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与学应“以读为本”要注重学生的知识素材积累。要讲究方法:明确阅读的目的,保证读的时间;创设阅读情境,增强读的趣味;尊重阅读的个性,加强读指导。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掌握语言技巧并应用到实践中做到理解文本、能得心应手地作文,全面提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积累;方法;感悟;语言技巧
许多地方把学生到学校学习叫做读书,这一语中的地道出语文教与学的真谛。叶圣陶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可见“读”在语文教与学中的重要性。 俗话说“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语文课内究竟要打什么基础、课外学习应该练什么“功夫”呢?当然是阅读和写作。因此语文教与学必须抓好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实就是读和说写两个方面。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水平的高低,是由阅读能力的好差决定的。所以,高中语文教与学就得“以读为本”,提语文素养。
一、以读为本,注重积累
日常生活中许多学生口若悬河,很会说话,可是到写作文时却绞尽脑汁,写不出多少内容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现在许多学生不注重知识素材的积累,书读得少,记得少。许多学生平时很少看课外书,特别是语文课外阅读方面的书籍,写作的知识贫乏,写起作文来,脑袋空空的,没有素材,因而作文时无物可写,无话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教师在强调学生读书的基础上要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素材,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活水源头”,并学会运用,俗话说博古才能通今,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思想阅读定势,引发学生在读中巧联系,大胆求异,推陈出新,勇于实践。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学生学了课文,可以模学以致用。因此在写作训练时,要重在指导学生说练结合、读写结合。这样,学生才会源源不断地找到作文的材料,写起文章来,才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二、以读为本,讲究方法
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读。但读也要讲究方法。古人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尤为重要。
1.明确阅读的目的,保证读的时间
理解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阅读的目的。没有理解的阅读显然是浪费时间,毫无意义。而阅读速度则是实现阅读目的之保证,由此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在朗读时要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看读时要看清字形,能联系上下文读懂文意。目的明确的阅读,效率极高,如果只读不思,就不可能深刻掌握文章的内容,就会流于肤浅。还必须保证给足读书时间和充分的思考时间。
2.创设阅读情境,增强读的趣味
要根据教材,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尊重阅读的个性,加强读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也要加强阅读示范和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以读为本”还要辅以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
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读,既能使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又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大多是精品文章,名家、名作,它们大多是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语言丰富多彩、构思精巧,可读性、可仿性极强的经典。这些经典跳动着作家的心,渗透于字里行间。在阅读教学中,每教一篇课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其层次结构、思路脉络、写作特点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主观情感参与,与作者产生共鸣,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
四、以读为本,读中学语言技巧
叶圣陶先生认为: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诵读、多揣摩。有的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我就让学生将优美的语句进行圈点,熟读或者背诵,再运用这些优美的语言或好的词语仿写一段文字。语言的表达是多角度的,词语的组合也是极富变化的,你选择的表达角度不同或者说你选择的词语组合不同其表达效果就大不相同。在阅读教学中,认真指导学生默读、朗读、精读、品读、背诵并用,通过情感的领悟带动读准、读活、悟情,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对教材的课文,能情不自禁地模仿。比如在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我就采用了这些方法,指导学生默读、朗读、精读、品读、在学生能背诵下来时,就让学生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那段去仿写某一景致,并表达出自己对这种景致的情感。能模仿“月光如流水一般”一段“泻”、“浮”、“洗”等动词,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总之,高中语文教与学要“以读为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地掌握语言技巧,获得思想的启迪,应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1994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 赵则玲.《略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作用》.浙江师大学报.1997
关键词:阅读;积累;方法;感悟;语言技巧
许多地方把学生到学校学习叫做读书,这一语中的地道出语文教与学的真谛。叶圣陶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可见“读”在语文教与学中的重要性。 俗话说“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语文课内究竟要打什么基础、课外学习应该练什么“功夫”呢?当然是阅读和写作。因此语文教与学必须抓好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实就是读和说写两个方面。而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水平的高低,是由阅读能力的好差决定的。所以,高中语文教与学就得“以读为本”,提语文素养。
一、以读为本,注重积累
日常生活中许多学生口若悬河,很会说话,可是到写作文时却绞尽脑汁,写不出多少内容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现在许多学生不注重知识素材的积累,书读得少,记得少。许多学生平时很少看课外书,特别是语文课外阅读方面的书籍,写作的知识贫乏,写起作文来,脑袋空空的,没有素材,因而作文时无物可写,无话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教师在强调学生读书的基础上要对所读之书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素材,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活水源头”,并学会运用,俗话说博古才能通今,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思想阅读定势,引发学生在读中巧联系,大胆求异,推陈出新,勇于实践。课本中的许多文章都是很好的范文,学生学了课文,可以模学以致用。因此在写作训练时,要重在指导学生说练结合、读写结合。这样,学生才会源源不断地找到作文的材料,写起文章来,才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二、以读为本,讲究方法
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读。但读也要讲究方法。古人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尤为重要。
1.明确阅读的目的,保证读的时间
理解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阅读的目的。没有理解的阅读显然是浪费时间,毫无意义。而阅读速度则是实现阅读目的之保证,由此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在朗读时要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看读时要看清字形,能联系上下文读懂文意。目的明确的阅读,效率极高,如果只读不思,就不可能深刻掌握文章的内容,就会流于肤浅。还必须保证给足读书时间和充分的思考时间。
2.创设阅读情境,增强读的趣味
要根据教材,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尊重阅读的个性,加强读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也要加强阅读示范和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总之“以读为本”还要辅以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
三、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通过读,既能使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又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悟。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大多是精品文章,名家、名作,它们大多是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语言丰富多彩、构思精巧,可读性、可仿性极强的经典。这些经典跳动着作家的心,渗透于字里行间。在阅读教学中,每教一篇课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其层次结构、思路脉络、写作特点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主观情感参与,与作者产生共鸣,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
四、以读为本,读中学语言技巧
叶圣陶先生认为: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诵读、多揣摩。有的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我就让学生将优美的语句进行圈点,熟读或者背诵,再运用这些优美的语言或好的词语仿写一段文字。语言的表达是多角度的,词语的组合也是极富变化的,你选择的表达角度不同或者说你选择的词语组合不同其表达效果就大不相同。在阅读教学中,认真指导学生默读、朗读、精读、品读、背诵并用,通过情感的领悟带动读准、读活、悟情,唤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对教材的课文,能情不自禁地模仿。比如在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我就采用了这些方法,指导学生默读、朗读、精读、品读、在学生能背诵下来时,就让学生按“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那段去仿写某一景致,并表达出自己对这种景致的情感。能模仿“月光如流水一般”一段“泻”、“浮”、“洗”等动词,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总之,高中语文教与学要“以读为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地掌握语言技巧,获得思想的启迪,应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1994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 赵则玲.《略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作用》.浙江师大学报.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