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改善工人作业环境。缩短建设工期,利于科学管理文明施工。装配式建筑是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良性互动,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对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及其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建;施工技术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能有效缩短项目施工工期,降低造价成本,而在实际施工应用控制中,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该项施工技术未充分发挥应用效果,存在技术体系不完善,标准规范不健全等问题。因此,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建施工技术人员应寻求优化控制策略。进一步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1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1.1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解决了浇筑施工后胀模等问题。装饰结构构建预先在工厂加工制作,减少了混凝土材料用量,提高了施工效率。在实际实践过程中,由于工程建设人员未充分认识到施工技术的应用价值,导致未充分发挥高效施工作用[1]。因此,相关人员应从实际角度出发,明确施工技术的不足,寻求优化控制策略。以提高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提升建设项目施工水平。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指一种在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连接部位进行浇筑混凝土的结构形式。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技术能节省大量的劳动力,为施工单位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构件进行现场监控,保障生产构件的质量。施工中材料用量不断降低,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废弃不断降低,符合我国生态建设发展的要求,预制构件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2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工艺
柱吊装施工中,预制柱的吊装顺序按吊装方案规定顺序进行,避免反复作业。柱子在车上直接起吊,每根柱子需按指定位置进行吊装。对就位的柱子用经纬仪校准轴线位置,确认不超偏差。
1.3施工要点
在正式吊装前彻底清理柱子安装部位的杂物,确保柱子轴线符合要求。对存在问题的预制桩及时更换。柱吊装的具体流程是先将柱子放在车上,施工人员先安装吊点,避免尖锐物对柱子造成损伤。柱子与楼面相距1m时施工人员确保柱子处于稳定状态。接近30CM时,适当调整柱子位置。在施工中借助一些保护用具进行施工。按柱子边线具体位置,施工人员应在柱缝隙步使用泡沫条进行密封。施工人员可借助红外线投线仪对柱子的垂直度进行检测。确保柱子处于垂直状态后再进行固定[2]。
在进行预制阳台构件吊装前,应将水泥砂浆找平的杂物进行清理。确保构件间结合紧密。对构件挑出的部位将其固定在临时支撑上卸钩,预制阳台安装后,应理直内边预留钢筋,使其与梁钢筋紧密连接。完成所有施工后进行全面检查。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时,按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式进行浇筑。达到规定要求做好浇水养护工作。
2 施工技术应用中的不足问题
通过对应用工程实践分析,该施工技术应用的局限性主要是技术体系不完善,标准规范不健全,缺乏基础研究及可持续性不足。物件的生产流程包括划线,安装钢筋及预埋件,拉毛养护等工序,完成养护工序后生产的预制构件即可供施工直接使用。目前国内生产设备中,生产线传送中模台在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偏转。
2.1技术体系不够完备
当前施工技术大多应用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上,不能支撑在市场环境的健康发展。
2.2缺乏基础性研究
预制装配式结构施工技术,缺乏对夹心墙板与钢筋竖向连接的基础研究,竖向连接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施工需在质量验收要求情况下,优化钢筋,灌浆料,以提高实践的效果。
2.3标准规范性不够完备
由于缺乏同类建筑工程实践经验导致规范标准不健全[2],因此相关技术人员应加大对提高预制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技术质量的研究。
2.4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不足
一段时期内,预制装配式结构本身的造价成本高于现浇结构,导致一些工程建设人员忽略了其构建的长期效果,因此,科研人员应不断优化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促进建筑行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3 施工技术的改善策略
3.1优化竖向连接技术
单一注浆施工不能保证结构作用的稳定性。施工技术应采用坐浆严密的预制墙板,进行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的优化控制。
技术人员应据墙板特点进行分仓处理。保障墙板周封闭效果。预留线管施工部用专用坐浆料堵塞。完成固定后对灌浆套筒注浆。使预制墙板固定在相应楼板。
3.2控制暗柱钢筋搭接的形式
在进行暗柱筋穿过箍筋搭接施工时,绑扎作业需在狭窄的空间内进行,焊接施工时存在安全隐患。应将暗柱筋搭接形式改为机械连接。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优化施工控制效果。
3.3强化板缝施工的处理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叠合板间存在拼缝,因此,应在安装定位叠合板后对拼缝处进行封堵,避免浇筑层浇筑施工的水泥从板缝渗漏。
叠合板定位后,即可在板缝处进行反吊条形模板操作,灌浆料达目标强度后可拆除条形模板。施工处理后期应用抗裂砂浆技术控制板缝。使外观抗裂性得到有效保障。
3.4創新施工质量验收方法
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检验工作包括预制构件,安装及连接。装配整体式结构涉及钢筋绑扎,应分别纳入混凝土分项工程验收,分项工程是划分按结构缝,楼层与施工路段进行验收批次。
相关工作人员应对首个预制构建进行验收,避免生产预制构建不满足设计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验收合格后再投入施工建设中。
检验安装施工与设计使用要求相同,施工人员应综合多方面因素,对首段进行验收控制,保障后续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效果。
4 结语
提高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技术,保障施工质量效果,应通过控制竖向连接技术,暗柱钢筋搭接形式等措施,提高技术应用实践的效果,推动建筑行业快速稳定发展。缓解当前住房需求压力。
参考文献:
[1]金五一,邓亮文.预制装配式结构住宅工程关键施工技术[J].住宅与房地产,2017(29):201.
[2]吴芸,王旭峰,陆奇杰.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前期的质量控制分析[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6,23(Z1):33~35.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建;施工技术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能有效缩短项目施工工期,降低造价成本,而在实际施工应用控制中,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该项施工技术未充分发挥应用效果,存在技术体系不完善,标准规范不健全等问题。因此,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建施工技术人员应寻求优化控制策略。进一步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1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1.1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解决了浇筑施工后胀模等问题。装饰结构构建预先在工厂加工制作,减少了混凝土材料用量,提高了施工效率。在实际实践过程中,由于工程建设人员未充分认识到施工技术的应用价值,导致未充分发挥高效施工作用[1]。因此,相关人员应从实际角度出发,明确施工技术的不足,寻求优化控制策略。以提高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提升建设项目施工水平。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指一种在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连接部位进行浇筑混凝土的结构形式。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技术能节省大量的劳动力,为施工单位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构件进行现场监控,保障生产构件的质量。施工中材料用量不断降低,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废弃不断降低,符合我国生态建设发展的要求,预制构件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2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工艺
柱吊装施工中,预制柱的吊装顺序按吊装方案规定顺序进行,避免反复作业。柱子在车上直接起吊,每根柱子需按指定位置进行吊装。对就位的柱子用经纬仪校准轴线位置,确认不超偏差。
1.3施工要点
在正式吊装前彻底清理柱子安装部位的杂物,确保柱子轴线符合要求。对存在问题的预制桩及时更换。柱吊装的具体流程是先将柱子放在车上,施工人员先安装吊点,避免尖锐物对柱子造成损伤。柱子与楼面相距1m时施工人员确保柱子处于稳定状态。接近30CM时,适当调整柱子位置。在施工中借助一些保护用具进行施工。按柱子边线具体位置,施工人员应在柱缝隙步使用泡沫条进行密封。施工人员可借助红外线投线仪对柱子的垂直度进行检测。确保柱子处于垂直状态后再进行固定[2]。
在进行预制阳台构件吊装前,应将水泥砂浆找平的杂物进行清理。确保构件间结合紧密。对构件挑出的部位将其固定在临时支撑上卸钩,预制阳台安装后,应理直内边预留钢筋,使其与梁钢筋紧密连接。完成所有施工后进行全面检查。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时,按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方式进行浇筑。达到规定要求做好浇水养护工作。
2 施工技术应用中的不足问题
通过对应用工程实践分析,该施工技术应用的局限性主要是技术体系不完善,标准规范不健全,缺乏基础研究及可持续性不足。物件的生产流程包括划线,安装钢筋及预埋件,拉毛养护等工序,完成养护工序后生产的预制构件即可供施工直接使用。目前国内生产设备中,生产线传送中模台在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偏转。
2.1技术体系不够完备
当前施工技术大多应用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上,不能支撑在市场环境的健康发展。
2.2缺乏基础性研究
预制装配式结构施工技术,缺乏对夹心墙板与钢筋竖向连接的基础研究,竖向连接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施工需在质量验收要求情况下,优化钢筋,灌浆料,以提高实践的效果。
2.3标准规范性不够完备
由于缺乏同类建筑工程实践经验导致规范标准不健全[2],因此相关技术人员应加大对提高预制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技术质量的研究。
2.4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不足
一段时期内,预制装配式结构本身的造价成本高于现浇结构,导致一些工程建设人员忽略了其构建的长期效果,因此,科研人员应不断优化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促进建筑行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3 施工技术的改善策略
3.1优化竖向连接技术
单一注浆施工不能保证结构作用的稳定性。施工技术应采用坐浆严密的预制墙板,进行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的优化控制。
技术人员应据墙板特点进行分仓处理。保障墙板周封闭效果。预留线管施工部用专用坐浆料堵塞。完成固定后对灌浆套筒注浆。使预制墙板固定在相应楼板。
3.2控制暗柱钢筋搭接的形式
在进行暗柱筋穿过箍筋搭接施工时,绑扎作业需在狭窄的空间内进行,焊接施工时存在安全隐患。应将暗柱筋搭接形式改为机械连接。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优化施工控制效果。
3.3强化板缝施工的处理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叠合板间存在拼缝,因此,应在安装定位叠合板后对拼缝处进行封堵,避免浇筑层浇筑施工的水泥从板缝渗漏。
叠合板定位后,即可在板缝处进行反吊条形模板操作,灌浆料达目标强度后可拆除条形模板。施工处理后期应用抗裂砂浆技术控制板缝。使外观抗裂性得到有效保障。
3.4創新施工质量验收方法
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检验工作包括预制构件,安装及连接。装配整体式结构涉及钢筋绑扎,应分别纳入混凝土分项工程验收,分项工程是划分按结构缝,楼层与施工路段进行验收批次。
相关工作人员应对首个预制构建进行验收,避免生产预制构建不满足设计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验收合格后再投入施工建设中。
检验安装施工与设计使用要求相同,施工人员应综合多方面因素,对首段进行验收控制,保障后续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效果。
4 结语
提高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技术,保障施工质量效果,应通过控制竖向连接技术,暗柱钢筋搭接形式等措施,提高技术应用实践的效果,推动建筑行业快速稳定发展。缓解当前住房需求压力。
参考文献:
[1]金五一,邓亮文.预制装配式结构住宅工程关键施工技术[J].住宅与房地产,2017(29):201.
[2]吴芸,王旭峰,陆奇杰.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构件施工前期的质量控制分析[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6,23(Z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