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365—01
摘要: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想象力是智慧的信使。本文论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切实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想象力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爱因坦说过:“想象加上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看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想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生的想象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造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其天分。那么,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潜能呢?
一、理解课文,丰富学生想象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画面越清晰,形象越具体,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比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是,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到夺桥的“难”,红军的“勇”。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可启发想象:红军在白天一边赶路一边与阻击的敌人打仗,到了夜晚还得冒雨行路,饥饿、困乏,同时山路陡窄、路滑难走,伸手不见五指,是怎样的情景?英雄们拿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这些想象,同学们很容易从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想象训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随之产生、发展。
在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或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例如,教学《凡卡》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个美梦。是什么美梦?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写错地址,爷爷收到信后将会怎样?
二、引导学生大胆推测,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大科学家牛顿认为:“没有大胆的推测,就不会有伟大的新的发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课文重点,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展开合理的想象,要想得多,想得快,想得对。如《穷人》一文,在描写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有一段细致的心理描写,这是全文的重点之一,也是全文的重点所在。“他会怎么说呢?这里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来?……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里一连用了七个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空白信息。教师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学生经过想象很快而又准确地说出:第一处表示桑娜思路的中断,第二处表示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觉,第三处表示后悔,第四处表示自责,后几处表示自慰。这段时断时续的心理活动充分体现了桑娜有一颗善良的心。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要借此载体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感悟,猜错了也没关系,再此基础上去体会省略号蕴含的潜台词。这种空白填补的方式是培养学生推测想象的良好途径。
又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问学生们,假如你是大娘唯五的亲人——小孙孙换来的伤员;假如你是小金花的妈妈用鲜血和生命救出来的侦察员老王;假如你是吃过染上大嫂鲜血的野菜的志愿军战士,今天你面对大娘、小金花、拄着双拐的大娘,对着朝鲜亲人,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当学生参与了情感的体验后,他们便真正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亲人般的关怀是无私的支援,同样是付出了“血的代价”。使学生想到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想象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要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老师不同的想法。如有老师在《麻雀》一文的教学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这位老师听后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看来老师概括的不准确。那么怎样说才能更准确呢?”学生的想象力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爱子之情。通过老师的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发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四、巧用媒体,培养学生想象力
学习《月光曲》一课时,学生对描写月光曲那段文字缺乏感受,不是很理解,我让学生眯着眼睛听,用多媒体播放器连续播放了几遍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我和学生们仿佛跟随作者一起感受着面对着大海,随着音乐节奏的舒缓—渐快,音的弱—强,海面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直至月亮越升越高,海面波涛汹涌的画面中。当学生睁开双眼时,他(她)们不但理解了《月光曲》的含义,还想象出了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提高了审美能力。另外在古诗词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和朗读中想象画面,理解诗词。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五、写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目前小学生的习作比较普遍地存在内容空洞、千篇一律的毛病,其原因除了对周围的事物不留心观察、不注意积累素材以外,主要就是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因此,必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创新的基础。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既需要丰富的表象作基础,也需要情感因素的积极参与。一般来说,表象积累愈多,兴趣愈浓厚,想象也就愈丰富。在作文教学中,应围绕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非进行长期反复的训练不可。想象能力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采用多种富有创造因素的训练形式,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摘要:想象是学生创造力的萌芽,想象力是智慧的信使。本文论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切实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想象力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爱因坦说过:“想象加上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看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想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生的想象力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造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其天分。那么,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潜能呢?
一、理解课文,丰富学生想象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理解意境。学生头脑中想象的画面越清晰,形象越具体,对文章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也就越深,比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是,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到夺桥的“难”,红军的“勇”。在“抢时间”和“攻天险”的过程中,可启发想象:红军在白天一边赶路一边与阻击的敌人打仗,到了夜晚还得冒雨行路,饥饿、困乏,同时山路陡窄、路滑难走,伸手不见五指,是怎样的情景?英雄们拿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又是怎样的情景?通过这些想象,同学们很容易从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在想象训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随之产生、发展。
在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或创造新的自然、社会环境,从而加速他们的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的转化。有不少课文的结尾没有把事情的结果明确写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例如,教学《凡卡》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个美梦。是什么美梦?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写错地址,爷爷收到信后将会怎样?
二、引导学生大胆推测,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大科学家牛顿认为:“没有大胆的推测,就不会有伟大的新的发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课文重点,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假设,展开合理的想象,要想得多,想得快,想得对。如《穷人》一文,在描写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有一段细致的心理描写,这是全文的重点之一,也是全文的重点所在。“他会怎么说呢?这里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来?……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里一连用了七个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空白信息。教师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学生经过想象很快而又准确地说出:第一处表示桑娜思路的中断,第二处表示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觉,第三处表示后悔,第四处表示自责,后几处表示自慰。这段时断时续的心理活动充分体现了桑娜有一颗善良的心。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要借此载体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感悟,猜错了也没关系,再此基础上去体会省略号蕴含的潜台词。这种空白填补的方式是培养学生推测想象的良好途径。
又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问学生们,假如你是大娘唯五的亲人——小孙孙换来的伤员;假如你是小金花的妈妈用鲜血和生命救出来的侦察员老王;假如你是吃过染上大嫂鲜血的野菜的志愿军战士,今天你面对大娘、小金花、拄着双拐的大娘,对着朝鲜亲人,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当学生参与了情感的体验后,他们便真正体会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亲人般的关怀是无私的支援,同样是付出了“血的代价”。使学生想到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想象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要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老师不同的想法。如有老师在《麻雀》一文的教学小结时说:“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到了母爱的伟大。”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举手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老麻雀是公的还是母的。”这位老师听后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看来老师概括的不准确。那么怎样说才能更准确呢?”学生的想象力被激活了。经过争论,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爱子之情。通过老师的引导,保护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激发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
四、巧用媒体,培养学生想象力
学习《月光曲》一课时,学生对描写月光曲那段文字缺乏感受,不是很理解,我让学生眯着眼睛听,用多媒体播放器连续播放了几遍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我和学生们仿佛跟随作者一起感受着面对着大海,随着音乐节奏的舒缓—渐快,音的弱—强,海面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直至月亮越升越高,海面波涛汹涌的画面中。当学生睁开双眼时,他(她)们不但理解了《月光曲》的含义,还想象出了月光曲所表现的画面,提高了审美能力。另外在古诗词教学中,我经常利用多媒体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和朗读中想象画面,理解诗词。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五、写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目前小学生的习作比较普遍地存在内容空洞、千篇一律的毛病,其原因除了对周围的事物不留心观察、不注意积累素材以外,主要就是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因此,必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创新的基础。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既需要丰富的表象作基础,也需要情感因素的积极参与。一般来说,表象积累愈多,兴趣愈浓厚,想象也就愈丰富。在作文教学中,应围绕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非进行长期反复的训练不可。想象能力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采用多种富有创造因素的训练形式,训练学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