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屈原列传》

来源 :语文教学通讯·A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anzhiji76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屈原的出身和才干入手,把握屈原遭受小人嫉妒这一关键内容,进而认识楚怀王的昏庸,以及顷襄王和群小构成的恶劣的政治环境,引导学生认识屈原悲剧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司马迁传记写作的特点,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以启发、引导为主,以必要的讲解、铺垫和提升为辅,让学生整体把握该文的思想脉络.
其他文献
“全写作课程”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落实,需要教师在课程层面树立一体化设计的统整观念,在教学层面探索嵌入式的写作过程指导,在学习层面帮助学生建构个性化的写作知识体系,以期实现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学习活动的统整,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倡导的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
所谓“意义”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中心思想”,这是作者在作品中反映生活现象时所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在我国古代文论中也把“中心思想”称“意”“旨”“义”或“理”,在文学理论中则称为“主题”或“主题思想”.它对课文的重要意义是首位的,也是我们必须努力让学生去理解和把握的.然而,就学习机理而言,不能让学生只到此为止.应当在从认识课文“意义”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辨进阶,有更多的阅读体验.这便是“意义剩余”.之所以强调“剩余”,就在于它是在充分了解“意义”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个体化感悟.
期刊
国外语文科阅读课程标准具有阅读理念先进、注重阅读的不同目的、阅读文类多样、强调阅读策略、突出高阶思维、标准细化可操作、强调层级序列等七大特点.为改进我国语文科阅读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提出三点启示:提升“标准”专业水平,强化阅读策略教学,落实高阶思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