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求书治学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chengli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当提起一个伟大人物的许多不平凡的生活小故事,常常给人启发,引起人们深思。
  在南京水师学堂时,喜爱书籍的鲁迅却没有书读,这是多么不幸的事呵。为了省钱买书,年青的鲁迅就以烧饼充饥,穿夹衣吃辣椒以御寒,把吃穿的钱尽量节省下来买书。
  由于他勤勤恳恳地刻苦攻读,学习成绩优异,知识丰富,在学校里几次得到金质奖章和银质奖章。但鲁迅并不把它作为炫耀自己的招牌,而是毫不怜惜地用来换取心爱的书籍。在他心目中,书籍胜过了奖章,这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
  在日本留学时,胸怀壮志的鲁迅节省每一个铜板购买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书籍。当时他住在一个极简陋的客店里,条件特差,蚊虫甚多,无法攻读,鲁迅就用被单将浑身裹住,用单衣蒙头,只露出鼻孔和眼睛,夜以继日地探索知识宝藏。
  一九一三年,鲁迅已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了,但求书治学的精神却日益复加。仅在这年三月的二十多天里,他利用工余时间(白天上班办公)就抄写整理了十余万字的谢承《后汉书》、虞预《晋书》,每每挑灯苦读,抄录成卷,深夜不止。
  在《<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里,鲁迅自己总结这时的情况说:“时方困瘁,无力买书,则假之中央图书馆、通俗图书馆、教育部图书室等,废寝辍食,锐意穷搜,时或得之,瞿然则喜,故凡所采掇,虽无异书,然以得之之难也,颇亦珍惜。”在一九一三年一月六日鲁迅日记里,写道:“晚有重鼻窒,似感冒,蒙被卧良久,顿愈,仍起阅书。”当时鲁迅常常是带病看书、抄书、装订旧书。正因为鲁迅博览群书,勇于学习,好学不倦,后来他的脑子几乎成了“万有文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许广平语;见《欣慰的纪念》,人民文学出版社版第136页)
  贫穷的生活,艰辛的道路,黑暗的现实,这一切并没有阻碍鲁迅的成长,相反,艰辛困苦却激励他奋发图强,坚定了他为改变旧中国黑暗现实的决心。
其他文献
《我曾为毛战斗》节录    访问窑洞的人们    我们到达延安的广场,受到热烈的欢迎。穿着蓝色服装的男女,从四面八方汇集在这里。红军战士仍然穿着冬天的黑军服,他们尖形的军帽上,红星闪闪。  “欢迎你到延安来!”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站在我的面前,她那被阳光晒黑的脸上,露出微笑。艾格妮丝穿着棉制服,她奕奕的神采,是我未曾见过的。和她一起来的是一位年轻的中国妇女,她是译员吴小姐,我在西安早就认识她了。  
期刊
李泽厚同志在“四人帮”横行时代,置所谓“评法批儒”、“反击右倾翻案风”等阵阵喧嚷于不顾,专心研究,完成了一件并非本行的非常有意义而又颇为艰巨的工作,这就是最近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他的欧洲哲学史专著:《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评述》。  所以说这一工作非常有意义,是因为康德在欧洲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恩格斯曾把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说成是一场哲学革命,
期刊
在我们国家里,有一些人,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年青人,存在着一种胡涂思想:羡慕资本主义。  西方国家的科学和技术,凡是对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有益的,我们应当拿来。要把这些东西拿来,四个现代化才不是空话。至于资产阶级的所谓“民主”、“人权”,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拿来做什么呢?最近上映的电影《被侮辱的和被损害的》就说明了资产阶级的所谓“民主”、“人权”是什么一回事。在那些警察和资本家的眼里,“民主”、
期刊
大唐天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的深秋,两位日本国的学问僧——荣睿和普照,风尘仆仆地从长安赶到扬州。十年前,他们为了自己国家的繁荣、富强,冒了生命的危险,随着多治比广成为首的遣唐使团,渡海来到了先进的中国;他们来中国的目的主要当然是汲取盛唐的灿烂文化,但和其他学问僧侣不一样,他们还奉当时知太政官事舍仁亲王的命令,招聘一位主持授戒的高僧。他们寻访多年,终于找到了一位理想的人物,即当时名重江淮的扬州大明寺
期刊
孩子们需要精神食粮,但我们供应的很少。不是说建国以来我们出版的少年儿童读物太少,而是说真正适合他们需要的不多。前些年不用说了,就是文化大革命以前,能有多少是真正适合他们需要的呢?  现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陆续出版一套《少年百科丛书》,可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要改变这个局面。  《少年百科丛书》计划出版360种,已出和将出的书名如下:    科学家谈数理化(全国科协编)  浮力的故事(梁恒心)  作
期刊
我案前放着老剧作家吴祖光同志的新作五幕话剧《闯江湖》(载《收获》1979年第三期),读了一遍又一遍,我深深地被打动了。掩卷遐想,不能自己。我想,这是一出话剧,但更可以说她是一首诗,一首深沉悲愤的叙事诗。她饱含着血和泪,饱含着爱和笑,那样细腻委婉,那样激昂嘹亮,那样真切动人。  我喜爱作者对于中国社会的深切了解,喜爱作者再现生活的艺术才能,更喜爱他在创作方法上所着力探索的话剧的民族风格。作者是一位有
期刊
《海底世界》读后    这是坐过飞机的同志都有过的一种体验。当坐在飞机上俯视我们居住的地球时,海洋、陆地、森林、沙漠、高山、平原,这些自然界的要素,都历历在目,我们能够把它们分辨得十分清楚。但是,如果你有机会乘坐宇宙飞船或站在月球上观察我们的地球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个比月球大许多倍的“蓝月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约51,100万平方公里,海洋的面积约36,100万平方公里
期刊
兼怀历史学家吴晗同志    《外国历史小丛书》是吴晗同志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套通俗历史知识读物。自一九六二年问世以来,到一九六六年上半年四年多光景,共出版了五十九种。  普及历史知识,是吴晗同志的一大功绩。早在一九五九年,吴晗同志主编了一套《中国历史小丛书》,在中华书局出版,截至一九六五年共刊行了一四七种。  吴晗同志担任两套小丛书的主编,决不是挂挂名了事。他对小丛书倾注了很大的心思和精力,从
期刊
埃及著名新闻记者穆罕默德·哈桑宁·海卡尔(Mohammed Ha-sanein Heikal)去年下半年完成了一本新著:《苏联人同阿拉伯人关系史话》。他的这本书根据大量确凿的事实,叙述了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七五年的二十年间苏联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的起伏变化,有力地揭露了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利用中东的复杂局势,极力破坏阿拉伯人民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正义斗争,妄图控制阿拉伯国家的丑恶嘴脸。  这本书脱稿以后,在阿
期刊
蒲风的《六月流火》    一九三五年岁末,中国诗坛上出现了一本铿然鸣响的诗集,这就是“中国诗歌会”的中坚——蒲风,在日本东京印制出版的《六月流火》。次年四月,即被国民党反动当局以“鼓吹阶级斗争”的罪名密令查禁。  《六月流火》为什么会使敌人如此惶恐不安,象遇到洪水猛兽般地急于封禁呢?我曾反复摩挲过这本珍藏的“禁书”,深深地怀念着这位早逝的革命诗人。诗集的装帧朴实而凝重,由当时日本著名的左翼作家秋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