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强调“提高教师育人能力和师德素养”。此前,教育部发布幼儿园、小学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广泛征求意见。教师“国标”分别对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提出60余条具体要求,“学生为本,师德为先”“禁止讽刺、歧视、体罚学生”等要求写入教师“国标”。
一系列文件、措施成为我国提高教师职业“门槛”,改革教师资格制度的强烈信号。根据教育部[2011]6号文件精神,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将进行重大改革,进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办法,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2011年,此项改革开始在浙江、湖北等省开展试点,2012-2013年推广到全国,实现常态化。“教师资格制度改革”被媒体评为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教育改革,改革中心在于:教师持证上岗,师德考核一票否决。
现状:准入“门槛”不高
我国现行教师资格制度已实施十余年,超过千万人获得教师资格,教师资格一旦获得,终身拥有。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格条例》于1995年颁布,其中规定“教师资格的条件”参照1993年通过并于1994年期起实施《教师法》。相关要求包括:“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我国教师准入“门槛”并不高,只简单考核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对教师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的考核也应该加强。学历上,要求: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这些要求目前已经远远低于各地各学校选用教师的基本学历要求。
改革:建立退出机制
待教师“国标”正式颁布和改革全面推广后,教师资格将打破“终身制”,所有教师今后都需接受每五年一次的定期注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师德、业务考核以及教学工作量考核。其中,师德考核将作为首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
教师职业因是“事业编制”,公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被人们称为“铁饭碗”。在这次改革试点的描述中,“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无疑成了最受关注的字眼。这意味着,教师职业将引入具有年度限期的聘用形式,今后不称职老师将面临“下岗”风险。怎样的老师是“不称职老师”?教师退出机制该如何建立?这是在探索和实施中需要进一步明确的。
焦点:重师德,讲敬业
近年来,某些教师“师德低,不敬业”,成为家长反映的热点。如教师8小时工作之外参加社会培训机构;歧视后进生,按成绩安排座位;处事不公;暗示送礼等都是家长向学校或教育部门投诉的中心问题。
一小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孩子的语文老师批改作业非常不认真,经常把错的批成对的。这名家长还告诉记者,孩子每天的语文作业本,她经常会拿出来检查。有一次,她看到孩子有一道题明显做错了,可是老师竟然打了一个“√”。后来,她发现,这名老师批改作业时,不管学生做错还是做对,几乎都是“勾”,最后标记日期表示已批改。“说明老师批改作业时,根本不认真。”
瓶颈:监督执行需突破
部分省市早在2005年就开始实行教师聘用制。在聘用合同中,有条款明确规定了学校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包括老师连续无故旷工达一周以上、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等。可见,本次“新政”已经从制度和理论基础上为教师退出制度提供了参考。当时就有媒体惊呼:教师要打破铁饭碗。
但是,几年过去,清退制度在实践中的贯彻并不顺利,合同中规定的退出机制几乎形同虚设。“考虑到稳定教师队伍的因素,教育部门、校长对清退老师都很慎重。只要教师没有违法犯罪,一般不会主动清退。”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称。及时遇到教师违纪问题,处理时也很“手软”,通常是教育为主,不会真正让教师“退出”。对于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条款规定,更是成为一条空条款,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没有老师出现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学校对教师的这类考核都比较“仁慈”。
反应:家长赞同,教师担忧
对于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家长们普遍表示赞同。家长表示:现在有些老师往往将情绪带到课堂上,并迁怒于学生;还有一些老师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冷嘲热讽,打击学生信心。如果建立了退出机制,就可以淘汰一些不合格老师。有的老师把自己定位为“教书匠”,放弃自我专业素养的提高——打破教师“终身制”,让老师有适度的职业危机感,可以激励老师不断学习业务能力,提高专业素养,这种机制很有必要,可以强化师资队伍,将专业素质不过关的老师退出教师队伍。
也有老师对退出机制表示担忧。他们认为:教师的确应该严于律己,爱生敬业,处处表率,但教师都是经过考核进来的,只要人格无缺陷,上课认真,就不应被辞退。社会把教师职业看得太神圣,希望老师都是可亲可敬的,可老师有时也会有情绪,如果实施退出机制,可能更加大老师的职业压力。
专家认为,教师资格打破“终身制”是好事,但在改革实践中务必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重新认证操作的时候,要注重实际教育、教学效果和科学的鉴定方式,确保重审的有效性,绝不应该让“换证”成为牟利的工具。切忌操作上应试化、简单化、形式化、变相化。
教师资格制度始于德国,1810年普鲁士首次以法律形式颁布教师资格制度。美国是现代教师资格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教师资格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具有严格立法基础和多元检定程序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极端重视教师道德修养、学识水平,这种择师标准形成教师标准的大致框架。以儒家为主的古代教育思想奠定了我们当今对教师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行为世范、知书达礼等的规定性描述,直到今天探讨教师资格时,依然无法忽视。
一系列文件、措施成为我国提高教师职业“门槛”,改革教师资格制度的强烈信号。根据教育部[2011]6号文件精神,我国教师资格考试将进行重大改革,进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办法,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2011年,此项改革开始在浙江、湖北等省开展试点,2012-2013年推广到全国,实现常态化。“教师资格制度改革”被媒体评为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教育改革,改革中心在于:教师持证上岗,师德考核一票否决。
现状:准入“门槛”不高
我国现行教师资格制度已实施十余年,超过千万人获得教师资格,教师资格一旦获得,终身拥有。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格条例》于1995年颁布,其中规定“教师资格的条件”参照1993年通过并于1994年期起实施《教师法》。相关要求包括:“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我国教师准入“门槛”并不高,只简单考核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对教师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的考核也应该加强。学历上,要求: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初级中学教师,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这些要求目前已经远远低于各地各学校选用教师的基本学历要求。
改革:建立退出机制
待教师“国标”正式颁布和改革全面推广后,教师资格将打破“终身制”,所有教师今后都需接受每五年一次的定期注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师德、业务考核以及教学工作量考核。其中,师德考核将作为首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
教师职业因是“事业编制”,公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被人们称为“铁饭碗”。在这次改革试点的描述中,“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无疑成了最受关注的字眼。这意味着,教师职业将引入具有年度限期的聘用形式,今后不称职老师将面临“下岗”风险。怎样的老师是“不称职老师”?教师退出机制该如何建立?这是在探索和实施中需要进一步明确的。
焦点:重师德,讲敬业
近年来,某些教师“师德低,不敬业”,成为家长反映的热点。如教师8小时工作之外参加社会培训机构;歧视后进生,按成绩安排座位;处事不公;暗示送礼等都是家长向学校或教育部门投诉的中心问题。
一小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孩子的语文老师批改作业非常不认真,经常把错的批成对的。这名家长还告诉记者,孩子每天的语文作业本,她经常会拿出来检查。有一次,她看到孩子有一道题明显做错了,可是老师竟然打了一个“√”。后来,她发现,这名老师批改作业时,不管学生做错还是做对,几乎都是“勾”,最后标记日期表示已批改。“说明老师批改作业时,根本不认真。”
瓶颈:监督执行需突破
部分省市早在2005年就开始实行教师聘用制。在聘用合同中,有条款明确规定了学校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包括老师连续无故旷工达一周以上、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等。可见,本次“新政”已经从制度和理论基础上为教师退出制度提供了参考。当时就有媒体惊呼:教师要打破铁饭碗。
但是,几年过去,清退制度在实践中的贯彻并不顺利,合同中规定的退出机制几乎形同虚设。“考虑到稳定教师队伍的因素,教育部门、校长对清退老师都很慎重。只要教师没有违法犯罪,一般不会主动清退。”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称。及时遇到教师违纪问题,处理时也很“手软”,通常是教育为主,不会真正让教师“退出”。对于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条款规定,更是成为一条空条款,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没有老师出现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学校对教师的这类考核都比较“仁慈”。
反应:家长赞同,教师担忧
对于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家长们普遍表示赞同。家长表示:现在有些老师往往将情绪带到课堂上,并迁怒于学生;还有一些老师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冷嘲热讽,打击学生信心。如果建立了退出机制,就可以淘汰一些不合格老师。有的老师把自己定位为“教书匠”,放弃自我专业素养的提高——打破教师“终身制”,让老师有适度的职业危机感,可以激励老师不断学习业务能力,提高专业素养,这种机制很有必要,可以强化师资队伍,将专业素质不过关的老师退出教师队伍。
也有老师对退出机制表示担忧。他们认为:教师的确应该严于律己,爱生敬业,处处表率,但教师都是经过考核进来的,只要人格无缺陷,上课认真,就不应被辞退。社会把教师职业看得太神圣,希望老师都是可亲可敬的,可老师有时也会有情绪,如果实施退出机制,可能更加大老师的职业压力。
专家认为,教师资格打破“终身制”是好事,但在改革实践中务必要符合教育规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重新认证操作的时候,要注重实际教育、教学效果和科学的鉴定方式,确保重审的有效性,绝不应该让“换证”成为牟利的工具。切忌操作上应试化、简单化、形式化、变相化。
教师资格制度始于德国,1810年普鲁士首次以法律形式颁布教师资格制度。美国是现代教师资格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教师资格制度已成为世界各国具有严格立法基础和多元检定程序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极端重视教师道德修养、学识水平,这种择师标准形成教师标准的大致框架。以儒家为主的古代教育思想奠定了我们当今对教师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行为世范、知书达礼等的规定性描述,直到今天探讨教师资格时,依然无法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