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在底层的人经历更多的挫折和磨砺,却越来越坚强!而“富二代”们,自小无忧无虑,心更高气更傲,但却往往受不了一次打击!刘邦、韩信、刘备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草根的力量,就如小草一样,一次次被打击却又一次次站了起来,让我们为之折服!
【关键词】草根;力量;站立;英雄
白居易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的生命力是如此的旺盛,所以它们生生代代生而不绝;而养在温室里的花朵因为生存环境过于优越,反倒禁不起自然环境的风吹雨打而过早地夭折了。
《史记》中,尽管司马迁告诉我们刘邦的出世相当不凡,但实际上他也就只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沾染了一点不良的习惯,但这一点并不妨碍他的壮大,因为他的身边并不缺少人才。都说他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肯低头认错。是的,这一点是相当肯定的,这一点当然跟他的性格有关,但我想,他之所以能养成这样一个性格,跟他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有很紧密的联系。他没有一个显赫的出身,自小他也不需要有太多的思想顾忌,他的包袱轻,所以他做起事情来就容易了许多。相较之下的项羽因为出身相对尊贵,养尊处优,养成了刚愎自用,不易听进别人劝告的性格,于是二者相比,刘邦在用人上占据了优势,他得到了壮大,生命力更加强大了!
《鸿门宴》是我们相当熟悉的课文,文中刘邦与张良、项伯的对话值得玩味,刘邦先是对张良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接着对项伯“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可以说刘邦在这个场景中表现得相当谦逊,跟他平时的表现大相径庭!那是因为他遇到了难事,更是因为这个项伯可以救他,所以他很容易地放下自己的身份“谦逊”起来了,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场景的主角换了项羽,项羽不管如何都是不会如此委屈自己的吧!否则的话他也就不会乌江自刎了啊,后人也就不用“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了!
可是刘邦却是一定会这么做了,为何,因为他本身只是一棵不知名的小草,他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经历给了他更强的生存能力,使得他在遇到困难时能更好地去委屈自己而生存下来,试想,有什么比生存下来更不容易的呢?
达尔文告诉我们“适者生存”,据说蟑螂和恐龙同样生活在远古时代,时间过去了,身型庞大的恐龙成了博物馆里的标本,而蟑螂却顽强地生活到了今天。
韩信曾经受过的“胯下之辱”被刻在了历史上,也许我们无法想象他当时的心境,但我想他之所以能够承受这一切跟他长期的底层生活经历紧紧相连。为了要活下去,他寄食,接受漂母的帮助,这一切都是为了要活下去,他明白,不管他心中有怎么样的远大抱负,最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了生命一切都免谈!鱼龙混杂的底层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境遇让韩信知道只有生存下去才是最有实际意义的,知道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有可能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否则就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受这奇耻大辱!
而实际上这段底层的生活经历给了他更多的勇气与毅力去面对人生中的不同境况,也助他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当数曹操在后亭中与刘备的煮酒论英雄了。
刘备本身投到曹操门下就是一种退让,他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多么隐忍!曹操的那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句话“吓”得刘备“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并解释自己是因为怕雷才会有如此举动。不容易啊!自己心里明明有着远大的目标,怎奈时机不对啊!不过这对于刘备来说也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他知道自己当下该做的就是忍,除了忍还是忍!所以,他成功了!
可为什么他可以忍得下来呢,为什么能够暂时放弃自己的尊严呢?而为什么曹操做不到呢?其实《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告诉我们了:“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一样是底层的生活给了他这么顽强的生命力啊!他卖草鞋时见过各色人等,知道如何去应对周遭恶劣的环境,知道什么时候该低头、抬头。这些丰富的底层经历使他明白了怎么样才可以成大事,而也确确实实帮他成了大事!
我们从来都知道一个英雄应该要能屈能伸,也知道“识时务为俊杰”,而刘邦、韩信、刘备也用他们的行动为我们诠释了这些话语,同样,也有太多的英雄好汉因为放不下心中的包袱而留下了遗憾!为什么呢?底层的生活经历一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或者,应该说,底层的生活经历使刘邦们能够像小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安海养正中学)
【关键词】草根;力量;站立;英雄
白居易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的生命力是如此的旺盛,所以它们生生代代生而不绝;而养在温室里的花朵因为生存环境过于优越,反倒禁不起自然环境的风吹雨打而过早地夭折了。
《史记》中,尽管司马迁告诉我们刘邦的出世相当不凡,但实际上他也就只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沾染了一点不良的习惯,但这一点并不妨碍他的壮大,因为他的身边并不缺少人才。都说他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肯低头认错。是的,这一点是相当肯定的,这一点当然跟他的性格有关,但我想,他之所以能养成这样一个性格,跟他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有很紧密的联系。他没有一个显赫的出身,自小他也不需要有太多的思想顾忌,他的包袱轻,所以他做起事情来就容易了许多。相较之下的项羽因为出身相对尊贵,养尊处优,养成了刚愎自用,不易听进别人劝告的性格,于是二者相比,刘邦在用人上占据了优势,他得到了壮大,生命力更加强大了!
《鸿门宴》是我们相当熟悉的课文,文中刘邦与张良、项伯的对话值得玩味,刘邦先是对张良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接着对项伯“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可以说刘邦在这个场景中表现得相当谦逊,跟他平时的表现大相径庭!那是因为他遇到了难事,更是因为这个项伯可以救他,所以他很容易地放下自己的身份“谦逊”起来了,试想一下,如果这个场景的主角换了项羽,项羽不管如何都是不会如此委屈自己的吧!否则的话他也就不会乌江自刎了啊,后人也就不用“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了!
可是刘邦却是一定会这么做了,为何,因为他本身只是一棵不知名的小草,他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经历给了他更强的生存能力,使得他在遇到困难时能更好地去委屈自己而生存下来,试想,有什么比生存下来更不容易的呢?
达尔文告诉我们“适者生存”,据说蟑螂和恐龙同样生活在远古时代,时间过去了,身型庞大的恐龙成了博物馆里的标本,而蟑螂却顽强地生活到了今天。
韩信曾经受过的“胯下之辱”被刻在了历史上,也许我们无法想象他当时的心境,但我想他之所以能够承受这一切跟他长期的底层生活经历紧紧相连。为了要活下去,他寄食,接受漂母的帮助,这一切都是为了要活下去,他明白,不管他心中有怎么样的远大抱负,最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了生命一切都免谈!鱼龙混杂的底层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境遇让韩信知道只有生存下去才是最有实际意义的,知道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有可能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否则就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受这奇耻大辱!
而实际上这段底层的生活经历给了他更多的勇气与毅力去面对人生中的不同境况,也助他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当数曹操在后亭中与刘备的煮酒论英雄了。
刘备本身投到曹操门下就是一种退让,他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多么隐忍!曹操的那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句话“吓”得刘备“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并解释自己是因为怕雷才会有如此举动。不容易啊!自己心里明明有着远大的目标,怎奈时机不对啊!不过这对于刘备来说也并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他知道自己当下该做的就是忍,除了忍还是忍!所以,他成功了!
可为什么他可以忍得下来呢,为什么能够暂时放弃自己的尊严呢?而为什么曹操做不到呢?其实《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告诉我们了:“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一样是底层的生活给了他这么顽强的生命力啊!他卖草鞋时见过各色人等,知道如何去应对周遭恶劣的环境,知道什么时候该低头、抬头。这些丰富的底层经历使他明白了怎么样才可以成大事,而也确确实实帮他成了大事!
我们从来都知道一个英雄应该要能屈能伸,也知道“识时务为俊杰”,而刘邦、韩信、刘备也用他们的行动为我们诠释了这些话语,同样,也有太多的英雄好汉因为放不下心中的包袱而留下了遗憾!为什么呢?底层的生活经历一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或者,应该说,底层的生活经历使刘邦们能够像小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安海养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