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非法金融广告 守住自己的“钱袋子”

来源 :时代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gr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表示,人民银行将统筹推进违法金融广告和营销宣传行为治理,科学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有效抓取非法金融广告线索。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平台数量激增,金融产品日益丰富,但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和风险责任意识较弱,难以自觉远离和抵制非法金融活动。于是,一些非法平台借助金融广告夸大宣传,打制度法规的“擦边球”,屡屡发生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因此,金融消费者需要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坚决远离非法金融活动,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认清非法金融广告特征
  央行指出,非法金融广告具有虚假性。主要表现在金融消费者实际购买的产品与服务与其宣传的内容不符。例如:虚增资质,谎称其具有金融监管部门认可的资质,误导消费者;证明金融产品与服务实际情况时引用虚构、伪造或无法验证的信息等。同时,非法金融广告具有误导性。非法金融广告常使用“高收益、低投入”等宣传用语,强调收益并忽略风险,或在机构形象宣传方面使用“最高级”“国家级”等禁止性用语,误导金融消费者。此外,非法金融广告具有隐蔽性,常通过一些隐蔽性强、信息发布审核宽松的渠道进行宣传,规避金融广告监管。广告内容常伪装成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或产品,暗示与正规金融机构有业务合作,迷惑金融消费者。
  三招帮你识别非法金融广告
  首先,要认清非法金融广告的本质和危害,提高辨别能力,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坚信“天上不会掉馅饼”,看到宣传词中带有“最有价值”“首只”“最大”“最好”“唯一”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冷静分析,避免上当受骗。其次,要培养理性投资的意识。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不规范的金融活动里藏着陷阱,要增强理性投资意识,正确认识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保护自身权益。最后,要增强风险责任意识。参与非法金融活动的资金及相关利益不受法律保护。因此,在看到以高额投资回报兜售高息存款、股票、债券、基金等产品时,一定要谨慎甄别,可以对照银行贷款利率和普通金融产品的回报率,判断投资回报是否过高。对于明显偏高的投资回报,要提高警惕。
  牢记“一看二问三查四不要”
  一看:看理财收益率和存款利息是否合理,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
  二问:遇到金融有关的问题和疑惑时,咨询正规金融机构或金融监管机构。
  三查:查金融机构是否有业务资格执照,查金融产品是否合规,查金融广告是否合法合规。
  四不要:不要轻信不明的通讯信息,不要透露个人的有关信息,不要打开不明的网络链接,不要轻易汇款转账。
  互联网时代金融产品和服务五花八门,但金融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消费者应通过学习和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金融行為习惯和态度,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守住自己的“钱袋子”。
其他文献
7月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召开第五十三次会议,深入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未来一段时期金融领域的重点问题,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  过去几年,中国金融业开放迈出里程碑式的步伐: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等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已完全取消,外资股东资质要求不断放宽;企业征信、评级、支付等领域已给予外资国民待遇;资本市场互联互
《三峡好人》浓缩了贾樟柯电影的各方面特征。影片中的噪音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原生态呈现,还在敞开三峡库区诸多差异性的过程中内蕴着一种隐形政治学。影片中的图像在三峡库区的空间呈现中具有一种关乎现代化进程的隐喻性,并在极具风格化的表达中成为观众凝视的对象。贾樟柯在社会噪音与空间图像中表现着“行动中的人”及其离开,并关切着其中的不合时宜。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及其中底层生态的聚焦,使得贾樟柯打开了现代化的一体化进程中的裂隙,并展现一种“反思当代性”。
做好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奋斗目标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分支。近年来,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愈发受到人们重视,但同时存在着“价值理性尚未完全凸显、主体内在需求有待精准把握、资助育人合力尚未形成”等问题。诚信教育作为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发展过程的“压舱石”“调节器”“保护伞”,应从“思想引领、情感塑造、意志发展、行为实践”四个维度,为推动构建“解困-育人成才-回馈”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使其发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