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做人与作文”教学是一个新的实践课题,它强调了在作文教学中应把“做人”视为作文的根本目的,将“做人”与“作文”有机融合,实现了人文教育的相互统一,是提高作文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手段。
[关键词]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人”和“文”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新课标下的教育活动,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重在对人整体素质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也不能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作为唯一目标。作文教学必须服务和服从于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真情与诚信。
“文以载道”,作文与做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文,不单单是语言的堆砌,文字的组合,更应该是率真性情的流露,所谓作文,即做人。
一、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机械式的训练,已经使许多学生害怕作文,进而丧失了思维的主动性,学生作文内容“假大空”,词语枯燥乏味。作文要么是“写实”,记生活的流水帐,要么是“杜撰”,空话套话连篇,缺少真情实感和生活气息,甚至有的作文还出现不健康的、消极的思想倾向。
这些不良的写作习惯反映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养成虚伪、懒惰、远离生活、囿于自我狭小空间的封闭性格,这与我们要培养的道德高尚、积极乐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人才的目标差距甚大。所以说,把教学生做人与教学生作文结合起来势在必行,而教学生做人又是教学生作好文的前提和基础。
当然,如果作文一味地追求文采和猎奇,而忽视文章思想立意,也会像两汉延续到南北朝的浮华文风下那些骈体散文,美则美,但由于失去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大多沦为无聊的文字游戏和历史的垃圾。作为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中学生倘若如此,其后果更不堪设想。
二、“作文与做人”的辩证统一
作文既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意识、人生观念、道德品质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必然要有意无意地反映在作文里,所以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今天我们提倡“要作好文先做好人”,不仅与当前新课改的倡导精神一致,而且也符合作文是作者灵肉合一的内涵。这是作文教育首先应坚守的理念。“让学生学会作文的同时也学会做人”的倡导,还普遍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作文活动应该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做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等生命活动的需求之中,融入到做人的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之中,融入到追求真善美的实践中。
作文要先作人,身正不怕影子斜。做人要真诚,写作文同样也要真诚。真诚地对待周围的人和物,用真诚去唤醒和体验真诚,才有写好作文的可能。这样做人,作文才能处处显示出并流露着真诚,这样的文章才会更吸引和打动读者。
做人还要积极向上,写作文同样也需要积极向上。一个人整日迷迷糊糊,没有生活的激情、没有远大的理想与追求,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具有着高尚情操的人,他在作文中流露出的消极情绪对读者而言无疑是“精神的虐杀”。相反,积极乐观的人在字里行间荡漾着自己对生活的热情,读这样的作文就像与作者高尚的灵魂对话,时刻给人们以鼓舞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事实上,很多时候,文章的好坏并不与作者的人品成正比,但积极向上的人至少具备了写出好文章的起码素质与基本前提。一般地,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文章里窥见到这个人的为人处世,因为好文章都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不容许有任何的矫揉造作,此之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譬如说,读了《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亵玩焉”,我们一定会联想到作者周敦颐是一位品行端正,洁身自好之人。
写作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文章负载着作者思想的泪或笑,承托着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如果一个人品行不端,思想低劣,即使他的文笔再好,也不可能写出真正令人赏心悦目的好文章,因为狗嘴里永远吐不出象牙。
把作文同做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作文活动中接受教育和洗礼,提升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准,升华或重塑自己的人格,就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增强学生做人的素质。
文章合为事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文章的最高境界是“文道合一”。为文的根本在于育人,教文的根本也在于育人,教做人才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作好文反过来也会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作者和读者做好人。“文道合一”“人文统一”,这便是当今广大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中追求的至高点。
三、“作文与做人”的教学原则
1、把学生作为作文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写作文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给老师看,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老师教学生作文也不是只教写作方法,更不是为了学生在考试中能拿个比较好的成绩。作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
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选定角度写出自己的个性。总之,教师要用美的思想美的形式美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写作境界,说真话抒真情,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表达美的心灵感受,把学生作文从模式化成人化浅薄化中彻底解放出来。
2、不能脱离语言教学,孤立地进行“做人”教学 对“作文”与“做人”,教师要善于把作文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他们逐步认识到要做一个真诚的人,立足生活,端正与调整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把作文当成是自己生命表达的一种需要。
语文课毕竟不等同于思想教育课,而是“文”与“道”相统一的课堂。“文”与“人”是统一的,从一篇文章来看,语言是形式,表达的思想感受是内容。人生活在语言中,语言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人的生命水平。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对语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精密和多样化,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教好学生运用语言建立与周围世界的全面联系,也就是在教学生怎样做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的人。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一个人的语言运用水平越高,其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准确性、丰富性、形象性、逻辑性也就越高,这样的人感官与视野就越宽,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其文章的境界与文化底蕴也就越宽广和丰厚。反之,若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不高,往往不能领略各种语言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和潜在含义,其作文常常词不达意,不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书写自己的生活。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培养其欣赏与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折一环,是人成才的前提和基础。
3、要以老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教师言传身教,身教胜于言传。在讲做人这个大道理时,试想老师如果本身不带着真诚的态度对待教学,对待学生,怎么期待学生能在文章中体现出真诚来?学生还会听信你诚信做人的教诲?如果老师本身是虚伪刻薄的人,怎么能教学生写出令人深受教诲的文章?学生的灵魂怎能不耳濡目染地受到你行为的污染?试想,你讲的话你唱的高调学生还会听吗?你有什么理由让学生信任你呢?因此,作为教师应时时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人表率和典范,始终以良好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无声地影响着教育着周围的学生,成为学生真正崇敬的人。
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明显高于学生,若在作文指导时联系作文要求,把老师本人的有关感受与对生命的体验讲给学生听,以自身形象教化学生,指引学生少走弯路做好人,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也可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让优秀学生的言行举止成为他们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同龄人的教化作用往往更亲切更具可比性,为学生所认可和接受。
四、“作文与做人”教学实验的具体操作
1、作文教学必须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目标
作文指导,每学期每学年依据各册教材特点,按照学生情况,应有总体设计。作文教学的总体设计,不仅要有作文表达方式的种种规定和要求,而且要有思想方面的总体设计,尽可能把教作文和育人完善地给合起来。
作文能力不能短时间提高,人品的完善更不可能一挥而就,要达到既教作文又教“做人”,必须有计划有目标地一步一步进行,从而避免盲目性。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既是民族的传统,也是做人的准绳,自然应当是作文教学的一项育人目标。
七年级,笔者就曾针对“作文与做人”,选择了当前学生作文中亟待解决的要说真话、守诚信、写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等几个方面进行专题训练,围绕“爱国”“爱心”“诚信”“勤奋”“团结”“俭朴”等具体方面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品格进行培养训练。每一专题分讲座和讲评两课时,共六阶段,十二课时,效果显著。
具体作文,涉及审题立意、选材剪裁、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教师不能单纯指导学生写作技法,更要启发学生思想。如命题作文,既要考虑社会现实,又要联系学生思想,使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作文指导中贯穿“做人”教育
作文前,学生对生活的观察,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形式的表达,教师需给予一定的提示,但不能因此束缚学生的思想。学生作文,应意在笔先思想领先,写出各自个性。
我们教育并力求使学生追求真善美,尽可能地让他们展示个性抒写真情,通过说真话和“我手写我心”,努力使每一次作文活动成为学生的一次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长此以往,写作自然就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自觉行为,成为学生生活和生命的需要。学生的习作才能真正体现人如其文,文如其人,人文合一,从而使作文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作文不同于摄像,一定的艺术处理是必要的也是有用的,但一味地搞文字游戏是有害的。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要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思想观点带动语言文字,以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健康的思想,使文章的语言与思想工作高度结合。
作文前指导学生“做人”,要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学生作文的思想性,表现在各种形态上,或说明某种事物,或刻画一个人物,或论述一种科学的主张,或抒发一种美好的感情,或表达一种积极的精神,或体现一种崇高的思想工作境界,总之要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作文,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思想活跃,但不能背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3、作文改评中进行“做人”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
作文批改和讲评是对学生作文实践的检验和评价,实际上也是作文教学的一种指导。教师对作文批改和讲评,不仅要在字词句章、语修逻文上给予指导,更重要的是能够与习作者实现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通过长期的评语感染,领悟写作技巧,磨练意志品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人的素质养成和和谐发展。
学生的绝大部分作文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教师应予肯定。对学生作文中流露出的消极情绪不健康思想,教师要用正面教育的方式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加以引导,不使其蔓延和发展。必要时,教师可用优秀的中学生作文或以典范性的文章加以启迪,调动其乐观情绪和积极性。事实上,提倡正面的东西,也就抑制了消极的东西。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只要教师耐心疏导,而不是简单训斥粗野对待,学生的思想很容易扭转过来。 社会生活中总存在落后的消极的阴暗的一面,这是无法避免的现实,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一定的消极情绪是难免的,教师对此无须大惊小怪,关健在于引导。学生思想活跃,敢想敢写,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作文中反映出“求新”“求异”思想,教师要辩证对待正确引导,才会使学生思想健康地发展。
总之,作文评语要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笔调,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评语中受到感悟和启迪,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修养。同时,在作文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评价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着眼于做人的引导,有意识地渗透做人原则和是非观念,使学生逐步懂得作文既是生命的需要,同时也是享受生活抒写生活的方式。
五、“作文与做人”教学实验的注意事项
1、“做人”教育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学生作文是习作、写作练习,并非“定型”的文章。他们的作文所反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带有年龄的特征,同时也有鲜明个性,时时处在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批改和讲评中进行“做人”教育时,必须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教育。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思想教育,不能千篇一律,按照一个模式去要求。学生中的优秀作文、一般作文和带有某种不健康情调的作文,教师的评价均应事实求是,恰如其分。
在作文批改和讲评的施教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思想工作感情同学生思想感情交流。作文的批语应熔铸教师的情感,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真诚期望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而受到切实的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双方互动
(1)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一般来说,老师教,学生学,这没有什么好质疑的,但学习的过程,老师不一定是一贯正确一贯进步的,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对老师也有促进作用,此之谓“教学相长”。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新观点新认识,也许是老师从未有过的,虽然有时比较偏激或幼稚,甚至看似荒谬,但只要言之有理,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和引导,这对老师本身也是一种思想的促进。反过来,老师虚心好学的态度无疑也极大地鼓舞着学生的写作激情。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帮同学改作文,往往能发现一些作者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评改者赏析作文的能力自然也会大幅提高,并从文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优秀作者与同学之间直接的对话,往往更形象更深入地解决了学生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同学的心灵也是一次难得的交锋和洗礼。若遇上新问题或是疑问之处,也可以将问题抛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包括老师在内,共同参与共同提高。
有一段时间,班上有几位男同学,故扮成熟,好像事事看透看破红尘,颇有玩世不恭的态度。对此我专门开了一节有关“做成熟的人,写理性的文”的讨论课,让大家讨论什么是真正的成熟。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成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的思维方式,根本不是那几位同学所表现出的幼稚和霸气。从中,大家学到了很多,思想也成熟了不少,这在以后的作文中有明显的体现。大家也学会了从文章的立意来判断一篇文章的价值,并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慢慢的,同学作文中消极无聊的内容少了,做人也积极了许多。
3、“作文“与“做人”都不能脱离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带他们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把学生的视线、触角引向自然、学校、家庭、社会,开凿作文的源泉。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应在自己的生活圈内确定写作的内容和形式,把写作当做一种述说的需要,成为生命的真实写照和享受生命的方式,真正把“人”和“文”统一了起来,使人成了有生命价值的“人”,文是洋溢着生命精神的“文”。当然,学生作文不等同于新闻报道,必要时,允许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和虚构,但仍不能完全游离于生活之外。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复杂工程,教育工作者应该而且必须让学生树立“要做学问先做人”的思想,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作文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也要担负引导学生做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教师必须端正对作文与做人的认识,克服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忽视做人素质的错误倾向,把引导学生做人的工作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备课、指导、批改、评价、讲评过程之中。
中小学时期是人的性格最可塑造的时期,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最强,最需要老师来呵护、引导、鼓励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怎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感知水平,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抒写学生的理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并用符号语言这一载体把其思、情、意、行表达出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事实证明,作文教学中贯穿“做人”教育,日积月累,学生的文章就会有明显的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富有人情味,从而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文。
“做人与作文”教学从激活学生写作热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铸炼学生的做人素质,它不但解决了历年来作文教学出现的程式化和模式化严重倾向的弊病,切实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而且还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的道理,真正实现了人文教育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3、金志浩,杨若冰主编:《15位特级教师教作文中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关键词]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人”和“文”统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新课标下的教育活动,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重在对人整体素质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也不能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作为唯一目标。作文教学必须服务和服从于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真情与诚信。
“文以载道”,作文与做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文,不单单是语言的堆砌,文字的组合,更应该是率真性情的流露,所谓作文,即做人。
一、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机械式的训练,已经使许多学生害怕作文,进而丧失了思维的主动性,学生作文内容“假大空”,词语枯燥乏味。作文要么是“写实”,记生活的流水帐,要么是“杜撰”,空话套话连篇,缺少真情实感和生活气息,甚至有的作文还出现不健康的、消极的思想倾向。
这些不良的写作习惯反映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养成虚伪、懒惰、远离生活、囿于自我狭小空间的封闭性格,这与我们要培养的道德高尚、积极乐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人才的目标差距甚大。所以说,把教学生做人与教学生作文结合起来势在必行,而教学生做人又是教学生作好文的前提和基础。
当然,如果作文一味地追求文采和猎奇,而忽视文章思想立意,也会像两汉延续到南北朝的浮华文风下那些骈体散文,美则美,但由于失去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大多沦为无聊的文字游戏和历史的垃圾。作为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中学生倘若如此,其后果更不堪设想。
二、“作文与做人”的辩证统一
作文既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意识、人生观念、道德品质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必然要有意无意地反映在作文里,所以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今天我们提倡“要作好文先做好人”,不仅与当前新课改的倡导精神一致,而且也符合作文是作者灵肉合一的内涵。这是作文教育首先应坚守的理念。“让学生学会作文的同时也学会做人”的倡导,还普遍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作文活动应该把作文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做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等生命活动的需求之中,融入到做人的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之中,融入到追求真善美的实践中。
作文要先作人,身正不怕影子斜。做人要真诚,写作文同样也要真诚。真诚地对待周围的人和物,用真诚去唤醒和体验真诚,才有写好作文的可能。这样做人,作文才能处处显示出并流露着真诚,这样的文章才会更吸引和打动读者。
做人还要积极向上,写作文同样也需要积极向上。一个人整日迷迷糊糊,没有生活的激情、没有远大的理想与追求,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具有着高尚情操的人,他在作文中流露出的消极情绪对读者而言无疑是“精神的虐杀”。相反,积极乐观的人在字里行间荡漾着自己对生活的热情,读这样的作文就像与作者高尚的灵魂对话,时刻给人们以鼓舞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事实上,很多时候,文章的好坏并不与作者的人品成正比,但积极向上的人至少具备了写出好文章的起码素质与基本前提。一般地,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文章里窥见到这个人的为人处世,因为好文章都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不容许有任何的矫揉造作,此之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譬如说,读了《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亵玩焉”,我们一定会联想到作者周敦颐是一位品行端正,洁身自好之人。
写作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文章负载着作者思想的泪或笑,承托着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如果一个人品行不端,思想低劣,即使他的文笔再好,也不可能写出真正令人赏心悦目的好文章,因为狗嘴里永远吐不出象牙。
把作文同做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作文活动中接受教育和洗礼,提升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准,升华或重塑自己的人格,就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增强学生做人的素质。
文章合为事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文章的最高境界是“文道合一”。为文的根本在于育人,教文的根本也在于育人,教做人才是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作好文反过来也会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作者和读者做好人。“文道合一”“人文统一”,这便是当今广大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中追求的至高点。
三、“作文与做人”的教学原则
1、把学生作为作文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写作文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给老师看,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老师教学生作文也不是只教写作方法,更不是为了学生在考试中能拿个比较好的成绩。作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
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素材,选定角度写出自己的个性。总之,教师要用美的思想美的形式美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写作境界,说真话抒真情,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表达美的心灵感受,把学生作文从模式化成人化浅薄化中彻底解放出来。
2、不能脱离语言教学,孤立地进行“做人”教学 对“作文”与“做人”,教师要善于把作文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他们逐步认识到要做一个真诚的人,立足生活,端正与调整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把作文当成是自己生命表达的一种需要。
语文课毕竟不等同于思想教育课,而是“文”与“道”相统一的课堂。“文”与“人”是统一的,从一篇文章来看,语言是形式,表达的思想感受是内容。人生活在语言中,语言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人的生命水平。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对语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精密和多样化,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教好学生运用语言建立与周围世界的全面联系,也就是在教学生怎样做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的人。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一个人的语言运用水平越高,其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准确性、丰富性、形象性、逻辑性也就越高,这样的人感官与视野就越宽,精神世界越来越丰富,其文章的境界与文化底蕴也就越宽广和丰厚。反之,若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不高,往往不能领略各种语言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和潜在含义,其作文常常词不达意,不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书写自己的生活。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培养其欣赏与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作文教学中不可忽视折一环,是人成才的前提和基础。
3、要以老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教师言传身教,身教胜于言传。在讲做人这个大道理时,试想老师如果本身不带着真诚的态度对待教学,对待学生,怎么期待学生能在文章中体现出真诚来?学生还会听信你诚信做人的教诲?如果老师本身是虚伪刻薄的人,怎么能教学生写出令人深受教诲的文章?学生的灵魂怎能不耳濡目染地受到你行为的污染?试想,你讲的话你唱的高调学生还会听吗?你有什么理由让学生信任你呢?因此,作为教师应时时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为人表率和典范,始终以良好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无声地影响着教育着周围的学生,成为学生真正崇敬的人。
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明显高于学生,若在作文指导时联系作文要求,把老师本人的有关感受与对生命的体验讲给学生听,以自身形象教化学生,指引学生少走弯路做好人,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也可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让优秀学生的言行举止成为他们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同龄人的教化作用往往更亲切更具可比性,为学生所认可和接受。
四、“作文与做人”教学实验的具体操作
1、作文教学必须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目标
作文指导,每学期每学年依据各册教材特点,按照学生情况,应有总体设计。作文教学的总体设计,不仅要有作文表达方式的种种规定和要求,而且要有思想方面的总体设计,尽可能把教作文和育人完善地给合起来。
作文能力不能短时间提高,人品的完善更不可能一挥而就,要达到既教作文又教“做人”,必须有计划有目标地一步一步进行,从而避免盲目性。追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既是民族的传统,也是做人的准绳,自然应当是作文教学的一项育人目标。
七年级,笔者就曾针对“作文与做人”,选择了当前学生作文中亟待解决的要说真话、守诚信、写出积极向上的精神等几个方面进行专题训练,围绕“爱国”“爱心”“诚信”“勤奋”“团结”“俭朴”等具体方面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想品格进行培养训练。每一专题分讲座和讲评两课时,共六阶段,十二课时,效果显著。
具体作文,涉及审题立意、选材剪裁、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教师不能单纯指导学生写作技法,更要启发学生思想。如命题作文,既要考虑社会现实,又要联系学生思想,使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作文指导中贯穿“做人”教育
作文前,学生对生活的观察,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形式的表达,教师需给予一定的提示,但不能因此束缚学生的思想。学生作文,应意在笔先思想领先,写出各自个性。
我们教育并力求使学生追求真善美,尽可能地让他们展示个性抒写真情,通过说真话和“我手写我心”,努力使每一次作文活动成为学生的一次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长此以往,写作自然就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自觉行为,成为学生生活和生命的需要。学生的习作才能真正体现人如其文,文如其人,人文合一,从而使作文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作文不同于摄像,一定的艺术处理是必要的也是有用的,但一味地搞文字游戏是有害的。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要教育学生以正确的思想观点带动语言文字,以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健康的思想,使文章的语言与思想工作高度结合。
作文前指导学生“做人”,要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学生作文的思想性,表现在各种形态上,或说明某种事物,或刻画一个人物,或论述一种科学的主张,或抒发一种美好的感情,或表达一种积极的精神,或体现一种崇高的思想工作境界,总之要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作文,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思想活跃,但不能背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3、作文改评中进行“做人”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写作评价“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
作文批改和讲评是对学生作文实践的检验和评价,实际上也是作文教学的一种指导。教师对作文批改和讲评,不仅要在字词句章、语修逻文上给予指导,更重要的是能够与习作者实现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通过长期的评语感染,领悟写作技巧,磨练意志品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做人的素质养成和和谐发展。
学生的绝大部分作文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教师应予肯定。对学生作文中流露出的消极情绪不健康思想,教师要用正面教育的方式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加以引导,不使其蔓延和发展。必要时,教师可用优秀的中学生作文或以典范性的文章加以启迪,调动其乐观情绪和积极性。事实上,提倡正面的东西,也就抑制了消极的东西。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只要教师耐心疏导,而不是简单训斥粗野对待,学生的思想很容易扭转过来。 社会生活中总存在落后的消极的阴暗的一面,这是无法避免的现实,学生在作文中流露出一定的消极情绪是难免的,教师对此无须大惊小怪,关健在于引导。学生思想活跃,敢想敢写,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作文中反映出“求新”“求异”思想,教师要辩证对待正确引导,才会使学生思想健康地发展。
总之,作文评语要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笔调,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评语中受到感悟和启迪,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修养。同时,在作文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评价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着眼于做人的引导,有意识地渗透做人原则和是非观念,使学生逐步懂得作文既是生命的需要,同时也是享受生活抒写生活的方式。
五、“作文与做人”教学实验的注意事项
1、“做人”教育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学生作文是习作、写作练习,并非“定型”的文章。他们的作文所反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带有年龄的特征,同时也有鲜明个性,时时处在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批改和讲评中进行“做人”教育时,必须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教育。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思想教育,不能千篇一律,按照一个模式去要求。学生中的优秀作文、一般作文和带有某种不健康情调的作文,教师的评价均应事实求是,恰如其分。
在作文批改和讲评的施教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思想工作感情同学生思想感情交流。作文的批语应熔铸教师的情感,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真诚期望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从而受到切实的思想品德教育。
2、重视双方互动
(1)老师与学生的互动
一般来说,老师教,学生学,这没有什么好质疑的,但学习的过程,老师不一定是一贯正确一贯进步的,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对老师也有促进作用,此之谓“教学相长”。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新观点新认识,也许是老师从未有过的,虽然有时比较偏激或幼稚,甚至看似荒谬,但只要言之有理,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和引导,这对老师本身也是一种思想的促进。反过来,老师虚心好学的态度无疑也极大地鼓舞着学生的写作激情。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帮同学改作文,往往能发现一些作者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评改者赏析作文的能力自然也会大幅提高,并从文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优秀作者与同学之间直接的对话,往往更形象更深入地解决了学生写作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同学的心灵也是一次难得的交锋和洗礼。若遇上新问题或是疑问之处,也可以将问题抛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包括老师在内,共同参与共同提高。
有一段时间,班上有几位男同学,故扮成熟,好像事事看透看破红尘,颇有玩世不恭的态度。对此我专门开了一节有关“做成熟的人,写理性的文”的讨论课,让大家讨论什么是真正的成熟。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识到成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的思维方式,根本不是那几位同学所表现出的幼稚和霸气。从中,大家学到了很多,思想也成熟了不少,这在以后的作文中有明显的体现。大家也学会了从文章的立意来判断一篇文章的价值,并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慢慢的,同学作文中消极无聊的内容少了,做人也积极了许多。
3、“作文“与“做人”都不能脱离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生活,带他们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把学生的视线、触角引向自然、学校、家庭、社会,开凿作文的源泉。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学生应在自己的生活圈内确定写作的内容和形式,把写作当做一种述说的需要,成为生命的真实写照和享受生命的方式,真正把“人”和“文”统一了起来,使人成了有生命价值的“人”,文是洋溢着生命精神的“文”。当然,学生作文不等同于新闻报道,必要时,允许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和虚构,但仍不能完全游离于生活之外。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复杂工程,教育工作者应该而且必须让学生树立“要做学问先做人”的思想,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作文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也要担负引导学生做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教师必须端正对作文与做人的认识,克服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忽视做人素质的错误倾向,把引导学生做人的工作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备课、指导、批改、评价、讲评过程之中。
中小学时期是人的性格最可塑造的时期,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最强,最需要老师来呵护、引导、鼓励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怎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感知水平,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抒写学生的理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并用符号语言这一载体把其思、情、意、行表达出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事实证明,作文教学中贯穿“做人”教育,日积月累,学生的文章就会有明显的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富有人情味,从而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文。
“做人与作文”教学从激活学生写作热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铸炼学生的做人素质,它不但解决了历年来作文教学出现的程式化和模式化严重倾向的弊病,切实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而且还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的道理,真正实现了人文教育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3、金志浩,杨若冰主编:《15位特级教师教作文中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