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例谈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angsong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经过一个由不会提问到会提问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呢?
  一、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大胆提问
  由于传统教学影响,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数学难理解的畏难情绪,在课堂上因怕问题回答不准确或解题错误,招来老师的批评,同学们的讥笑,往往不敢举手发言,这种“怕”成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一道心理障碍,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提问题的前提应是没有思想顾虑和心理压力。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多用商量的口吻提问,多用赞美的语言肯定。做到:当学生的问题符合课堂教学的目的,教师给予极大的表扬;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很好或与课堂教学不沾边时,教师不要斥责他们,否则他们将不再好奇、好问,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挫伤他们的探索欲望。应该对他们善于思考、敢于提问表示鼓励,并引导他们往正确方向思考,再提问。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加法”,总结计算法则时,有一位同学提出:“老师,从十位算起不是也可以吗?”我就先赞扬他敢于提出问题,积极思考。然后让全班同学用两种方法解答,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从个位加起比较简便。这样让学生觉得“提问题”是件很轻松、很平常的事,养成敢于发问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二、创设引趣激思情境,让学生学会提问
  学生具备了不害怕提问和敢于提问的心理后,不等于就能把问题问在重点处、关键上,往往会出现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不能切中新知的要害,有时甚至还会提出与学习內容毫无关系的问题,浪费课堂时间。因此,教师还必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如何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时,因知识难度不太大,在出示例题后,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今天老师送给每位同学一个特殊的礼物—“?”号,请大家带着问号去自学例题,对感到困难的最关键地方打上一个问号,应把问号打在哪里最合适?结果有的学生提出:在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中,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为什么要保留三位小数?有的说: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如果把分数先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百分数可以吗?有的说:为什么把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中,要用“通常”这两个字?学生经过自己提出的问题满足了自己最需要的思考,改变了过去新课教学中只是教师提问学生,学生跟着教师转的现象,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三、创设认知冲突情境,让学生主动提问
  只有学生自己学会主动提出问题,才算主体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让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展开。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材的意图是通过对单位“1”的认识,再把单位“1”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分数的意义,结合课后习题的训练加深理解。但我觉得这样还不够,需要教者下一番工夫去创设更多情境,让学生去独立思考、主动发现。我逐层递进设计如下问题情境:①把一条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 );②把一条绳子平均分成6段,每段占全长的( );③把一条长4米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 );④把一条长6米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 );⑤把一条长4米的绳子平均分成6段,每段占全长的( );⑥把一条长6米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 );⑦把一条长4米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2段占全长的( );⑧把一条长4米的绳子平均分成6段,5段占4米的( );让学生思考分析,自己独立解答,诱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感到奇怪、疑惑:“为什么这条绳子的长度不管如何变化(已知或未知),都不会影响到最终的结果(分率)呢?而与结果有直接关系的却是平均分的份数(即分母)及取出的份数(即分子)”。这个问题的提出切中了新知的要害,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为系统深入学习分数的意义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创设故意出错情境,提高质疑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后,教师在课堂上还要为学生创设大胆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自觉学、主动问的状态中。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推导时,教师有意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1个。通过实验演示,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以后再让学生质疑。有个学生提出:老师您是怎么想出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做实验,为什么不用其他情况的圆柱和圆锥呢?在这位学生的启发之下,课堂气氛出现了高潮,许多同学都非常惊讶,“是啊!老师怎么想出来的?”接着学生又提出如下问题: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它们的体积是不是也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呢?……这些问题引起全班同学的激烈争论。在争论中教师再拿出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和底与高都不等的几组圆柱和圆锥教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验证在以上的情况下,都不存在三分之一的关系。在这种课堂气氛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不惟书”、“不惟师”的思想,想方设法多为学生创设情境,争取时机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发地提出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进而引导他们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人才,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杜浔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现在的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的普遍原因是觉得学习历史没有多大用处,课本上所讲的历史事件离自己的生活太久远,因而感到枯燥无味。历史课堂教学因此难以鲜活生动起来。为解决这些问题历史教师们都在积极努力地探索和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方法,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认为将乡土历史引入历史课堂或许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乡土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组成部分,它就发生在学生们土生土长的这块土地上,学生对这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