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审美教育融合其中,令学生提高审美意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捕捉到诗歌之“魂”。通过描绘诗歌画面,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之美;通过提供背景资料,能让学生了解因果,体会到作者情感之美;通过多元比較,能让学生深化思维,更好地了解诗歌之美;通过构图联系等创新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从全新的渠道感受诗歌的美。
关键词:现代诗歌;审美教育;高中语文
诗歌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人们提高了审美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如果教师能妥善利用诗歌,则能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独特魅力的同时,对诗歌的形式美、意境美、思想美等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进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以下是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与各位分享。
一、描绘画面,渲染意境
学者袁行沛提出,诗歌的鉴赏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层面,而应该深入分析诗歌的意境。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并且体会作者如何渲染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抽象化情绪,这样能令学生更好地揣摩诗歌的意旨。
以《雨巷》这首诗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描绘出诗歌的画面,并体会其中的意象,感受诗歌意境。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会发现,作者运用了“油纸伞、丁香”等大量的意象表现了惆怅的情绪。之后学生尝试用语言描绘自己读到的画面,如有学生认为:“这首诗歌展现的是一个迷惘的主人公形象。但是并不颓唐,其中还夹杂着对于未来的希望。由于作者运用了大量浪漫的意象,所以将那种悲伤的情感淡化了。”学生发现,“油纸伞、丁香”等意象能够体现惆怅、哀婉的情感,而这正是作者内心丰富情感的表现。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深刻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了诗歌的丰富内涵。
学者涂元伟在研究诗歌审美教学时提出,教师要带领学生“入境”,要充分开启学生的内心视像,促使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若能让学生尝试描绘诗歌的画面,则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诗歌美的信息整合,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二、链接资料,了解因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诗歌的前因后果。再次阅读诗歌时,学生便能更好地感受作者隐藏在诗歌中的情感,进而对诗歌之美有更加深入的体会。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诗歌,语言轻盈,虚实相间的创作手法很好地描绘了康桥的美景。为了让学生对这首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作者创作的原委。学生发现,居住在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因此作者对于康桥有颇深的情感。故地重游时,作者去找朋友,但是没有找到,此时过去熟悉的场景历历在目,令作者感慨颇深,由此有了这样一篇作品。还有学生发现,作者和林徽因也是在康桥认识的,作者期盼着能与之结合,但是事与愿违,作者或许是用“夕阳中的新娘”等句子委婉地表达自己的遗憾之情。
学者宗白华曾经提出,审美造成伟大、博爱的人格,从艺术上审视人的生活,能促进培育健全、理想的人格。了解作者创作诗歌的因果,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人性美,进而对自己的人格完善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多元比照,深化思维
多方比照是一种学习诗歌的好方法,能促使思维更加深入。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诗歌异同点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质疑,自己提出问题,之后自己通过对比来进行解答,进而更好地感受诗歌之美。
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放在一起进行多元比较。教师提出,古人也有不少送别类的诗歌,如李白的《赠汪伦》等,尝试将这些诗歌和《再别康桥》进行对比,说说哪首诗在构思方面更为巧妙。学生发现《再别康桥》有不少借鉴传统诗歌意境的地方,如大量运用了物我合一的方法,用“我甘做一条水草”等表达了自己和康桥之间的密切关系。但同时,《再别康桥》又有不少独特的地方,如作者对于韵律的掌控,体现了诗歌的“三美”。作者将格律诗和自由诗的形式杂糅在一起,在严谨中展现出跳跃性,让人在诵读时宛如耳畔响起了一首散板音乐。
鲁迅曾经提出,汉语具有三美,分别是意美、音美、形美。由此可见,若要深入感受诗歌之美,不能仅仅从一个方面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对比诗歌,深化自己的思维,感受诗歌的表现力,欣赏诗歌的语言魅力,最后感受诗歌内质之美。
四、构图联系,引导创新
诗歌教学还要突破思维定式,要引导学生尝试采用创新的学习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场景重新构图的方法,让学生设计朗诵、表演诗歌时的具体场景,这能令学生尝试从新的角度分析诗歌,欣赏效果会更好。
例如,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让学生尝试诵读、表演这首诗歌,并尝试自主设计表演时的服装、背景等,要求体现出诗歌独特之美。要做到这一点,学生首先要做的是对这首诗有深入的理解。不少学生发现,这首诗在色彩把握上有很独特的地方。例如,“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要如何在表演时展现出“紫色”呢?“紫色”指的究竟是什么呢?有学生注意到了这一点,绘制了表演时的构图,运用了紫色的色调,并提出“紫色”能展现压抑和苦涩的基调;而另一方面,紫色也是高贵的颜色,能体现一种深沉的力量。在构图设计中,该学生安排以男生诵读为主,认为这样能更好地展现深沉的力量。
学者钟以俊提出,审美的国度是一个自由的国度,因为借助美,才使人们走向自由,因此完整人性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由的审美状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采用创新而自由的方法感受诗歌,这样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审美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人们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学者王珂提出,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现代诗歌教育的重要性,要让诗歌促使学生提高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积极运用诗歌,让学生感受意境,体会作者情感,通过多元比较和构图联系等方法把握诗歌的意蕴,提高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星灿.在诗歌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以《再别康桥》为例[J].语文学刊,2006(16).
[2]陈晨华.让诗歌教学栖息在审美教育中[J].语文学刊,2008(6).
[3]伊漪.谈诗歌教学与审美教育[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
关键词:现代诗歌;审美教育;高中语文
诗歌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人们提高了审美享受。《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如果教师能妥善利用诗歌,则能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独特魅力的同时,对诗歌的形式美、意境美、思想美等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进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以下是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总结,与各位分享。
一、描绘画面,渲染意境
学者袁行沛提出,诗歌的鉴赏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层面,而应该深入分析诗歌的意境。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并且体会作者如何渲染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抽象化情绪,这样能令学生更好地揣摩诗歌的意旨。
以《雨巷》这首诗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描绘出诗歌的画面,并体会其中的意象,感受诗歌意境。学生在表述的过程中会发现,作者运用了“油纸伞、丁香”等大量的意象表现了惆怅的情绪。之后学生尝试用语言描绘自己读到的画面,如有学生认为:“这首诗歌展现的是一个迷惘的主人公形象。但是并不颓唐,其中还夹杂着对于未来的希望。由于作者运用了大量浪漫的意象,所以将那种悲伤的情感淡化了。”学生发现,“油纸伞、丁香”等意象能够体现惆怅、哀婉的情感,而这正是作者内心丰富情感的表现。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深刻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美,体会了诗歌的丰富内涵。
学者涂元伟在研究诗歌审美教学时提出,教师要带领学生“入境”,要充分开启学生的内心视像,促使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若能让学生尝试描绘诗歌的画面,则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诗歌美的信息整合,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二、链接资料,了解因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诗歌的前因后果。再次阅读诗歌时,学生便能更好地感受作者隐藏在诗歌中的情感,进而对诗歌之美有更加深入的体会。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诗歌,语言轻盈,虚实相间的创作手法很好地描绘了康桥的美景。为了让学生对这首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分析作者创作的原委。学生发现,居住在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因此作者对于康桥有颇深的情感。故地重游时,作者去找朋友,但是没有找到,此时过去熟悉的场景历历在目,令作者感慨颇深,由此有了这样一篇作品。还有学生发现,作者和林徽因也是在康桥认识的,作者期盼着能与之结合,但是事与愿违,作者或许是用“夕阳中的新娘”等句子委婉地表达自己的遗憾之情。
学者宗白华曾经提出,审美造成伟大、博爱的人格,从艺术上审视人的生活,能促进培育健全、理想的人格。了解作者创作诗歌的因果,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人性美,进而对自己的人格完善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多元比照,深化思维
多方比照是一种学习诗歌的好方法,能促使思维更加深入。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诗歌异同点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质疑,自己提出问题,之后自己通过对比来进行解答,进而更好地感受诗歌之美。
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放在一起进行多元比较。教师提出,古人也有不少送别类的诗歌,如李白的《赠汪伦》等,尝试将这些诗歌和《再别康桥》进行对比,说说哪首诗在构思方面更为巧妙。学生发现《再别康桥》有不少借鉴传统诗歌意境的地方,如大量运用了物我合一的方法,用“我甘做一条水草”等表达了自己和康桥之间的密切关系。但同时,《再别康桥》又有不少独特的地方,如作者对于韵律的掌控,体现了诗歌的“三美”。作者将格律诗和自由诗的形式杂糅在一起,在严谨中展现出跳跃性,让人在诵读时宛如耳畔响起了一首散板音乐。
鲁迅曾经提出,汉语具有三美,分别是意美、音美、形美。由此可见,若要深入感受诗歌之美,不能仅仅从一个方面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对比诗歌,深化自己的思维,感受诗歌的表现力,欣赏诗歌的语言魅力,最后感受诗歌内质之美。
四、构图联系,引导创新
诗歌教学还要突破思维定式,要引导学生尝试采用创新的学习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场景重新构图的方法,让学生设计朗诵、表演诗歌时的具体场景,这能令学生尝试从新的角度分析诗歌,欣赏效果会更好。
例如,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让学生尝试诵读、表演这首诗歌,并尝试自主设计表演时的服装、背景等,要求体现出诗歌独特之美。要做到这一点,学生首先要做的是对这首诗有深入的理解。不少学生发现,这首诗在色彩把握上有很独特的地方。例如,“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要如何在表演时展现出“紫色”呢?“紫色”指的究竟是什么呢?有学生注意到了这一点,绘制了表演时的构图,运用了紫色的色调,并提出“紫色”能展现压抑和苦涩的基调;而另一方面,紫色也是高贵的颜色,能体现一种深沉的力量。在构图设计中,该学生安排以男生诵读为主,认为这样能更好地展现深沉的力量。
学者钟以俊提出,审美的国度是一个自由的国度,因为借助美,才使人们走向自由,因此完整人性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由的审美状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采用创新而自由的方法感受诗歌,这样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进入审美之中。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人们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学者王珂提出,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现代诗歌教育的重要性,要让诗歌促使学生提高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积极运用诗歌,让学生感受意境,体会作者情感,通过多元比较和构图联系等方法把握诗歌的意蕴,提高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星灿.在诗歌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以《再别康桥》为例[J].语文学刊,2006(16).
[2]陈晨华.让诗歌教学栖息在审美教育中[J].语文学刊,2008(6).
[3]伊漪.谈诗歌教学与审美教育[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