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渴望成功。这是一种追求,一种努力,一种归属。成功就是达到预期设定的目标,或者说健康地沿着目标一步一步地迈进。此次课改国家提出了六大改变,具体到我们体育学科,我认为成功的课改应该是观念的更新到点,行为的改变到位,学生的发展实现,文化的形成体现。这四个阶段也正是体育课改走向成功的曲折之路。
一、成功从观念更新开始起步
在课程改革中教育观念决定着课改的方向,这是观念的价值取向特点所决定的。观念更新就是观念要与时俱进,就是要吸收先进的观念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并且使观念与行为发生教育的正效应。这样,成功的课改就开始起步了。
体育课改实验已经进行近十年了,在近十年的课改中,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课程理念上,有了一定的变化。变化的过程由学习记背关键词句,模糊认识,到尝试着在教学中运用,寻求变化,再到指导教学开展,逐步明确。正是在这样的课程环境下,教师对“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了教育行为思想观念与精神上的追求,对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差异,发展性评价,课程与教学整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开展过程中有了教学思想观念与行为上的追求。因此,十年体育课改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且沿着成功之路稳健起步。
课改进行到今天,讨论什么是成功的课改,我认为观念更新是衡量课改是否成功的第一把尺子。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观念具有导向功能,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决定什么样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新体育课程具有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念,而在课改实验中如果能够与时俱进地根据时代特点、教育与教学的变化调整我们的教育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成为课改实验的主动者。因此,保持教育思想的流动性,也就昭示着我们已经积蓄了观念的恒久力量,必将促使课改朝着成功开始起步。在课改实践中,观念更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挑战旧观念,需要坚持与追求,需要变革我们已有的思想。它是一种教育思想规整与精神追求,是继承、变革、接受的一个过程。更新教育观念,要做新观念的主人,不能是被动的吸收。如果总是固守着陈旧的观念沾沾自喜,那么我们离成功的课改会越来越远。
二、成功从行为改变开始加速
观念与行为相互联系,它们总是线性地发生关系。课程改革走向成功,教与学行为的改变起决定作用。课改行为是课改本质性的东西,是支撑课改的脊梁,是成功的助推器。如果没有行为的改变,那么课改就是纸上谈兵,就是虚拟的课改。所以,成功的课改是从行为改变开始加速的。
课改走向成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环境。过程是参与的过程,参与要有行动,要有积极的、合理的、正确的行为支撑。环境需要用行为去营造、去呵护。因此,我认为行为改变是衡量课改是否成功的第二把尺子。反思体育课改,历经十年磨练,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在发生着变化。教师由重“教”向重“教与学”转变;由重“单一”目标向重“三维”目标整合转变;由重“技能”向重“技能与兴趣”转变;由习惯的“一刀切”向关注“差异”转变;由重“结果”向重“结果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预设”向重“预设与生成”转变;由教师权威,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由对课堂“静态”的认识向“动态”的理解转变;由对课程的执行向课程的创生转变;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由重“老三基”向重“新三基”转变;由重“竞技”向重“素材”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学会向学会与会学转变;由学得痛苦向学得快乐转变;由学习的客体向学习的主体转变;由不喜欢体育课向逐步喜欢体育课转变。以上这些行为,在新课程中虽然有不同的变化程度,还非常幼稚,不够成熟,不是全体所为,但是它在改变着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行为,并且渗透到教学中。因此,促进了课改的健康成长,加速了课改成功步伐。但是这种行为改变在现实中,还不够稳定,还不够规范,常态课下教师教的行为变化较少,教师仍然机械地教着教材。而纵观学生学习,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学习行为也是仍然沿袭被动的学习行为。在这样的行为建构下,成功的课改还没有期限。实事求是地讲,课改以来我们的教与学行为是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往往更多是体现在赛课、有人听课时。成功的课改看常态,常态教学看改变。改变并不是我们创新了多少,而是要主动地变化,不断地尝试,这样具有新理念精神的教与学行为,才能逐步地走出泛化、分化,最终达到自动化。课改也只有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行为不断改变下,在良好的教与学行为不断形成下,才开始向着成功加速。
三、成功从学生发展开始显形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改的重要理念,课改就是要改变我们过去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因素,创建一个具有活力,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课堂。而具体到我们体育学科,学生的发展就是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增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成功的课改从学生的发展开始,就开始显形了。
体育课改的目的就是通过改革使学生学得更好。学得好就是通过体育课堂等渠道获得学习后的发展,这是我们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育新课程实施以来,尽管在课堂目标中,我们日复一日地在陈述着“培养、发展、提高”等词句,但是理性地反思近十年的体育课改,学生究竟发展了什么?作为一线的课改实践者觉得有必要客观总结。第一,由于体育学习兴趣受到关注,学生体育兴趣进入了相对提高时期,在学习中表现出参与性、主动性和表现欲有提高;第二,由于提倡人本,学生人格获得了尊重,自然体育课堂中师生关系有了和谐发展;第三,由于提倡发展性评价和关注差异,学生体育学习的自尊心受到保护,学习自信心有了体现;第四,由于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力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增添了历练机会,具有了交互学习初步的尝试;第五,由于提倡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满足。但是发展平缓不均衡,仍有较大的空间,学生体能状况的改变还不够明显,距体育课改目标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然而,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置身于体育新课程中的学生正沐浴在新课程的阳光下,新课程在各个学习领域播撒的发展种子,在教师呵护下,已经发芽,正在成长,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收获到身心和谐、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我认为学生发展是衡量课改是否成功的第三把尺子。
四、成功从文化形成开始成型
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教育中的一切都会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要使这种影响有助于我们教育理想的实现,我们就需要审慎地规划我们的行为。课改以来,对课改文化的追求,我们有些不够重视。课改从上至下我们做了好多工作,也总结了不少阶段成功的经验,但是距课改文化形成层面上的要求还有差距,可以说新体育课程文化仍在形成过程中。例如:体育课改教师培训文化,如何提高有效性,怎样制度化,如何成为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自觉需要。有效的体育课改支撑理论是什么?有效的体育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理是什么?课程标准中发展主线如何评价等等。这些体育课改文化都需要在今后课改的深化中不断地去总结,逐步地去形成。只有这样,体育课改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在良好的文化生态下健康成长,才能最大程度地彰显体育新课程的价值。因此,结合我们国家的特点、课改的特点,从课程国际化的视野上,在课程本土化的思维下,要逐步构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改文化。所以,我认为课改文化形成是衡量课改是否成功的第四把尺子。那么,如何形成体育课改文化呢?形成体育课改文化要优化结果与过程,要使我们的师生总是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念,走进课堂。使我们的课程、教学、学生、评价、教师培训、制度建设、资源培育、环境形成等多种元素都和谐完美起来,成为我们理性地对待课改的行为态度,交流互动发展的平台。此时的体育课程是师生参与形成的课程,是师生共同建构生成的课程,课程给予的不但是价值,而且是丰富的文化大餐;此时的体育教学是师生享受运动快乐与幸福的过程,是师生实现自我价值进行意义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多元互动对话交流双赢的过程;此时的学生是课堂主人,学习是个性的张扬,是文化的熏陶,是知识与技能的正确掌握,是思维的操练与发展,是情感的满足与精神的塑造,是身心的和谐,是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此时的评价,评价意义是自改,是自奋,是自进,评价已成为学习发展的重要工具;此时的教师培训,终身性是自觉的行为,专业发展是与时俱进,培训机构是教师最热衷留足的地方;此时的制度建设,制度全面、完善、科学、合理,制度的约束力在降低,已成为教师履行职责的行为习惯;此时的资源培育,虽有差异,但是基本上满足了学生的活动需要,学生运动学习是安全健康的学习,是现代文明的学习,是弘扬享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此时的体育学习环境,是素质教育下的环境,是处处体验、享受运动文化的环境。形成体育课改文化,不是简单地说说,而是需要诸如以上各个方面,都要规范、科学、合理地运行,大家都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都要在实践中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并形成高度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样一个成功的体育课改,我想就基本上成型了。
课改成功之路就在脚下,作为课改人,让我们互相携手健步走向成功。我想无论我们离成功的课改有多远,只要我们排除成功课改路上的荆棘、战胜困惑、突破瓶颈,课改就一定会走向成功。
一、成功从观念更新开始起步
在课程改革中教育观念决定着课改的方向,这是观念的价值取向特点所决定的。观念更新就是观念要与时俱进,就是要吸收先进的观念与自己的工作相结合,并且使观念与行为发生教育的正效应。这样,成功的课改就开始起步了。
体育课改实验已经进行近十年了,在近十年的课改中,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课程理念上,有了一定的变化。变化的过程由学习记背关键词句,模糊认识,到尝试着在教学中运用,寻求变化,再到指导教学开展,逐步明确。正是在这样的课程环境下,教师对“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形成了教育行为思想观念与精神上的追求,对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差异,发展性评价,课程与教学整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开展过程中有了教学思想观念与行为上的追求。因此,十年体育课改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且沿着成功之路稳健起步。
课改进行到今天,讨论什么是成功的课改,我认为观念更新是衡量课改是否成功的第一把尺子。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观念具有导向功能,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决定什么样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新体育课程具有先进的课程与教学理念,而在课改实验中如果能够与时俱进地根据时代特点、教育与教学的变化调整我们的教育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成为课改实验的主动者。因此,保持教育思想的流动性,也就昭示着我们已经积蓄了观念的恒久力量,必将促使课改朝着成功开始起步。在课改实践中,观念更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挑战旧观念,需要坚持与追求,需要变革我们已有的思想。它是一种教育思想规整与精神追求,是继承、变革、接受的一个过程。更新教育观念,要做新观念的主人,不能是被动的吸收。如果总是固守着陈旧的观念沾沾自喜,那么我们离成功的课改会越来越远。
二、成功从行为改变开始加速
观念与行为相互联系,它们总是线性地发生关系。课程改革走向成功,教与学行为的改变起决定作用。课改行为是课改本质性的东西,是支撑课改的脊梁,是成功的助推器。如果没有行为的改变,那么课改就是纸上谈兵,就是虚拟的课改。所以,成功的课改是从行为改变开始加速的。
课改走向成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环境。过程是参与的过程,参与要有行动,要有积极的、合理的、正确的行为支撑。环境需要用行为去营造、去呵护。因此,我认为行为改变是衡量课改是否成功的第二把尺子。反思体育课改,历经十年磨练,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在发生着变化。教师由重“教”向重“教与学”转变;由重“单一”目标向重“三维”目标整合转变;由重“技能”向重“技能与兴趣”转变;由习惯的“一刀切”向关注“差异”转变;由重“结果”向重“结果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预设”向重“预设与生成”转变;由教师权威,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由对课堂“静态”的认识向“动态”的理解转变;由对课程的执行向课程的创生转变;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由重“老三基”向重“新三基”转变;由重“竞技”向重“素材”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由学会向学会与会学转变;由学得痛苦向学得快乐转变;由学习的客体向学习的主体转变;由不喜欢体育课向逐步喜欢体育课转变。以上这些行为,在新课程中虽然有不同的变化程度,还非常幼稚,不够成熟,不是全体所为,但是它在改变着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行为,并且渗透到教学中。因此,促进了课改的健康成长,加速了课改成功步伐。但是这种行为改变在现实中,还不够稳定,还不够规范,常态课下教师教的行为变化较少,教师仍然机械地教着教材。而纵观学生学习,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学习行为也是仍然沿袭被动的学习行为。在这样的行为建构下,成功的课改还没有期限。实事求是地讲,课改以来我们的教与学行为是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往往更多是体现在赛课、有人听课时。成功的课改看常态,常态教学看改变。改变并不是我们创新了多少,而是要主动地变化,不断地尝试,这样具有新理念精神的教与学行为,才能逐步地走出泛化、分化,最终达到自动化。课改也只有在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行为不断改变下,在良好的教与学行为不断形成下,才开始向着成功加速。
三、成功从学生发展开始显形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改的重要理念,课改就是要改变我们过去课堂教学中不合理的因素,创建一个具有活力,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课堂。而具体到我们体育学科,学生的发展就是运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增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所以,成功的课改从学生的发展开始,就开始显形了。
体育课改的目的就是通过改革使学生学得更好。学得好就是通过体育课堂等渠道获得学习后的发展,这是我们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育新课程实施以来,尽管在课堂目标中,我们日复一日地在陈述着“培养、发展、提高”等词句,但是理性地反思近十年的体育课改,学生究竟发展了什么?作为一线的课改实践者觉得有必要客观总结。第一,由于体育学习兴趣受到关注,学生体育兴趣进入了相对提高时期,在学习中表现出参与性、主动性和表现欲有提高;第二,由于提倡人本,学生人格获得了尊重,自然体育课堂中师生关系有了和谐发展;第三,由于提倡发展性评价和关注差异,学生体育学习的自尊心受到保护,学习自信心有了体现;第四,由于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力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增添了历练机会,具有了交互学习初步的尝试;第五,由于提倡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满足。但是发展平缓不均衡,仍有较大的空间,学生体能状况的改变还不够明显,距体育课改目标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然而,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置身于体育新课程中的学生正沐浴在新课程的阳光下,新课程在各个学习领域播撒的发展种子,在教师呵护下,已经发芽,正在成长,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收获到身心和谐、个性的全面发展。因此,我认为学生发展是衡量课改是否成功的第三把尺子。
四、成功从文化形成开始成型
教育是一种文化行为,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教育中的一切都会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要使这种影响有助于我们教育理想的实现,我们就需要审慎地规划我们的行为。课改以来,对课改文化的追求,我们有些不够重视。课改从上至下我们做了好多工作,也总结了不少阶段成功的经验,但是距课改文化形成层面上的要求还有差距,可以说新体育课程文化仍在形成过程中。例如:体育课改教师培训文化,如何提高有效性,怎样制度化,如何成为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自觉需要。有效的体育课改支撑理论是什么?有效的体育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理是什么?课程标准中发展主线如何评价等等。这些体育课改文化都需要在今后课改的深化中不断地去总结,逐步地去形成。只有这样,体育课改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才能在良好的文化生态下健康成长,才能最大程度地彰显体育新课程的价值。因此,结合我们国家的特点、课改的特点,从课程国际化的视野上,在课程本土化的思维下,要逐步构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课改文化。所以,我认为课改文化形成是衡量课改是否成功的第四把尺子。那么,如何形成体育课改文化呢?形成体育课改文化要优化结果与过程,要使我们的师生总是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念,走进课堂。使我们的课程、教学、学生、评价、教师培训、制度建设、资源培育、环境形成等多种元素都和谐完美起来,成为我们理性地对待课改的行为态度,交流互动发展的平台。此时的体育课程是师生参与形成的课程,是师生共同建构生成的课程,课程给予的不但是价值,而且是丰富的文化大餐;此时的体育教学是师生享受运动快乐与幸福的过程,是师生实现自我价值进行意义教与学的过程,是师生多元互动对话交流双赢的过程;此时的学生是课堂主人,学习是个性的张扬,是文化的熏陶,是知识与技能的正确掌握,是思维的操练与发展,是情感的满足与精神的塑造,是身心的和谐,是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此时的评价,评价意义是自改,是自奋,是自进,评价已成为学习发展的重要工具;此时的教师培训,终身性是自觉的行为,专业发展是与时俱进,培训机构是教师最热衷留足的地方;此时的制度建设,制度全面、完善、科学、合理,制度的约束力在降低,已成为教师履行职责的行为习惯;此时的资源培育,虽有差异,但是基本上满足了学生的活动需要,学生运动学习是安全健康的学习,是现代文明的学习,是弘扬享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此时的体育学习环境,是素质教育下的环境,是处处体验、享受运动文化的环境。形成体育课改文化,不是简单地说说,而是需要诸如以上各个方面,都要规范、科学、合理地运行,大家都要坚持不懈地努力,都要在实践中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并形成高度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这样一个成功的体育课改,我想就基本上成型了。
课改成功之路就在脚下,作为课改人,让我们互相携手健步走向成功。我想无论我们离成功的课改有多远,只要我们排除成功课改路上的荆棘、战胜困惑、突破瓶颈,课改就一定会走向成功。