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增进了个人潜力的发挥。兴趣是学生活动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和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杜威也把兴趣作为儿童成长的“指示器”。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所有教师的共识。初中计算机课程,它主要就是培養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信息科技的兴趣,让学生逐步掌握有关计算机操作知识及操作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一、挖掘本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学习哪一门课程,兴趣是促使学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只有产生了深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去进一步的学习、探究、创新。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知识的本源、用途出发。如:我在讲到word 2000文档填色时,不是直接去讲课文中的知识点,而是先作好一张贺卡,并在上课时说明这是一位学生寄来的贺卡。至于email用法以后还会学习,也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伏笔。这时,大家对于如何制作这样一张贺卡就有了兴趣了。而通过分析贺卡的制作,也就将这节课的内容讲清楚了。同学既学到了贺卡的制作,也学到了该学的内容。
有些老师会认为学生学计算机的兴趣很高。其实不然,刚开始的键盘指法练习、鼠标练习就是很枯燥的。这时我就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打字游戏,如青蛙吃虫、打田鼠、射击精英等让学生兴奋不已,双击鼠标猜图,拖动鼠标拼图来练习鼠标的基本操作。一个不规则运动的小球,让学生去点击,并记分。从而达到练习鼠标的目的。
在教学工作开展的同时,我主要从这几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注重学习过程的合理安排,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
比如在刚开始接触world文字排版的时候,刚接触排版,如果让学生自己打字输入以后,再进行排版操作,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恶感,我根据教材的安排,直接把这些文字事先打好,在上课的时候利用教学软件直接发放给学生,这样以前打字没有学好的同学就不会因为打字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可以直接利用本节课所学的排版知识进行排版操作,当他们完成的排版操作的时候,教师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表扬。这样他们只要这节课认真听了,他们同样能够体会到world排版带给他们的乐趣。从而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至于因为基础的问题而失去学习信心。
(二)注重个别差异,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因材施教,努力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打字的速度上的要求,我们不一定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很快,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学生多多指导观察,促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在合格的基础上,再引导部分有资质的学生发挥潜力冲刺更高目标。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往往有些学生在学懂老师所授知识后就不再去自主摸索其中的奥秘,一味地只是讲解—吸收,再讲解—再吸收,表面知识是学到了,可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在慢慢地递减,因此达不到教学所要的效果!为了减少这种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去创新,从内心发出求学的渴望,从而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激励参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鼓励想、做、试,避免听、说、背,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注意他们的年龄特点。低年级采用问答、游戏、比赛等形式。比如在Pascal语言的入门课上,你如果纯粹的去介绍这个Pascal语言,学生一顶听的一头雾水,你几节课下来学生还不知道所以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游戏的爱好,对黑客的崇拜心理,从介绍游戏的开发需要什么,用到什么知识。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你认为是怎样开发游戏的等课堂上,你猜、我猜、大家一起猜,没有对与错的评判,教师加以引导、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之中,在笑声和掌声中,同学们对Pascal语言就有了亲切感,这样学生们也就乐意学,激发了学生我要学这种心理。
三、学以致用,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一)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在教初中生学计算机时,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年片,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等等。这样,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二)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的,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做为使用他的人才能想办法强化巩固知识。这说明在计算机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Powerpoint中的“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时很简单,只是单击、双击、拖动这些操作,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可是他们练习的热情一点也不高,大多数同学都是在那儿画、删除、再画,这种练习虽然学生也能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可是并不能让学生了解“自选图形”的作用。于是在设计这节课的练习时,我提出了一些任务,例如:用自选图形画一个圆柱体,利用这些立体图形组合房子、小山、工厂等生活中的建筑。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练习就有了动力了,学生也很乐意的去自己探索联系了。
根据新的教学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持久的工作,在当今素质教育的浪潮中要求我们向四十分种要质量,那就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我还将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在现有教学条件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自学、动手和应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创新的诀窍[J].
[2]如何营造良好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氛围[J].
[3]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
一、挖掘本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论学习哪一门课程,兴趣是促使学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前提,只有产生了深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去进一步的学习、探究、创新。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知识的本源、用途出发。如:我在讲到word 2000文档填色时,不是直接去讲课文中的知识点,而是先作好一张贺卡,并在上课时说明这是一位学生寄来的贺卡。至于email用法以后还会学习,也为以后的教学打下伏笔。这时,大家对于如何制作这样一张贺卡就有了兴趣了。而通过分析贺卡的制作,也就将这节课的内容讲清楚了。同学既学到了贺卡的制作,也学到了该学的内容。
有些老师会认为学生学计算机的兴趣很高。其实不然,刚开始的键盘指法练习、鼠标练习就是很枯燥的。这时我就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打字游戏,如青蛙吃虫、打田鼠、射击精英等让学生兴奋不已,双击鼠标猜图,拖动鼠标拼图来练习鼠标的基本操作。一个不规则运动的小球,让学生去点击,并记分。从而达到练习鼠标的目的。
在教学工作开展的同时,我主要从这几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注重学习过程的合理安排,提高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
比如在刚开始接触world文字排版的时候,刚接触排版,如果让学生自己打字输入以后,再进行排版操作,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恶感,我根据教材的安排,直接把这些文字事先打好,在上课的时候利用教学软件直接发放给学生,这样以前打字没有学好的同学就不会因为打字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可以直接利用本节课所学的排版知识进行排版操作,当他们完成的排版操作的时候,教师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表扬。这样他们只要这节课认真听了,他们同样能够体会到world排版带给他们的乐趣。从而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至于因为基础的问题而失去学习信心。
(二)注重个别差异,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因材施教,努力维护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打字的速度上的要求,我们不一定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很快,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学生多多指导观察,促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标,在合格的基础上,再引导部分有资质的学生发挥潜力冲刺更高目标。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往往有些学生在学懂老师所授知识后就不再去自主摸索其中的奥秘,一味地只是讲解—吸收,再讲解—再吸收,表面知识是学到了,可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在慢慢地递减,因此达不到教学所要的效果!为了减少这种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去创新,从内心发出求学的渴望,从而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激励参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鼓励想、做、试,避免听、说、背,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注意他们的年龄特点。低年级采用问答、游戏、比赛等形式。比如在Pascal语言的入门课上,你如果纯粹的去介绍这个Pascal语言,学生一顶听的一头雾水,你几节课下来学生还不知道所以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游戏的爱好,对黑客的崇拜心理,从介绍游戏的开发需要什么,用到什么知识。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你认为是怎样开发游戏的等课堂上,你猜、我猜、大家一起猜,没有对与错的评判,教师加以引导、鼓励,全体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之中,在笑声和掌声中,同学们对Pascal语言就有了亲切感,这样学生们也就乐意学,激发了学生我要学这种心理。
三、学以致用,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因此在课堂上要注意“学以致用”的原则。
(一)教学内容的制定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在教初中生学计算机时,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年片,送给他人;“Word文字处理”,学生可以利用它写通知、制课程表、写信等等。这样,在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二)在应用中练习,巩固知识
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的,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做为使用他的人才能想办法强化巩固知识。这说明在计算机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例如:在介绍Powerpoint中的“自选图形”的使用方法时很简单,只是单击、双击、拖动这些操作,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可是他们练习的热情一点也不高,大多数同学都是在那儿画、删除、再画,这种练习虽然学生也能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可是并不能让学生了解“自选图形”的作用。于是在设计这节课的练习时,我提出了一些任务,例如:用自选图形画一个圆柱体,利用这些立体图形组合房子、小山、工厂等生活中的建筑。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练习就有了动力了,学生也很乐意的去自己探索联系了。
根据新的教学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持久的工作,在当今素质教育的浪潮中要求我们向四十分种要质量,那就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我还将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在现有教学条件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自学、动手和应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创新的诀窍[J].
[2]如何营造良好的计算机课堂教学氛围[J].
[3]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