱的美好。但是当我们再从正面角度评价《老人与海》时,又观察到海明威也在应和存在主义的这种微妙的转变。作品中的主人公不仅仅有一个荒诞的环境,更是一个极端时英勇无畏的战士。存在主义者强调的是人类只有面对极端处境和危急关头,生命的潜能和可能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掘,人的意志和尊严才能充分显现,人类所面临的真正的生存现状也才能得到深刻的反思。而桑地亚哥在自己极端的生存环境中完美地诠释了这种恶劣的现状与令人敬佩的自信。
  自由选择是存在主义另一文明的口号,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的自由选择体现选择与存在抗衡的痛苦,桑地亚哥的存在与他的坚持深化了这种痛苦。当主人公被放置在这个极端的环境中时,他有充分的自由对自己的生活进行选择,而这种自由的选择更能凸显老人现时的痛苦。曾经在年轻时与强壮的黑人掰手腕暗示了老人已经逝去的能力与谋生手段;年轻人曼诺林的出现告诉老人在其他船上年轻人所能争取的岗位对老人是排斥的,老人只能只身一人自己雇佣自己为自己争取生存;梦境中的狮子是老人对自己已不拥有的能力的向往,于是老人选择在此地继续坚持,事实上他周围的环境也不接受老人的任何变化。这种坚持愈发地凸显老人的痛苦,赢得读者的同情远大于对他的敬重。
  存在主义文学家还认为艺术家是在创造自己的世界,而桑地亚哥也活在像海明威一样自己的世界中。海明威虽然积极入世,但他的住所却远离人群,海明威看似坚强,自杀却正是他无法面对自己将垂暮的悲凉。桑地亚哥虽然接纳曼诺林,但在真正出海的第八十五天,却让年轻人和他自己各驾一只船,他的世界依然如他所处的环境一样孤独排他,失去妻子一人鳏居;同时,不让别人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来。有了孩子的帮助,老人与马林鱼的抗衡将变得不刺激,读者也会失去阅读的兴奋。所以海明威残忍地让老人自己去承担一切,来满足作者心中纯男人真硬汉的创作原初心理。老人从周边环境到心中全然孤独。
  存在主义文学家小说家也认为艺术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新鲜多样的环境,让人物超越自己生存的环境,选择做什么样的人。而桑地亚哥的生活环境恶劣而新鲜,在其他版本的捕鱼作品中,人们都是聚集成一组面对读者的,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借助于其他人才能完成事业。而桑地亚哥却独自一人出海,没有任何帮手地面对一条比自己的船还大的马林鱼和那些吞食马林鱼肉的鲨鱼。老人没有恐慌更没有放弃,坚持让他时刻在试图超越。
  海明威的人物塑造是矛盾的,既有恶劣的反人类生存原则的环境描写,又有积极的中心人物创作。而这些则反映出海明威创作的细微转变。《老人与海》创作于海明威创作艺术生涯的晚期,与早期“迷惘的一代”的痛苦迷惘融合而又不完全一致,已经体现出作者在迷雾中有一个光明方向指引而寻求转变的意向。这样,老人比以往的作品中的主人公更坚强、更清晰,也更显得夸张。
  常规理解中存在主义的虚无经常会陷入一种悲观气氛中,而海明威的存在主义是矛盾的,既悲观无望,又时刻希望建立希望并为此付出所有的努力。当桑地亚哥长时间地打不到鱼时,他已经无法让自己承担这些,可能调整与改变仍然让他一无所获,到那时将是更大的一个打击;惯性让桑地亚哥一直期待或许会有所突破,他生活在一种孤独的气氛中,有别人的嘲笑,老渔人的同情,年轻人的随后离去,孤立的氛围已经让他适应并无法改变。悲观的气氛深沉而厚重。但此时的桑地亚哥并没有像鲁滨逊一样手捧圣经,专心修为,个人是无依无靠的,因此也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创造。因此,桑地亚哥的所作所为就是一种克己和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在老人从未放弃的追求当中,出现的是一种信仰。他反复的狮子意象是在为他树立信心,重燃青春岁月中的风光美好。老人之所以能坚持到此时此刻也正是在为自己建立一种内心的支持与信仰。这种信仰就是他相信自己一定会捕鱼成功,证明自己能通过这种手段生存下去。
  《老人与海》这篇中篇小说是存在主义作品中受后期思想影响而展现的文本,一方面并没有完全摒弃存在主义创作的理念,体现了生活的荒诞性和个人自我选择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又有所突破地打破存在主义的悲观理念,为主人公和读者建立起一种勇气、果敢和自信。凭借对自己负责的信念,老人成功地再一次出海。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凭借这种信仰,老人赢得了尊重,赢得了生存的意义,由此海明威赢得了读者的心。
  参考文献:
  [1][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存在与时间[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4.
  [2]刘建军.《老人与海》:一部表现存在主义哲学的现代寓言[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91(2).
  [3]刘建军.《老人与海》不是赞扬现代人硬汉精神的小说[J].http://www.yuwenonline.com/Article/wenxue/llpp/200810/5124.html.
  [4][法]萨特著,陈宣良等译.存在与虚无[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1.
  [5]吴然.男人颜色:直面海明威[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3.
其他文献
摘 要: 通过对保护系统的灵敏性设计提高了安全性;通过对通电连接件的改造巩固了保护性;通过对智能身份识别系统的应用提高了评价系统的标准性;通过对整个试验台的合理设计提高了灵活性和可靠性。努力达到“高安全性、高保护性、高标准性、高灵活性、高可靠性”的标准。  关键词: 安全性 插槽连接控制系统 智能评价系统 智能身份识别系统  工厂电气控制是高职类机电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我从高中开始就喜欢《简·爱》,所以到大学毕业的时候已经把它翻来覆去读过四遍了。关于它的读后感也断断续续写了一些,在此我从女权主义这个角度出发,谈谈我所读到的《简·爱》中的女性意识。  《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之作,它是一部充满激情和富于诗意的爱情经典,它是这样一个故事:穷苦人家父母双亡的女孩子,被送给舅妈家养大,然而得不到一点爱,然后被送到一个教会学校长大,然后到一个有钱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带给人无限的幸福,也使人为之付出血泪,由此世上多了许多的痴男怨女,也成就了许多作家笔下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与《荆棘鸟》俱为现实主义力作。《红楼梦》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有所谓“开坛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说,足见其在当时的风靡程度。到了现代,《红楼梦》的魅力依然不减,人们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一部古代小说,研究者甚至将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称之为“红
一、采石疑云  1161年的宋金采石大战(又称绍兴辛巳宋金大战)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南宋王朝最重要的保卫战,其历史地位不下于赤壁、淝水之战。惊心动魄的采石大战保住了南宋的半壁河山,是汉民族为主的宋朝对金朝非常少见的大胜仗,也为中华文化,尤其是理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南宋立国的十三战功(中兴以来十三处战功)中有五战功与采石大战有关。  《金陵晚报》在(2009)报道17岁学生质疑百
摘 要: 作者从生平、爱情、作品呈现的精神、人生最终的选择方式等方面比较不同国度不同种类的作品,以期更全面地解读海子与凡·高的作品。  关键词: 海子 凡·高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向日葵》  一  中国人常将“诗”与“画”对举,如“诗情画意”、“如诗如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诗与画的融合,在形式上体现为“题画诗”,足见中国诗画常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而中国诗与西方画也是可以合在一起
社区群众体育活动,是我国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具有理论上的研究和实践上的落实的双重意义。随着社会建设速度的加快,群众体育随着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得到长足的进步。广大城市居民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社区环境为依托,蓬勃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体育活动。  体育人口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的交叉体,是衡量一个社会或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
摘 要: 本文以创造性学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各种创新求异的例子的分析,论证了小学音乐教育在现阶段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成为音乐知识学习的主体。  关键词: 创新意识 节奏训练 音乐创编 歌曲教学 欣赏教学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教育可以发展人的感官功能,培养人对音乐的情感、态度、审美判断能力,培养良好的品质,美
摘 要: 素质教育是增强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使各项事业得以持续稳步发展的一项综合性教育。但从实践层面看,不少地方在操作中往往将相当大的精力放在基础知识教学领域,甚至片面地将“功课加琴棋书画”等同于素质教育,而忽视其他真正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领域,忽视学校科普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这是当前一些地方和学校片面理解素质教育的误区。作者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结合我校地处洪泽湖湿地的地理优势进行科普知
读报课是古南中学每个班主任每天下午必上的一堂课,它被安排在下午的最后一节,在短短三十分钟的时间里,班主任不仅要按照小组得分总结每个小组当天的情况,把自己当天观察到的、学生反映的现象、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和要求利用这段时间一一陈述,还要组织同学们阅读课外书籍。但是,这样的读报课太机械、太模式。学生静静地听着,接受着,到底他们在想些什么,心里有什么触动?我并不清楚。有的同学听得不专心,开小差甚至偷偷做起
摘 要: 进入21世纪,外语教学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挑战。在多媒体语言环境下,如何改变理念,科学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新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2006年12月起,我校英语教研组向青海省电教馆申请了实验课题——《在多媒体语言环境下怎样进行英语阅读听说教学》。六年之后进入实验课题结题时,作者对实验课题的建立、组织管理、具体做法、实验成果做了回顾,对未来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