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阅读与近距沟通:完善教师人格的有效途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eie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每个学校高度重视的,或开展各类专业培训,或设计各类校本评价来帮促教师专业发展。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因素——教师人格的完善。很多教育者的成功启示我们:专业阅读与近距沟通,是完善教师人格、推进优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教师人格 专业阅读 近距沟通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活动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然而在教育现实中,教师的人格建设明显滞后,而且这种问题往往容易被光鲜的分数掩盖。而对身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来讲,他们所取得的分数增长背后往往伴随着心灵的暗伤。如果这种情形不及时调整,素质教育将无法走出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内涵的泥沼。
  一、当代教育名家的人格特质和诸多一线教师的人格表现的比较
  魏书生,他没有高校学习经历,但一路从优秀老师成长为优秀班主任,从优秀校长成长为优秀局长,最后成为享誉全国的教育名家。魏老师成功的关键在于他的优秀人格,其中最主要的是他善于学习、思考、悟道。长期的学习思考实践,使他坚信“民主治教,科学发展”是搞好教育的关键,最重要的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正是由于他的勤学善思和几十年的淡泊名利及对自己观点的坚守,才成就了中国独一无二的魏书生。反观现实中很多老师,他们习惯于跟随时尚观念和经验,进入集体无意识状态而浑然不知,为了分数和所谓尊严,违背教育规律原则,不顾孩子的身心感受,信奉刚性压迫式的管理方式,大搞疲劳战术、题海战术,结果是分数出来了,师生矛盾加剧了,孩子求知欲减退了。近年来的校园悲剧和大学生普遍存在的进取心不强就是证明。
  李镇西,从一名普通的知青到苏霍姆林斯基式老师,从教育博士到全国知名校长,其成长的里程碑上刻着“爱心”和“民主”几个大字。他曾说:“爱心不等于教育,只有加入民主的内涵才是完整的。专制的爱,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了学生,这不是有民主精神的爱。”可以说爱与民主是李老师的一张亮丽的人格名片。反观当下,在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格局下,在分数是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的背景下,一线老师要做到淡定从容绝非易事。因此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老师以爱的名义伤害学生,这些学生在获得分数的同时,内心压抑,创造力受到压制,学习热情消退。这种负面影响将延续很久乃至孩子的终身。
  杨瑞清,23年来扎根南京郊区的乡村中学,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艰苦的条件下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和赏识教育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一个弃城回乡逆时代“潮流”的“傻校长”最终获得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诸称号。正是他的草根精神成就了他的远大理想和大爱情怀,铸就了他教育生命的丰碑。他曾说:“人生价值=奉献量÷获取量。”“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道德教育的问题,关键是教育者的心态问题。”正是由于杨老师有着雪亮而锐利的人格犁头,才硬生生在一块块贫瘠的土地上犁出一片片充满生机的教育原野。但令人忧虑的是,现实中很多老师都把听话的孩子当做好孩子,把分数和升学率当做职业成就的唯一标杆,把收入的多少作为职业幸福感的衡量标准。教育这一神圣职业的内涵被不断抽取,甚至要面临价值崩盘的危机。
  所以,我们有建国六十多年没有出现一个诺贝尔奖的尴尬,有钱学森老先生的六次质问,有无法计算的迫于应试压力的家庭悲剧和校园悲剧的发生。更可怕的是,这种情形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反而有扩散和深化的趋势,值得每一个国人警醒。而教师在高考指挥棒还没有被扔到历史的垃圾桶之前,在行政层面自上而下的改革措施没有到来之前,我们是不是只能选择妥协和顺从,只能把教书当做谋生的工具而无视那些滴血的伤口和无声的哭泣呢?不。一个有良知的教师应该选择灵魂的自我救赎,出路在哪?我以为最要紧的有两条:一是专业阅读,二是近距沟通。
  二、“专业阅读”为教师人格的完善奠定基础。
  不难发现任何一位能称得上教育家的人,都有教育信仰和核心价值观,这种信仰和价值追求不仅超越了一般世俗功利,甚至超越了生命。于是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执著而从容地赴死,他不能接受自己的思想被践踏侮辱。我们看到了孔子的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和方法,他深谙教育的大道。而急功近利的心态和一刀切的管理体制、刚性的量化考核严重破坏了教育生态,压制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听到陶行知老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走半根草去”的肺腑之言。所有这些先贤看重的都是自己的教育思想,孩子的终身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前途未来,功名利禄在他的心里真是渺小至极。相反正是由于他们摒弃名利才完成了百世功,成就了千秋业,赢得了万代名。
  魏书生老师刚走上三尺讲台,就如饥似渴地读了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著作。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的卢梭、赫尔巴特、杜威,到现代的凯洛夫、赞可夫、马卡连柯、巴班斯基、布鲁纳,从中国古代的孔夫子到现代的陶行知、叶圣陶、蔡元培等教育理论,他都读过。他认为名家思想都有他存在的价值,都符合当时历史条件,他既不轻易肯定,更不轻易否定,他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教学实际出发,博采众家之长,好的拿来用用,不好的就变一变。正因如此,他才挣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面对理论、面对学生、面对一切教育活动,最终成就了他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教育人格智慧人格。
  老师要主动亲近教育经典,在阅读中与大师对话,在对话中摒弃狭隘与庸俗,不断拓宽教育视野,促进精神发育,提升教育人格。《欧洲哲学史》、《西方教育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世界通史》、《理想国》、《爱的教育》、《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静悄悄的革命》、《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等教育历史哲学专著不仅能给我们宝贵的思想启蒙和积淀,而且能让我们有底气在世俗压力面前说“不”,使我们在面对孩子的违纪行为时保持淡定,甚至在面对孩子的无礼冒犯时保持克制。因为此时的我们内心装着的不仅仅是眼下的分数,更多的是孩子的人格尊严和美好未来。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赢得孩子的尊重信任。如果孩子真能亲其师信其道,分数又何愁不高?   三、“近距沟通”可以把教师人格打磨得更趋完善。
  从物理层面上看,任何人都无法看到自己的背影;从心理层面来看,任何人都难以看到自身的问题。生活中老师常常会带着固有的观念或成见去看学生家长及同行,以致在评价管理上做出片面乃至错误的判断。因此老师要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和学生家长同行沟通,借他们的眼睛来发现问题,从而及时反思改正,实现人格的不断完善。
  李镇西老师曾在题为《走进心灵的德育》的讲座中说:“我们的师长,当您千方百计地想把一个孩子教育成您心目中的好孩子时,您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青少年身心的成长是一个痛苦而复杂的过程。当他们在黑暗中感到阵阵孤寂时,当他们在日记中发出莫名的长吟时,当他们在拥挤的人群里感到恐慌之时,当来自内部外部的无形压力向他们慢慢逼来之时,您不要再拿一些硬邦邦的正确的框框去套他们,不要幻想只要让他们明辨是非就可万事大吉。可不可以使环境宽松一些,可不可以拿您或别人有益的人生经验去疏导他们拥塞的心灵,可不可以不把学生们当做一部部受教育的机器,而是一个个正在通过他人帮助,更通过自己不断努力而逐步形成的‘人’。”长期以来,以书信为桥梁的与学生近距沟通,促进了李老师平等尊重宽容大爱的德育人格的形成,使他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得到了孩子们发自肺腑的信任和爱戴。因此,老师一定要懂得和学生近距离沟通。
  2012年上半年,笔者所在的县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万名教师家访活动,通过家访,很多老师的教育观念有了质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当他们走进了一些后进生的家庭后,才真实地体会到这些孩子所处的困境,才惊讶地发现这些孩子有着许多以往从没被发现的优秀品质。不少老师的内心受到有力触动,发现以往以行为习惯和成绩来评价孩子的标准的狭隘片面,认识到以往面对孩子不良表现的简单批评的轻率浅薄。通过家访老师多元评价观念得到程度强化,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品格比成绩更能决定一个人的优秀程度。而且当老师再次面对孩子的违纪行为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不再是宣泄情绪,而是理性思考孩子违纪的原因和处理问题的办法。这样,碰撞、伤害得到了避免,问题往往能得到较好的解决。由此可见,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理论的引领,更需要实践的积累。
  2003年,笔者调到市区一所名校教书,九年来,带了三届毕业生,其中的酸甜苦辣体会颇多。刚开始,为了站稳脚跟,做出成绩,以严治班,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2006年中考,成绩出来了,学生却远离了我。2006接手第二届,痛定思痛,笔者尝试着通过写周记随笔的方式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果然有一些孩子说了心里话,认为我有时平易近人,有时却情绪激动,让人敬而远之。因此笔者买了曾仕强的《情绪管理》认真学习,重读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从而慢慢弥补自身的人格缺陷。此后遇到孩子的违纪等不良行为后,基本上能保持克制,谨慎处理,即使出现不当管理情况,也会事后及时找相关同学道歉沟通,或在全班自我检讨,使矛盾得到及时化解。2009年中考,我们班成绩不如第一届,但孩子却和笔者亲近许多。到了2009届,笔者在班级管理上进一步注重严与爱的结合,科学与民主的渗透。为了进一步完善自身人格提高师德修养,笔者一方面系统阅读了学校教科室推荐的各类教育专著,同时在文体活动中主动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想法,倾听他们的感受和建议,三年下来师生关系越来越密切,所带班级一直被评为校优良班集体。2011年笔者有幸被评为张家港市优秀班主任。在人格修养不断完善的同时,笔者的学科能力也得到较快进步,学科管理方面也轻松了许多,2011年笔者还荣获了市“教学能手”称号。
  十几年来专业成长的切身体验告诉笔者,加强专业阅读和近距沟通是完善教师人格的好路子,而人格修养一旦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才会走上一条快车道。
  参考文献:
  [1]李镇西著.心灵写诗[M].科学出版社,2005,(第一版).
  [2]张彦春,朱寅年主编.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一版).
  [3]赵雨林著.学会跟孩子说话[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一版).
  [4]周国平著.周国平论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第一版).
  [5]魏书生,陶继新著.种好心田[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第一版).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中医药对不同类型反射缺乏型干眼症动物模型疗效及中药治疗反射缺乏型干眼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   实验部分:新西兰大白兔22只,随机分为3大组、一组硫酸阿托品
摘 要: 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交流观点,获得学习过程反馈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获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反馈,学生也可以通过提问来更深入地理解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师生双方还可以对学习活动中不清楚或不明确的方面进行交流。教师作为主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技巧,就会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摘要】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离不开语境。语境,特别是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不仅会影响到语言,包括语言中某些词汇意义的形成、词语的构词理据、词义的变迁与词语借用等,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交际者的语言运用。为此,本文旨在对跨文化交际中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的作用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日常交际中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存
摘 要: 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的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国家提高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本文以实证分析的方式分析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提出创新该门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思路和途径,并针对不同案例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的限制条件分析了对应的克服措施。  关键词: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课程 案例教学 方法改进
研究背景与目的:肝损伤是指肝细胞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出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变性、坏死甚至凋亡的病理过程,是各种肝病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的病理状态。我国以病毒
摘 要: 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对于提高人才素质、保证教育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教育流于形式、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钩、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中学生自身存在弱点等。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建议加强调查和科学研究,认真编写切合实际的教材,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同时呼吁整个社会关注这一问题,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关键词: 中学生
【摘要】翻译是一座桥梁,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语言和文化的碰撞,但是有交流就有冲突,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差异,这是所有文学翻译中一直以来面临的难题。通过分析正确处理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重要性,研究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从而提出结合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进行翻译,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方法以及对文学作品的体裁进行分析等策略来应对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从而促进文学作品翻译的准确性。  【关键
摘 要: 机械制图和AutoCAD是机械专业两门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然而,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两者实施分开教学,这直接导致了教学内容重复,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因此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使其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已成为日后制图教学中的大势所趋。  关键词: 机械专业 机械制图 AutoCAD 一体化教学  1.引言  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培养寄宿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寄宿生的道德行为和道德水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所以,要对寄宿生加强思想道德品质教育,使其自觉遵守公共利益,遵纪守法,遵守校规,讲文明,懂礼貌,爱护公物,等等。现在学校寄宿生逐年增多,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寄宿生与世隔绝,他们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也就导致寄宿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