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侵入性微针射频与等离子点阵射频治疗面部痤疮凹陷性瘢痕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2017年1-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收集30例痤疮凹陷性瘢痕患者,将每例患者两侧面部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侵入性微针射频侧与等离子点阵射频侧,治疗间隔8~ 12周,共进行3次治疗。治疗前后由研究者采集患者面部照片对瘢痕评分,根据痤疮瘢痕临床分级标准权重评估整体改善度,由医生对皮损改善度进行主观评分;记录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患者自评疼痛度及满意度,用德国皮肤生理检测仪记录治疗前后面部表皮含水量、经表皮失水率、皮脂含量等数据。
结果30例患者均完成3次治疗及3次随访。疗效:3次治疗后,侵入性微针射频侧评分为3.00 ± 0.91,22例获得> 50%改善,而等离子点阵射频侧评分为3.57 ± 0.57,29例获得> 50%改善,等离子点阵射频总体疗效优于侵入性微针射频(t= 2.894,P= 0.005)。对于Ⅴ型和U型瘢痕,侵入性微针射频侧与等离子点阵射频侧的整体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对于M型Rolling瘢痕,侵入性微针射频侧整体改善率为(36.5 ± 2.1)%,低于等离子点阵射频侧[(48.7 ± 3.4)%,P < 0.01]。侵入性微针射频侧疼痛评分为5.54 ± 0.57,明显低于等离子点阵射频侧(8.07 ± 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3次治疗后,侵入性微针射频侧与等离子点阵射频侧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10,P > 0.05),表皮含水量、TEWL、皮脂含量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治疗侧均出现红斑、渗出或出血等不良反应。
结论对于V型、U型瘢痕等较小的痤疮瘢痕,等离子点阵射频与侵入性微针射频治疗均可临床应用。而较大的M型Rolling瘢痕,优先选择等离子点阵射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