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阳明、朱熹二人对“子入太庙,每事问”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朱熹认为孔子是“知而问”,王阳明则认为孔子是“不知而问”.王阳明、朱熹二人之所以对同一件事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根源在于二人对“天理”的理解不同.朱熹理解的“天理”是事理、具体的礼节,这样理解“天理”,就会析心与理为二,导致道德无力.王阳明理解的“天理”则是性理,性理并不是具体的礼节,而是形成和判断具体礼节的本源和标准,这样理解“天理”,如果落实不够,就会导致荡之于玄虚或参之于情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