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总量快速增长,在校贫困生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已经成为我校学生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帮助贫困生不仅在经济上脱贫,而且要在精神上解困,使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问题;思想教育引导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大学生总量快速增长,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据统计,2010年我校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14532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294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约1218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已经成为我校学生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不仅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学校的和谐、稳定。
一、贫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贫困大学生主要是来自于经济落后的边远山区的农家子弟和城市下岗职工的子女。这些学生在学业上面临功课繁重的压力,在经济上面临生活窘迫的压力。尽管如此,大多数的贫困生仍具备“自信、自强、自立、自尊”的精神。他们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和谐地处理与周围同学的关系,优秀地完成学业。学习之余,大多数贫困生也通过勤工助学等形式参加社会工作,增加收入的同时磨练意志、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当然,也有不少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而在心理上产生不正常的现象。有的自尊心过于强烈,不敢大胆参与勤工助学,不敢接受学校和社会的热心帮助,尽量避免参加需要大量花钱的集体活动。他们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精神紧张的状态中,成了校园中沉默的群体。有的受虚荣心驱使,产生畸形的心理,进而做出种种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行为。他们性格内向,并且普遍存在自卑、孤寂、抑郁的心理。经观察,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自尊心强
对于部分贫困生而言,由于经济条件和物质生活明显不如其他同学,使得他们自卑、自轻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他们不能像其他学生那样自由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不能随意参与一些需要自己承担费用的集体活动。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不愿意主动与教师和同学交往。他们自尊心极强,害怕别人谈论他们的家庭、生活,害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经济困难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浓重的灰色调,导致他们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看待周围的一切。
2.抑郁、封闭、人际关系差
一些贫困生刚入学的候,发现城市学生的整体素质比他们高出许多,不仅知识面广,而且社交能力也相对较强,相比之下自己欠缺很多。于是,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担心自己寒酸的外表和拮据的消费让人看不起。自我封闭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能融入集体,这使得班级的同学对他们产生没有集体荣誉感、没有团队协作精神的看法。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就越来越差。
3.虚荣心强、待人不真诚
有些贫困生心胸狭窄,他们认为自己的处境是来自老天的不公平。当他们看到花钱大方的同学,自己既是羡慕又忌妒。在追求享乐与高消费的负面影响下,产生了虚荣、待人不真诚的心态。为了同学对他们刮目相看,甚至编造各种理由,向父母要钱或向亲戚、朋友借债。而借来的钱要么用在买衣、打扮上,要么用在了上网、游戏上。
二、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建议和举措
由于经济压力大、日常生活拮据,导致不少贫困生心理障碍增多,少数困难学生悲天悯人、情绪偏激。基于我国特定的国情,做好贫困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学生工作部门,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尽力帮助学生不因经济困难影响学业或辍学,一方面在资助贫困生工作中要注意把经济上的资助同思想上的教育引导、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结合起来,帮助贫困生不仅在经济上脱贫,而且要在精神上解困,使其健康成长。
1.经济上给与充分资助
贫困生引发的心理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上的贫困。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经济资助。长期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学校贫困学生的资助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资助政策与措施体系。这些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奖(助)学金,设立国家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名人奖学金等;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在新生入学时开设绿色通道;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等等。这些举措的实施为贫困生提供了广泛的资助平台,帮助贫困学生走出封闭的圈子,在改善他们学习、生活的同时,也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学校还应细化资助贫困生的途径,如:学校可以与社会合作,多为贫困生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尽量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使他们发挥专业特长,能够学以致用。
2.思想上给与正确指导
俗话说,扶贫贵在扶志。扶志就是引导贫困者正视困难,培养自强、自立精神。贫困生问题不仅是钱的问题,在给予他们经济资助的同时,学校更要大力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精神扶贫”工程。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形式,教育引导他们正视生活上的困难,认识到困难也是一种磨练,经济上的贫困只是暂时的,而知识上的贫乏和精神上的品贫瘠才是可怕的。同时,也要结合贫困资助宣传工作,教育贫困生树立“自己的利益要靠自己去争取”的竞争意识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责任意识。与此同时,还应该使贫困生明白:任何来自外界的支持和帮助都是有限的,贫困生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为此,应该加大对贫困生自立自强榜样的宣传,在宣传倡导自立自强的同时还应为贫困生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给予精神鼓励和实践指导。
3.学习上给与积极鼓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多数贫困生心智较为成熟和务实,这些学生有着极强的上进心,学习上十分刻苦,积极地组织参与各类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提升自己。但同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边远落后地区的贫困生,由于当地教育水平落后,因此贫困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底子较差。我们应当组织教师和学生帮助这些同学补习过去知识,充实基础,或是以个别指导的方式,通过授课教师对这些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指导,不让其掉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心理上给与人文关怀
贫困生最难解决的是心理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学生不愿打开心扉,不愿与别人交谈等方面。为此,我们应当利用多种方式走近贫困生,和他们沟通,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压力。同时,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校报、广播等传播媒体,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工作,举办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和心理健康讲座,增强贫困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让他们的自卑、压抑等不健康情绪及时得以释放。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他们在困境面前不低头,正视困难、积极进取、勇往直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不断提高贫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5.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除了对贫困学生的直接关怀之外,我们还应当注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快乐的校园中。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做好贫困生周围同学的工作也很重要,因为平时他们广泛接触,相互影响较大。应教育同学日常多关心帮助贫困学生,在思想上、感情上与贫困生坦然相处,使贫困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没有太多的心理压力。在班集体内形成团结友爱、相互理解、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从而逐渐减轻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增强他们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对于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我们更应给与充分的重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指引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费晓映.刍议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06).
[2]黎春娴.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及其对价值观影响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9.
[3]周以杰,林凯.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2011(02).
[4]王建斌.高校贫困生调查及解困途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02).
[5]董云飞.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帮教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6]熊志忠.基于变革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
张帅(1982-),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
徐健(1983-),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软件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问题;思想教育引导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大学生总量快速增长,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据统计,2010年我校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14532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294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约1218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已经成为我校学生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不仅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学校的和谐、稳定。
一、贫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贫困大学生主要是来自于经济落后的边远山区的农家子弟和城市下岗职工的子女。这些学生在学业上面临功课繁重的压力,在经济上面临生活窘迫的压力。尽管如此,大多数的贫困生仍具备“自信、自强、自立、自尊”的精神。他们艰苦朴素,勤奋好学,和谐地处理与周围同学的关系,优秀地完成学业。学习之余,大多数贫困生也通过勤工助学等形式参加社会工作,增加收入的同时磨练意志、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当然,也有不少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而在心理上产生不正常的现象。有的自尊心过于强烈,不敢大胆参与勤工助学,不敢接受学校和社会的热心帮助,尽量避免参加需要大量花钱的集体活动。他们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精神紧张的状态中,成了校园中沉默的群体。有的受虚荣心驱使,产生畸形的心理,进而做出种种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行为。他们性格内向,并且普遍存在自卑、孤寂、抑郁的心理。经观察,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自尊心强
对于部分贫困生而言,由于经济条件和物质生活明显不如其他同学,使得他们自卑、自轻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他们不能像其他学生那样自由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不能随意参与一些需要自己承担费用的集体活动。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不愿意主动与教师和同学交往。他们自尊心极强,害怕别人谈论他们的家庭、生活,害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经济困难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浓重的灰色调,导致他们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消极地看待周围的一切。
2.抑郁、封闭、人际关系差
一些贫困生刚入学的候,发现城市学生的整体素质比他们高出许多,不仅知识面广,而且社交能力也相对较强,相比之下自己欠缺很多。于是,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担心自己寒酸的外表和拮据的消费让人看不起。自我封闭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不能融入集体,这使得班级的同学对他们产生没有集体荣誉感、没有团队协作精神的看法。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就越来越差。
3.虚荣心强、待人不真诚
有些贫困生心胸狭窄,他们认为自己的处境是来自老天的不公平。当他们看到花钱大方的同学,自己既是羡慕又忌妒。在追求享乐与高消费的负面影响下,产生了虚荣、待人不真诚的心态。为了同学对他们刮目相看,甚至编造各种理由,向父母要钱或向亲戚、朋友借债。而借来的钱要么用在买衣、打扮上,要么用在了上网、游戏上。
二、解决贫困生问题的建议和举措
由于经济压力大、日常生活拮据,导致不少贫困生心理障碍增多,少数困难学生悲天悯人、情绪偏激。基于我国特定的国情,做好贫困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学生工作部门,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尽力帮助学生不因经济困难影响学业或辍学,一方面在资助贫困生工作中要注意把经济上的资助同思想上的教育引导、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结合起来,帮助贫困生不仅在经济上脱贫,而且要在精神上解困,使其健康成长。
1.经济上给与充分资助
贫困生引发的心理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上的贫困。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经济资助。长期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学校贫困学生的资助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校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资助政策与措施体系。这些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奖(助)学金,设立国家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名人奖学金等;积极推行学生贷款制度,在新生入学时开设绿色通道;实施勤工助学制度;开展特殊困难补助等等。这些举措的实施为贫困生提供了广泛的资助平台,帮助贫困学生走出封闭的圈子,在改善他们学习、生活的同时,也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学校还应细化资助贫困生的途径,如:学校可以与社会合作,多为贫困生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尽量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使他们发挥专业特长,能够学以致用。
2.思想上给与正确指导
俗话说,扶贫贵在扶志。扶志就是引导贫困者正视困难,培养自强、自立精神。贫困生问题不仅是钱的问题,在给予他们经济资助的同时,学校更要大力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精神扶贫”工程。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形式,教育引导他们正视生活上的困难,认识到困难也是一种磨练,经济上的贫困只是暂时的,而知识上的贫乏和精神上的品贫瘠才是可怕的。同时,也要结合贫困资助宣传工作,教育贫困生树立“自己的利益要靠自己去争取”的竞争意识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责任意识。与此同时,还应该使贫困生明白:任何来自外界的支持和帮助都是有限的,贫困生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为此,应该加大对贫困生自立自强榜样的宣传,在宣传倡导自立自强的同时还应为贫困生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给予精神鼓励和实践指导。
3.学习上给与积极鼓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多数贫困生心智较为成熟和务实,这些学生有着极强的上进心,学习上十分刻苦,积极地组织参与各类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提升自己。但同时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边远落后地区的贫困生,由于当地教育水平落后,因此贫困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底子较差。我们应当组织教师和学生帮助这些同学补习过去知识,充实基础,或是以个别指导的方式,通过授课教师对这些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指导,不让其掉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心理上给与人文关怀
贫困生最难解决的是心理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些学生不愿打开心扉,不愿与别人交谈等方面。为此,我们应当利用多种方式走近贫困生,和他们沟通,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压力。同时,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校报、广播等传播媒体,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工作,举办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和心理健康讲座,增强贫困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让他们的自卑、压抑等不健康情绪及时得以释放。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他们在困境面前不低头,正视困难、积极进取、勇往直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不断提高贫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5.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除了对贫困学生的直接关怀之外,我们还应当注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快乐的校园中。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做好贫困生周围同学的工作也很重要,因为平时他们广泛接触,相互影响较大。应教育同学日常多关心帮助贫困学生,在思想上、感情上与贫困生坦然相处,使贫困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没有太多的心理压力。在班集体内形成团结友爱、相互理解、互相帮助的良好风气,从而逐渐减轻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增强他们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对于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我们更应给与充分的重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指引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费晓映.刍议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06).
[2]黎春娴.高校贫困生的社会支持及其对价值观影响的研究[D].上海大学,2009.
[3]周以杰,林凯.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出国与就业,2011(02).
[4]王建斌.高校贫困生调查及解困途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02).
[5]董云飞.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帮教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6]熊志忠.基于变革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
张帅(1982-),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
徐健(1983-),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软件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