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殊的来信
2002年7月下旬,我时任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在吉隆坡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寄信人是大名鼎鼎的画家黄永玉先生。来信称:
“正跃仁弟:我前几天要给你写信,你、小华、应文的名片放在个特别的地方,遍寻无着,幸好苗苗的名片还在,已写了信去探查求助,望其补寄你们的地址给我,好把这封信寄上。
有件事放在心上忐忑不安:在马期间为使馆画的那幅方形的画太小了,挂在你们将要搬去的官邸不太相称,我想再画一幅丈二尺的大画送给你们,在万荷堂工作比较方便顺手,容易完成,只是要问你,如果我交邮政快递能收得到吗·或是你有更妥当的办法·望能告我。
再者,你们大使馆的美术作品在北京装裱抑或在马装裱·亦望告。祝好!”
看了来信,我既兴奋又感动。兴奋的是黄老承诺要再为使馆作一幅大画,这可是天大的喜讯;感动的是来函用词恳切,设想周到,一片深情。“忐忑不安”四个字尤其让我感到份量很重。我知道创作一幅大画对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更知道该画的艺术价值和对使馆开展工作是何等重要!没有犹豫,我即刻写了回信,表达感谢的同时也回答了相关问题,表示我将在回国述职时登门拜访,迎取佳作。
黄永玉应邀访问使馆
黄老此信落款是7月20日。在此之前,他刚刚访问过马来西亚。当时是应使馆邀请来给当地公众作一个题为“美术与文学的漫谈”的讲座。
讲座于2002年6月29日上午假马来西亚创价学会礼堂举行,约有五、六百人出席。听众多为当地的名流和艺术院校的师生,一些懂中文的外交使团朋友也闻讯赶来。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黄老的“漫谈”看似随性,但信息量很大。既讲绘画,又讲写作;既谈个人生涯,也与大家分享人生感悟,可谓妙语连珠,精彩纷呈。当地媒体作了广泛报道,很多朋友表示祝贺。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黄永玉大师。黄老为人随和,没有架子,谈吐风趣幽默,有讲不完的笑话和故事。看事情入木三分,讲道理不求高深,但却令人回味无穷。他来使馆坚持穿正装,在看使馆收藏的他人画作时,每一张都看得很仔细,绝不应付了事,有时还应询评论几句,好就说好,一般的他也说画得很认真。看邓琳(邓小平的女儿)的梅花图,他强调邓是他曾经执教的中央美院的学生。在为使馆作画时,黄老更是完全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他右手拿笔,左手握烟斗,表情极为严肃,看上去像是一尊雕塑。
有一件事令我肃然起敬。黄老在华文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当地某机构为抗洪找出了一个新办法,主要是以铁索将若干个混凝土球拴在一起,放在河堤上,阻击洪水的冲击。他说,他家乡同样有抗洪问题,每逢汛期他都要赶回去,同县委书记一起上大坝抗洪。他认为此报道所说的也许是个好办法,于是想自己出钱,为家乡办这件实事。他要我们务必找到这位写文章的记者,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而且非常执着,一直惦着此事。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清事情原委,并最终说服他放弃此意。
镇宅之宝“故乡荷塘”
时间过了数月,我回京述职,如约赴万荷塘看望黄老。
万荷塘像是一个文化博物馆。我在北京已生活了几十年,还是第一次有机会走进这么有品位的住宅。一切都恰到好处,一切都生动自然,处处表现出优雅与和谐。
主人十分热情,领我参观了画室,聊了很多逸闻趣事。随后便拿出了专门为大使馆创作的丈二尺大画“故乡荷塘”。画面美极了:色彩鲜艳,笔法遒劲,布局生动、风趣。黄老解释说,几只仙鹤盯着荷池里的水纹是因为有青蛙跳下去了;由于这幅画要挂在使馆,所以两朵盛开的荷花画得红而大,这样会比较喜庆,等等。尤为难得的是,黄老还写下了一段长长的题跋,全文如下:
“故乡人人皆有,余故乡在洞庭之西。洞庭以荷名世,余故乡得其神韵。余儿时有幸,得缘穿插于荷丛水荡间,见诸般景象,为劳人所不能见者,余近耄耋之年尚难忘之,且时时流露笔毫中。今年初,余有马来西亚之行,作此为大使馆新馆贺,时在壬午。湘西黄永玉于北京万荷堂。”
那天,黄老心情特别好。看完画之后又留我们吃饭。他说自己不喝酒,但喜欢看别人喝,特别是喝醉后的样子。听他这么说,我也豁出去了,喝了不少。临走时,黄老当场签名,送了一瓶“酒鬼酒”给我。这瓶酒至今一直摆在我家客厅里。
好事成双。那几天我真的是特别幸运:除得到黄老名画之外,我还在外交部里拿到了一张同样为丈二尺的李铎先生的书法作品。该幅作品是李铎先生在一次笔会上书写的,也是无偿赠给外交部的。不敢怠慢,我直接将两件大作交可靠朋友请专人裱褙;回吉隆坡时也未敢托运,自己扛着上了飞机。
当时,我们使馆正好租了一个大使官邸(现已买下来)。黄老信中提到的“将要搬去的官邸”就是指的这件事。这是中马建交近30年后,我们首次有了大使官邸。官邸坐落在吉隆坡市中心,紧靠雪兰莪皇家高尔夫球场,离使馆只有五分钟车程。房子的主人做过保险,开过画廊,房间墙面实际上都是画框。
黄老和李铎先生的两件作品并排陈放在大客厅中央,成了镇宅之宝。官邸里还张挂着黄老的另一张“故乡荷塘”,也就是他在信中提到的那张四尺斗方。同样是荷花题材,但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这一张比较抽象,有点像油画。我是后来才发现两张画取的是同一个名字,都叫“故乡荷塘”。这也印证了他在那张大画题跋中所说的“时时流露笔毫中”的情感。黄老对故乡之眷恋和热爱由此可见一斑。再深一层想,“故乡人人皆有”,而对我们这些身处国外的外交官来说,这个“故乡”就是中国,是我们共同的祖国。
由于官邸面积大,房间多,我还特意从北京请了五位著名画家来吉隆坡为官邸作画,他们是:马泉、齐自来、安云霁、宗继光和孙一鹏。他们各展所长,留下了一大批墨宝。再加上使馆原有藏品,我们就具备了必要的文化氛围,可以毫不心虚地拿出来同大家见面了。
从那时到我2004年2月离任前的一年七个月里,我在官邸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重要客人。有当地高官和朋友,也有外交使团及国内到访的代表团。大家都喜欢在黄老的两张“故乡荷塘”前合影留念。一些当地艺术学院的老师,干脆把学生带来观摩、学习。当地报刊在对我的专访中,也对官邸的藏品特别是“故乡荷塘”作了详细介绍。我觉得脸上特别有光,从心底里感激以黄老为代表的那些艺术家们为外交事业付出的心血和劳动。
回北京后,我多次去万荷塘看望黄老。他还是那么健谈,那么勤于创作,那么谈笑风生。黄老每出新书和画册,都会签名送我一本。他还送我一本《意大利古建筑散记》,该书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叫陈志华。黄老在册页上写了一段话:
“此书作者我至今不认识,但买了约三十本送人,为了文化,为了对这位作者的头脑的尊敬,为了高兴今天世上还有这么纯真的人。”
黄老将在明年举办九十大展。我说届时一定从澳门赶回来出席开幕式,他答应将给我发请柬。
(照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2002年7月下旬,我时任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在吉隆坡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寄信人是大名鼎鼎的画家黄永玉先生。来信称:
“正跃仁弟:我前几天要给你写信,你、小华、应文的名片放在个特别的地方,遍寻无着,幸好苗苗的名片还在,已写了信去探查求助,望其补寄你们的地址给我,好把这封信寄上。
有件事放在心上忐忑不安:在马期间为使馆画的那幅方形的画太小了,挂在你们将要搬去的官邸不太相称,我想再画一幅丈二尺的大画送给你们,在万荷堂工作比较方便顺手,容易完成,只是要问你,如果我交邮政快递能收得到吗·或是你有更妥当的办法·望能告我。
再者,你们大使馆的美术作品在北京装裱抑或在马装裱·亦望告。祝好!”
看了来信,我既兴奋又感动。兴奋的是黄老承诺要再为使馆作一幅大画,这可是天大的喜讯;感动的是来函用词恳切,设想周到,一片深情。“忐忑不安”四个字尤其让我感到份量很重。我知道创作一幅大画对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更知道该画的艺术价值和对使馆开展工作是何等重要!没有犹豫,我即刻写了回信,表达感谢的同时也回答了相关问题,表示我将在回国述职时登门拜访,迎取佳作。
黄永玉应邀访问使馆
黄老此信落款是7月20日。在此之前,他刚刚访问过马来西亚。当时是应使馆邀请来给当地公众作一个题为“美术与文学的漫谈”的讲座。
讲座于2002年6月29日上午假马来西亚创价学会礼堂举行,约有五、六百人出席。听众多为当地的名流和艺术院校的师生,一些懂中文的外交使团朋友也闻讯赶来。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黄老的“漫谈”看似随性,但信息量很大。既讲绘画,又讲写作;既谈个人生涯,也与大家分享人生感悟,可谓妙语连珠,精彩纷呈。当地媒体作了广泛报道,很多朋友表示祝贺。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黄永玉大师。黄老为人随和,没有架子,谈吐风趣幽默,有讲不完的笑话和故事。看事情入木三分,讲道理不求高深,但却令人回味无穷。他来使馆坚持穿正装,在看使馆收藏的他人画作时,每一张都看得很仔细,绝不应付了事,有时还应询评论几句,好就说好,一般的他也说画得很认真。看邓琳(邓小平的女儿)的梅花图,他强调邓是他曾经执教的中央美院的学生。在为使馆作画时,黄老更是完全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他右手拿笔,左手握烟斗,表情极为严肃,看上去像是一尊雕塑。
有一件事令我肃然起敬。黄老在华文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当地某机构为抗洪找出了一个新办法,主要是以铁索将若干个混凝土球拴在一起,放在河堤上,阻击洪水的冲击。他说,他家乡同样有抗洪问题,每逢汛期他都要赶回去,同县委书记一起上大坝抗洪。他认为此报道所说的也许是个好办法,于是想自己出钱,为家乡办这件实事。他要我们务必找到这位写文章的记者,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而且非常执着,一直惦着此事。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搞清事情原委,并最终说服他放弃此意。
镇宅之宝“故乡荷塘”
时间过了数月,我回京述职,如约赴万荷塘看望黄老。
万荷塘像是一个文化博物馆。我在北京已生活了几十年,还是第一次有机会走进这么有品位的住宅。一切都恰到好处,一切都生动自然,处处表现出优雅与和谐。
主人十分热情,领我参观了画室,聊了很多逸闻趣事。随后便拿出了专门为大使馆创作的丈二尺大画“故乡荷塘”。画面美极了:色彩鲜艳,笔法遒劲,布局生动、风趣。黄老解释说,几只仙鹤盯着荷池里的水纹是因为有青蛙跳下去了;由于这幅画要挂在使馆,所以两朵盛开的荷花画得红而大,这样会比较喜庆,等等。尤为难得的是,黄老还写下了一段长长的题跋,全文如下:
“故乡人人皆有,余故乡在洞庭之西。洞庭以荷名世,余故乡得其神韵。余儿时有幸,得缘穿插于荷丛水荡间,见诸般景象,为劳人所不能见者,余近耄耋之年尚难忘之,且时时流露笔毫中。今年初,余有马来西亚之行,作此为大使馆新馆贺,时在壬午。湘西黄永玉于北京万荷堂。”
那天,黄老心情特别好。看完画之后又留我们吃饭。他说自己不喝酒,但喜欢看别人喝,特别是喝醉后的样子。听他这么说,我也豁出去了,喝了不少。临走时,黄老当场签名,送了一瓶“酒鬼酒”给我。这瓶酒至今一直摆在我家客厅里。
好事成双。那几天我真的是特别幸运:除得到黄老名画之外,我还在外交部里拿到了一张同样为丈二尺的李铎先生的书法作品。该幅作品是李铎先生在一次笔会上书写的,也是无偿赠给外交部的。不敢怠慢,我直接将两件大作交可靠朋友请专人裱褙;回吉隆坡时也未敢托运,自己扛着上了飞机。
当时,我们使馆正好租了一个大使官邸(现已买下来)。黄老信中提到的“将要搬去的官邸”就是指的这件事。这是中马建交近30年后,我们首次有了大使官邸。官邸坐落在吉隆坡市中心,紧靠雪兰莪皇家高尔夫球场,离使馆只有五分钟车程。房子的主人做过保险,开过画廊,房间墙面实际上都是画框。
黄老和李铎先生的两件作品并排陈放在大客厅中央,成了镇宅之宝。官邸里还张挂着黄老的另一张“故乡荷塘”,也就是他在信中提到的那张四尺斗方。同样是荷花题材,但完全是另外一种感觉,这一张比较抽象,有点像油画。我是后来才发现两张画取的是同一个名字,都叫“故乡荷塘”。这也印证了他在那张大画题跋中所说的“时时流露笔毫中”的情感。黄老对故乡之眷恋和热爱由此可见一斑。再深一层想,“故乡人人皆有”,而对我们这些身处国外的外交官来说,这个“故乡”就是中国,是我们共同的祖国。
由于官邸面积大,房间多,我还特意从北京请了五位著名画家来吉隆坡为官邸作画,他们是:马泉、齐自来、安云霁、宗继光和孙一鹏。他们各展所长,留下了一大批墨宝。再加上使馆原有藏品,我们就具备了必要的文化氛围,可以毫不心虚地拿出来同大家见面了。
从那时到我2004年2月离任前的一年七个月里,我在官邸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重要客人。有当地高官和朋友,也有外交使团及国内到访的代表团。大家都喜欢在黄老的两张“故乡荷塘”前合影留念。一些当地艺术学院的老师,干脆把学生带来观摩、学习。当地报刊在对我的专访中,也对官邸的藏品特别是“故乡荷塘”作了详细介绍。我觉得脸上特别有光,从心底里感激以黄老为代表的那些艺术家们为外交事业付出的心血和劳动。
回北京后,我多次去万荷塘看望黄老。他还是那么健谈,那么勤于创作,那么谈笑风生。黄老每出新书和画册,都会签名送我一本。他还送我一本《意大利古建筑散记》,该书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叫陈志华。黄老在册页上写了一段话:
“此书作者我至今不认识,但买了约三十本送人,为了文化,为了对这位作者的头脑的尊敬,为了高兴今天世上还有这么纯真的人。”
黄老将在明年举办九十大展。我说届时一定从澳门赶回来出席开幕式,他答应将给我发请柬。
(照片由本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