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居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fhvk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閻牡丹

  我和妻子在家里聊天的时候,难免会谈到各自的童年。有一次,我提到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方式:住在窑洞里,点着煤油灯。我四十三岁,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出生的人。
  五岁的孩子听到我住在窑洞里,非常好奇,追问窑洞是什么。我解释一番之后,孩子说,那就是住在山洞里呀。接着她说,住在山洞里的,不就是野人吗?可以这么认为,别人想象一种不熟悉的生活,往往是这样的,况且孩子的想象更加单纯。
  我小时候居住的窑洞,实际上已经进化得比较好了。但是,无论把窑洞这种居住方式打扮得多么精致,本质上依然穴居。
  后来了解的更多知识告诉我,穴居是人类最早的、也非常常见的居住方式之一,“人”这个概念,实际上就是在穴居中诞生的。
  关于窑洞,我老家的地方学者们,已经做了连篇累牍的文章,最高深的文章,探究周的先祖如何在那片黄土地上掘窟而居,作为一种悠久的文明而透露着自豪。至于几千年来窑洞如何进化得更加漂亮,相关的描述就更加多不胜数了。
  但是,我从来不觉得这应该多么自豪。无论如何,穴居,首先意味着财富的绝对匮乏——出于生的本能,只要你还有一点力气,总能在黄土断层上挖掘出一个洞来遮风避雨。至于我与穴居生活天然的感情,那应该另当别论。
  我要说的,似乎并不是穴居本身。过了一段时间,妻子拿回来几本少儿百科类的简明绘本,有一本讲中国人的饮食历史。晚上睡觉前,孩子自己挑选了饮食史,我拿起这本讲述饮食历史的小册子开始给她读。从书本的第一页开始,原始人当然是居住在洞穴里的,他们在火上烧烤食物,或者在石板上烧烤,看起来依然那么诱人——这是吃肉的时代,也是饥一顿饱一顿的时代。接下来的第三页,便进入了农耕时代,出现了我二十岁前家里最基本的劳作方式,两头牲畜拉着一个犁,后面有一个人举着鞭子驱赶。书中说明,这是比石器更进一步的铁器时代。图中劳作的人的形象,是很古老的形象。我对孩子解释说,我小时候就是像这样耕地的。
  孩子听了这句话,便发出赞叹,不过,很快就问,你小时候就是原始人吗?那时候就是古代吧?进而对我童年穿什么样的衣服表示好奇。在一旁的妻子,已经很不耐烦——她不大喜欢听我讲这些“凄惨”的童年故事,尽管我自己讲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有多凄惨,然而,对于从小与我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的她来说,无论如何想象,那就是“凄惨”。
  由于教科书的缘故,也由于想象,我的童年,在孩子和妻子的认知中,就是原始人的状态,几乎差不多与人类的童年重叠。而事实上,我再强调一遍,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生活中唯一常见的工业产品,就是煤油。
  由于同样的缘故,我从童年到少年时期,一直对这个世界缺乏想象。我能想象的世界,就是我看到的样子,即便上了初中,我的《社会发展简史》老师依然告诉我们,最好的生活,梦想中的生活,就是“电灯电话,楼上楼下”。
  我一步一步走出那个世界,越是了解外世界里真实的状态,越是愤愤不平,生出许多自我怜悯。比如,实际上,在我小的时候,不要说北京,哪怕是县城,其实都已经用到了电灯,也看到了汽车。我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除了地缘的缘故,是谁在一直剥夺我的财富?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关于过去的世界,只能看到黑白的图像,所以,我认知中的过去的世界,比如“解放前”,全是黑白的。直到上大学后,我陆续看到了民国时期的画报,看到了1930年代的上海和纽约,人们住在漂亮的房子里,举着闪闪发光的酒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无法接受这种彩色的真实。这种不平衡感,有时候是难以想象的,然而这就是世界:过去、当下与未来并置。
  我的妻子爱看美国《国家地理》和BBC的纪录片,因此知道,时至今日,亚马逊的丛林里,或者南太平洋的一些岛上,依然有着我们理解的“原始人”的活标本。而未来呢?我小时候的未来,也就是现在,其实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六七十年代的日本。这个世界,毫无神秘可言,一切都一目了然,甚至,一切将更加一目了然,并不会有太多的惊喜。
  那么,我携带的这一基因,自古以来,就如野兽般游走在黄土高原,一代一代地持续保持着赤贫的状态吗?我想,应该也不是的。
  按照我父亲的追忆,我的祖上来自中原,在一个半世纪以前,跟随大饥荒的流民一起一路向西,在人群的不断排挤和淘汰中,终于落脚在子午岭边缘的荒山野林,再也没有人跟他们争夺地盘。我在少年时期,曾经好奇他们是什么样子,后来我明白了,只需看看我们村里那些疲惫、乌黑、沉默、胆怯、办法很少、自身能力仅够维持生存的村民们,就一目了然了。
  这些被我携带着的基因,从来就没有见过体面的、属于“别人眼中的明天”的生活吗?恐怕未必。他们的祖上大约也曾经“阔”过。但是,在我的童年,经常听到饿死人、人吃人的悲惨故事,以至于,因为我在几岁之后终于能吃饱,引起了老人们的嫉妒,说过“福里生福里长,将来还不知会怎样”之类的话,大约是说我因为享福而必然要堕落。
  我常也想,我们的历史,未必都一直是如此凄惨的吧,不是也有辉煌的莺歌燕舞吃得肥胖的唐朝吗?然而杜甫却告诉我,也有“冻死骨”。在同一时空里,从来都是“昨天、今天、明天”的并置和反复,正如,我的童年,与晚期原始人的生活重叠,而我少年时期的梦想,与上世纪民国初年的上海小市民生活重叠。
  这么多年,我认识的人群中,很多人都在大开脑洞畅想未来,以紧紧抓住“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群狂欢般的各种“未来”而自豪,万分相信“昨天、今天、明天”这种极具方向感的、“持续发展”的现代性,但我却对此有些冷漠。
  作为一个穴居过的人,我并不认为穴居有什么不好,而将来的世界,未必就不再“因饥饿而相食”,甚至,我们的文明只是愈来愈高明地掩盖这种剥夺,以一种最大限度调动智力玩弄游戏的方式,来掩盖“剥夺感”,屏蔽“少儿不宜”的真相。因此,一切都是重复,愈藏愈深的重复,因为我们终究是“人”。
  如此说来,住在洞穴里,和住在太空舱里穿越星际,又有什么区别?
其他文献
容国团(1937—1968),男,汉族,广东省珠海市人,中共党员,著名乒乓球运动员。  容国团从小喜爱乒乓球,15岁时即代表香港工联乒乓球队参加比赛。1957年,容国团进入广州体育学院,一年后入选广东省乒乓球队。1958年4月,容国团在广东省体育工作者跃进誓师大会上发出豪言:“三年内取得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此语一出,声震全场。  当选为国家集训队队员后,容国团苦心练就直拍快攻打法,开创
2015年10月13日下午,渝中区解放碑街道大井巷社区内。  临江路派出所的两名民警来到社区居民陈某家门口。  “咚、咚……”一阵敲门声过后,陈某打开家门。  “怎么又是你们,我不同意!”陈某猛地把门关上。  原来,派出所准备在临江路小学校门转角梯坎处安装一个摄像头,而摄像头位置刚好靠近陈某家阳台。  “得想点法子才行。”两名民警找到同一幢楼的谢于国,让他出面劝说。  “老陈,人家警察就是想保障学
锡克教徒自尊心强、倔强高傲、不苟言笑、缺少幽默感。刚到印度时,接我从机场到住处的司机就是一位锡克教徒,离开印度时又是这名司机送我去机场,全程半小时里,他一句话不说,一丝不苟地开车。  我在印度逛月光集市的时候,忽然看到人们纷纷脱鞋进入一处地方,我来到门口向里张望,看到有人在祭拜,心想这一定是什么寺庙,我很好奇,向看门人问过可以进入,便脱下了鞋,小心翼翼地走上高台阶,看看他们在做什么。  这是一个灰
春季新茶莫多喝  春季,是各类新茶上市的时期,但专家提醒喝茶莫要贪新。  由于新茶刚采摘回来,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而这些物质对胃肠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  长时间喝新茶,会出现腹泻、腹胀等不适反应。新茶对胃肠病人来说更不好,像一些胃酸缺乏的人或患有慢性胃溃疡的人,都不适合喝新茶。新茶会刺激胃黏膜,产生胃肠不适,甚至会加重病情,导致胃出血。  因此,春季喝茶莫贪新
上班做做“微运动”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超过88%的成年人运动不足。专家指出,除遗传等不可控因素外,“吃”和“动”不平衡是导致超重和肥胖的主要原因。  下面就推荐一些办公室“微运动”,帮你抽空运动。  延展你的身体——双手背在后面,两手抓紧,头向后仰,同时双手努力向后,做出小飞燕的动作。这个动作不但有健身效果,还能助你解除困乏。  利用自重来锻炼——自身的重量带来的阻力,能随时随地进行肌肉锻炼。比
陌生人情景实验图  每到开学季,各地幼儿园门外一定会上演一部部“生离死别”的大戏。如果你见过幼儿园外哭声一片的壮观场面,也算是体验了一回“生死别离”,因此能够理解那些狂哭的孩子抓住不愿撒手的家长内心的感受。想象一下,一个孩子第一天走进幼儿园,面对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小朋友、陌生的食物、陌生的作息时间、陌生的环境,孩子会作何感受?而最让孩子难以适应的,莫过于要跟父母长时间分离,这不仅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
当人们思考要不要帮助贫困人群、要不要行善时,我们会发现,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全球性的制度和法律来强制要求一个人必须去帮助贫困人群,也就是对贫困人群进行慈善帮扶。即使规范伦理学领域普遍承认人们具有援助他人的道德义务,但这种援助义务的根据及其限度却极具争议。然而,当我们从网络上看到一张饿得骨瘦如柴的孩童照片时,或从新闻中得知年迈的失独老人病重于家中却无人问津时,或在电视上看到许许多多家庭因为自然灾害、战
土壤中如果盐碱过多,就会危害植物的正常生长。但是,有一种叫柽柳的植物却能在盐碱地里顽强生存。  走近柽柳时,你会发现它的茎和叶上,有一粒粒白色的结晶,如果你尝一尝,会感到又咸又苦。  原来,柽柳的根从盐碱土中汲取水分时,会同时吸收大量的盐碱,但它的体内并不积累,于是,这些盐碱由水带着,通过柽柳的茎、叶排到表面,水分很快就蒸发了,盐碱却留在茎和叶表面,形成了一粒粒白色的结晶。  柽柳无法选择自己的生
[摘 要]读懂诗歌,其实就是要弄清作者写了什么人或什么物,这个人或物“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了。而“识谓词”“辨主语”是操作性很强的方法,通过识别谓词和分辨主语,逐一解读诗题和诗句,即可读懂诗歌。  [关键词]谓词;主语;诗歌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7-0011-02  谈到读懂诗歌的方法,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读
惬意精致的敖德萨,被一汪清澈的海水温柔托起。古老的建筑搭配著缤纷的砖墙,热烈与宁静交融得毫无间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