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珍藏的孙中山两幅墨宝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capt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在国家博物馆工作,与诸多国宝和珍贵历史文物朝夕相处,多次在馆内陈列有关辛亥革命和孙中山文物的展柜前留连忘返,对伟人的事迹如数家珍。我还多次亲耳聆听包括郭沫若、沈从文、史树青、李学勤等文博大家对馆藏珍品的深刻剖析,对历史文物有着非同寻常的情愫,也渐渐对收藏着了迷,尤其喜欢收藏与孙中山有关的藏品。
  我自幼就十分景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常听父母亲为我讲述孙中山的故事。母亲说,孙中山是个很了不起的伟人,他出生在广东省中山县一个叫翠享村的小村子,从小便认真读书,立志救国,为闹革命四处奔波。清朝政府四处派官兵抓捕他,他非但不害怕,反而不畏风险,更加勇敢地带领老百姓闹革命,日夜辛劳,为咱们国家操碎了心。孙先生晚年来北京的时候,老百姓高兴得就像过年一样,家家户户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我虽是小孩子,也知道孙中山是打倒腐败透顶的满清王朝的领路人,是建立民国的开国元勋,对他敬佩得五体投地。但当听说他病重住院,大伙儿的心要碎了。不久便传来他逝世的消息,全北京的老百姓都哭红了眼睛。我那时虽然才十多岁,也哭得像个泪人似的,还同家人一起参加了在德胜门外一个广场召开的群众追悼大会。当时正赶上刮沙尘暴,风沙弥漫、寒风彻骨,大家默哀时痛哭流涕,虽然冷得浑身发抖,但都一动不动。尔后,悼念的人们安静地坐在地上听发言人讲述孙中山的革命事迹,一个个眼睛都哭得红红的。父亲也常常为我讲述1912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廿四日),北京市500多位回族父老儿童,特地在崇文门外三里河织云公所大礼堂组织隆重集会,欢迎孙中山先生光临的动人情景,并回忆孙中山、黄兴讲话受到全市乃至全国回族群众一致称赞和拥护的往事。
  后来,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孙中山的事迹,更加留心有关他的一切藏品,如孙中山的著作、传记、图片、影像、雕像、纪念品和墨迹,以及有关回忆和悼念孙中山先生的文章、书籍、美术作品,还几次参观宋庆龄故居,用心观看孙中山和宋庆龄的遗物,两次去南京拜谒了孙中山先生陵墓。
  一次,看到有位要好的藏友手中有一幅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墨宝,上方题写“效鲁兄正”几个字,我虽一时弄不清此人究竟是谁,但心想,既然上面写有受赠人的题款,想必他同孙中山先生的关系非比寻常,很想收藏它。藏友也十分珍惜,见我爱不释手,有点为难,因碍于朋友情面,不愿提价钱,只称,等我考虑考虑再说吧……
  事情虽然搁了一阵子,但“天下为公”墨宝的影像几乎天天在我眼前晃来晃去,使我更加思之恋之,最后已经达到夜不能寐的程度。我思来想去,既然藏友不愿提钱的事,可否用交换的方法去试一试呢?但我的藏品里精品不多,拿什么换呢?我衡量再三,便提出用我珍藏的一方石质细腻、做工精致、雕刻着精巧花纹且在正反两面分别铭刻着几条楷书和隶书款额的大块清代端砚与之交换。藏友平时喜欢收藏石砚,见我如此对症下药地下血本,便慨然应允对换,这使我喜出望外。
  后来,得知那位藏友又得到一幅孙中山题写的“风动四方”横幅,品相更好一些,我看到之后怦然心动,但藏友也倍加珍惜,舍不得转让。我反复讲述了我对孙中山的敬爱和在藏品收集上的专注,希望藏友有偿转让,藏友一时没有答应。但我多次登门拜访,屡屡委婉地表达我对涉及孙中山先生藏品的倾慕之情和历史渊源,并且讲明彼此之间虽然交往多年,但不必碍于朋友情面,如有意转让,该出多少钱双方可以坐下来协商。藏友见我真心想收藏孙中山先生这幅墨宝,只好忍痛割爱,以合适的价格转让给我。从此,我便对两幅墨宝视若拱璧,一有时间便拿出来品味鉴赏,还请来访的朋友共同欣赏揣摩,看得愈久,爱之愈深,总觉得自己仿佛就站在伟人身旁,亲耳聆听他的教诲,亲身感受到他慷慨陈述革命精神的宏伟气魄。
  这两幅墨宝都是以榜书形式书成。作为书法家的孙中山,其艺术亦自成体格。从“天下为公”、“风动四方”榜书及“卖报馆”行书手札等作品看,他对颜真卿、苏东坡及北碑方面的研究是颇具造诣的。两幅墨宝无度运用浓墨重笔,中锋挥运中融以魏碑宽博雄浑之神采,气度轩昂中可窥作者之博大胸怀。从结构看,博宽,大度,气势恢宏。从用笔看,同样是浓墨重笔,有风樯阵马之势;既有颜字的圆润厚重,又有魏碑的雄健豪迈,“气韵”与“气势”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正如郭沫若在《鲁迅诗稿序》中所说:“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实而不拘擎,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宝也。”
  从榜书“天下为公”看,孙中山始终不渝大力提倡“一心为公”和以解救普天之下的劳苦大众为己任的思想,不仅将它作为终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还以书法形式展示给众人,以倡导心怀天下的革命理想和“以效劳天下大众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其右上方题有“效鲁兄正”四字款额,大有来头。“效鲁”是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时期的好友秦毓鎏的号。秦毓鎏(1880~1937)又名念萱,字晃甫,号效鲁,晚号天徒、坐忘,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江苏无锡人,早年曾入东林书院,光绪二十四年考取上海南洋公学,后入南京水师学堂,次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在日本加入兴中会,与张继、苏曼殊等组织“青年会”,提出以“民族主义”为宗旨,以“破坏主义”为目的,宣传革命思想。1904年2月15日,秘密革命团体华兴会在长沙正式成立。会上推黄兴为会长,宋教仁、刘揆一、秦毓鎏为副会长,会员500余人。口号是“驱除鞑虏,复兴中华 ”,和“同心扑满,当面算清”,后又至安徽、广西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国民党发起反袁二次革命,秦毓鎏被黄兴任命为江苏筹饷处处长。他带人回无锡逐走县知事严伟,自任县知事。辛亥革命,光复无锡,他任锡金军政分府总理,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兼南京总统府秘书,与孙中山先生过从甚密。
  二次革命失败后,因反对袁世凯被捕,以“附和内乱”罪判刑9年,关押于苏州陆军监狱。在狱中他研读《庄子》,著成《读庄穷年录》两卷。民国五年10月,经孙中山等救助出狱。民国二年(1913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多次出任无锡县长,民国七年任无锡路桥工程局局长,主持通惠路的修筑。民国十一年又出任无锡商端口工程局局长。民国十三年国民党改组,出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民国十四年4月5日,他发起举行孙中山逝世追悼大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月5日病故。
  孙中山的另一幅榜书“风动四方”,读之亦让人怦然心动。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告捷,革命火种迅即以燎原之势燃遍全国。孙中山曾书写行书斗方“四方风动”及榜书“风动四方”,以志纪念。两幅墨宝尽管内容和意义大体相同,但从语势的动感分析,“四方风动”虽然气势磅礴,却有主观感受、客观描述的含意。而“风动四方”不仅有磅礴的气势,更增强了伟大的革命家竭力鼓动革命,挥斥方遒,誓将革命洪波推向全国的雄浑气魄。“风动四方”这一题词世代传承,从蒋介石在于右任逝世时的褒扬令上所说的“德行醇厚,器量宏深。早与同盟,鼓吹革命。危身奋笔,风动四方……”可见一斑。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
其他文献
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张华文报纸《循环日报》,一扫西方人垄断媒体的局面;他曾出任《申报》总编辑,开启了影响深远的新闻"政论体";他曾为孙中山修改和发表文章,率先喊出"变法图强"、"
1979年4月18日,一封信从杭州寄给时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的陈云同志。信中写道:
1944年秋末,为了粉碎日本大本营发动的“一号作战”计划,切断日军的南北交通线,陈纳德将军指挥的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即著名的陈纳德飞虎队,对河北邯郸城及永年临沼关铁桥进行多
刘胡兰(1932—1947),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现已更名为刘胡兰村)人。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预备党员。1946年12月21日,刘
电影《建国大业》以上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直至建国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了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